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车企巨头比亚迪与美国出行服务巨头Uber(优步)共同宣布了一项多年期战略合作计划。具体内容是:第一,联手投放10万辆全新比亚迪电动汽车,以进一步扩大优步平台上的电动车阵容;第二,将在未来比亚迪的自动驾驶车型上进行合作,并将其部署在Uber平台上。
我和很多人一样,被这个多方受益的好消息“惊喜”到了。比亚迪的产品销量和声誉随着Uber的巨大版图进一步铺开,为未来拓展更多海外市场提供了巨大可能;比亚迪的电动车物美价廉、维修成本低,降低了Uber司机购入电动汽车的成本;两强联手创新,不仅造福消费者、推进无人驾驶等技术发展,也如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所说,是在共同构建一个更清洁、更绿色的世界。
这项高调宣布的强强联手发出了令人鼓舞的信号,展示了近期中国和美国商务往来的回温迹象。比如同样是汽车行业,此前共和党2024总统候选人特朗普表示“欢迎中国汽车制造商赴美建厂”;比如“喜茶”在美国加速开设门店,名创优品(MINISO)在美国全面铺开直营店、以“超级IP”与“超级门店”结合引领消费理念与潮流等等。
也不光是“中美回温”。这些天,各行业的中国品牌借奥运会契机,赴法国巴黎进行线下宣传、开设快闪店,反响热烈、如火如荼,驱散了此前不少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经贸领域的龃龉阴云。此外,比亚迪还在本月向加拿大监管机构递交了文件,正在寻求进入加拿大汽车市场。
我觉得,正在寻求或推进企业出海的中国企业家们,千万不要过于悲观,觉得美国给我们施加了这么多限制,欧盟国家也在一些行业考虑加关税,之类。其实,只要一项合作能明显地给双方以及更多相关方都带来利益——比如这次比亚迪和Uber的合作,明显对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都有好处,出海企业再采取专业、合理的本地化策略,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是有很大潜力能取得成功的。以电动车出海为例:要深入推进“真正”的本地化,而不是带着自己的供应链进去——从当地的供应商采购零部件,带动当地重建适应电气化时代的汽车产业链,大量带动本地就业,才能真正为本地的利益相关方所接纳,实现双方平衡的、更为可持续的发展。
近年来中美贸易确实遇到一些逆流。但是,一来不要低估美国企业的眼光和观察能力。这次比亚迪和Uber达成合作的一些内容,可以推测出大到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小到最近中国武汉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出圈”热点,Uber一定是在密切关注的——从一个侧面两国商务合作依然有大有可为。二来要想出“绕开”政治层面障碍的好办法。细看此次合作规划,将从欧洲和拉丁美洲开始,并逐步拓展至中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区——并没有美国本土,可能和政策限制有关;政策、政客的影响,确实难以避免,但许多中企和美企都怀揣着对全球化的认知和热情,以及全球布局的想法和实力,并非不能在其他市场先达成合作,慢慢完成对彼此的“去妖魔化”过程,争取更多的合作,甚至反过来减少政治层面的彼此攻讦。
华为当年在互联网领域无法与爱立信等企业匹敌,就从偏远地区开始建基站,走上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成长为一代巨擘。虽然情境不同,“内外”有异,但不要退缩也不要“硬抗”,采取灵活战略的对策,可以殊途同归。
在实操层面上,我还想提醒大家的一点是,“交朋友”建立信任,是达成实质性合作并让合作持续下去的重要一步。大部分美国商人——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客户,和中国商人一样,希望达成合作来“赚钱”;“当地建厂”的周边居民,和中国人民一样,追求的是更好的生活。只要前景是足够的“双赢”“多赢”,他们自然会替你说话,从而影响政界人物的说法和举动——这比直接和政界人物“交朋友”,更具操作性;比只和政府达成协议,更有可能顺利推进合作。
相关例证——或者说,“反例”——并不罕见。多个中国企业在别国投资的水电站项目、港口项目、矿产项目、制造项目等等,虽然受到政府和当地商业合作伙伴的欢迎,却因为引发当地居民和团体围绕环境、劳工等议题的不满,乃至文化冲突与疑虑,而铩羽而归或苦苦挣扎。
所以,归根到底,本地居民愿意“投票”,才会让政府长期持续支持;不关心本地社区的支持,只和政府达成协议,风险依然很大。多多介绍自己,通过参与慈善活动、举办“开门”活动等种种方式来给自己“去神秘化”,让当地居民认识到自己能带来的切实好处,寻求互相理解地“交朋友”, 才是“当地建厂”的中国企业应当采取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