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中国医师节丨致敬医者,共筑和谐医患关系

健康   健康   2024-08-19 17:03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点上方蓝字国际循环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中国医师节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每年的8月19日,不仅是对全国医务工作者辛勤付出的崇高致敬,更是提醒全社会关注并尊重这一职业的重要时刻。今年的医师节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强调了人文关怀和仁爱之心。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对医生的鞭策,同时也应成为社会公众对待医生的态度,即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医生作为人类健康守护者的崇高使命与无私奉献,共同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医者困境与社会之痛



医者,自古以来便是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崇高职业。然而,在当今社会,医务工作者们所承受的压力与困境日益凸显,伤医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不仅严重伤害了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也破坏了社会和谐与稳定。以下是一些近年来发生的严重伤医事件: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伤医事件(2019年5月26日):主任医师孙晋虎被一名女性患者持刀袭击,原因尚不明确。这起事件暴露了医护人员在工作场所面临的安全风险。


甘肃省人民医院伤医事件(2019年10月22日):肛肠科冯医生在门诊坐诊时被患者杨某某持刀捅刺二十余刀,致其失血性休克死亡。这起事件再次敲响了暴力伤医的警钟。


民航总医院伤医事件(2019年12月24日):急诊科女医生杨文在值班时被患者家属孙文斌刺死。这起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愤慨和关注,也促使相关部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保护力度。


北京朝阳医院伤医事件(2020年1月20日):眼科医生陶勇在出诊时被患者砍伤,造成严重伤害。陶勇医生是眼科领域的知名专家,他的遇袭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陶勇医生在事后表示不再纠结于行凶者的动机,但这起事件仍然对医患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江西吉水县人民医院杀医事件(2021年1月26日):医生胡淑云在病房查房过程中被患者曾某升刺伤,后经抢救无效去世。这起事件暴露了医患纠纷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的极端后果。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伤医事件(2024年7月19日):该事件中,心血管内科医生李晟在门诊诊疗过程中,遭到一名男子持刀伤害,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这起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暴力伤医行为的强烈谴责,并再次将医患关系推向风口浪尖。


每一次事件都让人心痛不已,不仅伤害了无辜的医务工作者,更深深刺痛了社会的神经,破坏了本应和谐的医患关系。然而,尽管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医务工作者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负担,面对疾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需要做出艰难的决策和牺牲。

彰显医者仁心: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医者仁心,不仅是对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面对伤医事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谴责和哀悼上。更需要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共同营造尊医重医的社会氛围。

全社会应当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尊重和理解。医生是人,不是神,同样会疲惫、会生病。面对疾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负担。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应当给予医生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用理性和沟通代替情绪化的发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只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才能共同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加强安保措施,确保医务工作者的人身安全。医院作为公共场所,应当建立完善的安检制度,防止危险物品进入诊疗区域。同时,对于暴力伤医行为,必须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应该通过立法和执法手段,保护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为患者提供服务。

医疗机构也应当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关怀和支持。医生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往往导致身心疲惫,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休假制度,确保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除了医疗机构和政府的努力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尊医重医的行动中来。媒体应该客观公正地报道医疗事件,避免过度渲染和误导公众。公众也应该加强对医疗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以便更好地与医生沟通和合作。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共筑健康中国



在这个属于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节日里,向所有坚守在岗位上的白衣天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感谢。医者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用坚定的信念践行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同时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尊医重医,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医患关系。“8·19”中国医师节不仅是对医务工作者辛勤付出的致敬和感激之日,更是全社会共同思考和行动之时。


《国际循环》向所有医务工作者致敬!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凡原创文章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