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裁员,出海中企“接盘”?
近来美国企业的裁员风潮有点猛, 科技大厂、媒体、投行等等,都是“重灾区”。许多人觉得这表明美国经济实际状况不佳——顺便说一句,上个星期美联储降息幅度超出预期加剧了相关担忧。我倒是觉得,裁员的行业分布表明,AI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让大量人才遭遇——未来还会面临——职业发展调整。而这些人才,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好好利用,绝对是个做大的好机会。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一大痛点,就是难以遇到能够既熟知本地各项事务,又能配合公司快速本地化的人才——以更通俗的话说,就是招不到愿意在必要时努力加班的本地员工。有规划地“接盘”被裁员者,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一痛点。
具体说来,首先,因为AI兴起而“下岗”的理工科人才,可以有效加强出海中企的技术力量。要知道,这些被裁员的理工科人才,尤其是从“大厂”毕业的人们,很大部分并非由于自身实力不过硬,而是被大潮裹挟的结果:他们本来做的事情已经自动化了,所以不得不接受裁员的结果。但对于中企来说,尽可能自动化、提高效率,并非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企业对于技术过硬和了解本地客户需求方面两手都“硬”的人才,正好求贤若渴;在用户界面设计方面,这些人才对于出海中企的意义尤其重大。
第二,同样因为许多原本的工作内容——涉及调研、翻译、写作等等环节——被AI取代,加上纸媒式微等更早出现的趋势而失去职位的媒体从业人员,对出海中企来说也大有用处。这些媒体人才,往往有着非常好的沟通能力作为基础;经过一些转型必需的培训,在营销、公关等岗位上能起到出海中企外派员工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许从总体来看,媒体从业者“写新闻”的需求下降了,但对于初来乍到,特别需要“交朋友”以促进本地化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些媒体人才很了解怎样的文案表达才能获得当地人信任,在安排活动时,也更能知道如何选取形式、主题,更清楚如何从方方面面把活动办好。其实这样的沟通类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毕竟,每一个中企要想做好本地化,都需要这样的人。
而有一类人才,出海中企格外需要,那就是懂技术的管理人员。这类人才,不仅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犯“外行”错误的可能性小,还有丰富的和各种背景的员工以及本地人相处的经验,不管他或者她自己是不是本地人,是什么族裔,都是推进公司业务所需要的难得财富;如果能和出海企业外派的员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公司发展更是无价的。
我还想提醒两点。第一点是,公司文化各个不同,但总的来说,中企在本地化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点,那就是做好“中国效率”和当地工作、生活状态的平衡——中国速度的实现,中国效率功不可没,但水土不服导致职场氛围低落,甚至引发“官司”,也不利于公司的长久发展。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注重“结果导向”非常重要。比如,让本地团队在特定时间段内实现特定目标,至于从A到B的路径是怎么样的,就不要管太多,既能让对方充分发挥“本地人”的优势,也能让对方感受到足够的信任。
第二点,出于信任等原因,有些中企倾向于把国内的骨干派到海外管理本地团队;这当然可以,但“外派”之前一定要先“赋能”,对外派管理人员进行足够的跨文化管理培训;外派高管本身也要有“在海外重新开始”的心态和勇气,才能和出海目的地的“本地人”进行良好的互动与协作,优势互补。
关于作者
Chris Pereira(彭家荣)
美讯创始人兼CEO;
中国企业国际化领域的知名企业战略及品牌公关专家;
曾任华为加拿大核心智囊团成员;
在中国生活20年,中英文流利;
2023福布斯中国出海全球化TOP30榜单先锋人物;
财富、福布斯、南华早报、钛媒体、36氪、中国日报等媒体专栏作家;
Chris以及美讯致力于在中国企业和海外市场本地资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帮助企业将美好的讯息传播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美讯彭家荣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