我刚刚接触ChatGPT时,它的“好用”惊呆了我;我觉得AI生成的内容好、潜力大,可能将来会取代很多人的工作。不过,接触得越多,我反而更想对“AI内容生成”唱唱反调。
简单说,对于不需要什么创意思维的工作,比如发内部咨询邮件、做行程规划时,AI或许是能提高效率的好工具;但在做品牌公关营销,需要打动客户、影响本地媒体内容时,使用AI常常会起到反效果。
我最近在领英上收到的信息里,每天有10到15个——主要是将我看作“目标客户”进行联系——显然是AI生成的;我发帖收到的评论里,也有一部分明显是人或企业通过AI“写”的。这令我反感,让我觉得无法通过这样的联系建立信任。
是否AI生成其实很好分辨。形式上往往过于规整,一条信息的“起承转合”也过于完善;具体内容往往针对性不强,一看就是“群发”。总之就是没什么“人情味”。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约客户喝杯咖啡、见面聊聊天、用心倾听交流,是“海投”多少条AI生成的内容都无法取代的。或许AI能帮你海量地认识人,但也很可能用得越多越“得罪人”。
类似的道理,用AI生成的文章维护公众号、运营博客等,也很难会有创意和人情味——这些都是新媒体内容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短期内或许“流量”不少,但长此以往会让人“不想看”。以AI为主要手段提供内容,也会引发是否该注明来源、是否会编写虚假信息等伦理问题。从这些角度说,AI可能会毁掉一些新媒体的影响力;我预计未来半年、一年时间里,新媒体平台也会陆续出台一些规定,来限制这样的“AI运营”。
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还会出现非常荒谬的场景: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越来越存在于AI与AI、“机器与机器”之间;人与人的交流可能转去另外的渠道——比如,现在北美年轻人群体里出现的新趋势是,他们更倾向于回去社交软件的“群”里进行小范围沟通,不喜欢大范围的分享。这也应当引发我们的思考:怎样比较有针对性地建立信任?
上世纪90年代,Word、Excel等程序横空出世,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它们时至今日还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常用工具,但并没有代替人。AI其实也是一样的。作为工具,不管是内部沟通、例会记录,还是使用本土化语言时避免语法错误、提高内容准确性,AI都可以很“趁手”。但在联系客户、进行本地市场交流时,交朋友、喝咖啡、举办线下活动、参加线下论坛,这些努力和行动,才能真正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友谊和信任——这是Ai永远也无法做到的。做这些事,需要花时间、花精力,但我们以结果为导向时,就会发现这是值得的。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认识到这个区别并加以实践,是“脱颖而出”的好办法。
一句话,跟人打交道没有捷径;跟人沟通、用心沟通,才是真正的秘籍。
---------
Chris Pereira(彭家荣),美讯创始人兼CEO,中国企业国际化领域的知名企业战略及品牌公关专家,致力于在中国企业和海外市场本地资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帮助企业将美好的讯息传播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香港科技大学MBA,曾任华为加拿大核心智囊团成员。在中国生活20年,中英文流利。
2023福布斯中国出海全球化TOP30榜单先锋人物;
财富、福布斯、南华早报、钛媒体、36氪、中国日报等媒体专栏作家;
长期作为“中国通”,接受华尔街日报、彭博社、路透社、日经新闻、央视、新华社等媒体的采访,也曾在包括哈佛、耶鲁、哥大、宾大在内的30余所高校发表演讲,分享有关中国和商业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