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
韩延明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 济南 250014
作者简介:
韩延明(1958—),男,山东肥城人,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红色文化研究。
论文相关信息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24)05-0061-08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24.05.0008
摘要
“教育家精神”是对我国教师群体典型精神标识的凝练和升华,是“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目标在精神文化层面建设上的使命践履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释的“教育家精神”,是他多年来为全国教师立名、立魂、立标、立德、立范、立纛等方面持久关注与系统思考的理论成果,饱含了他对教师发展和立德树人的一系列最新观点与重要论断。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是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时代内涵与精神特质,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之根、之本、之基、之源、之魂、之石。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必须结合“六维”加强教师的高水平培养和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演进理路;时代内涵;弘扬践行
教育家精神是我国理实相生、知行合一教育实践的独特升华,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是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踔厉骏发、赓续前行、支撑起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旗帜和灯塔,具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思想穿透力、价值引领力和实践驱动力。2023年9月9日,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习近平提出的“教育家精神”,语重心长,谋深虑远,为广大教师正心明道、培元铸魂、当好新时代“大先生” 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是对新时代教师职业提出的一种集大成式的标准、要求和希望,既是锻造强国之师的战略举措,也是助力强国之教的精神鼓舞。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公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高度重视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度关切;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2]顶层统筹、深谋远猷,是引领我们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培养更多“大先生” “教育家” “教育家型教师”的宣言书、动员令和行动指南。
一、“教育家精神”提出的演进理路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体现了习近平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关切,对教师发展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但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针对一段时期出现的突出教育问题进行不断匡正、深化、完善、引领的过程,体现了他对教师职业、教学工作和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持久关注和系统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几乎在每年教师节、青年节、儿童节前夕,都会通过视察大中小学,召开师生座谈会,给团队、老师和学生回信、写信等各种形式与老师和同学们互动,并通过参加各种大型会议表达对教师队伍和人才强国的关心支持与殷切期望,并就教师的地位、作用、贡献、发展和要求发表多次讲话、谈话和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教师对于学生成长、教育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影响,深化了对教师队伍成长成才规律的认识,把新时代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视域、新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个历史节点的有关重要论述,笔者将其提出教育家精神这一理念的历史脉络和演进理路作一简要梳理,概括为习近平对全国教师层层递进、反复强调的“立名、立魂、立标、立德、立范、立纛”。
(一)为教师立名
所谓“立名”,是指为教师群体“树立名声” 或 “树立威信”,共兴尊师风尚,提振师道尊严,完善强师举措,落实惠师政策。2013年9月9日,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3]33,“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3]34。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4]1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再次要求:“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5]由此充分肯定了新时代教育的社会价值,确立了教师的崇高地位,向全党全社会提出了尊师重教的基本要求,为营造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的良好社会环境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强劲落实尊师、育师、强师、惠师得力举措,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切实保障教师待遇,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全面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全面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坚决打击造谣、诬陷和污名化教师的行为,依法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与合法权益。
(二)为教师立魂
所谓“立魂”,是指在信念、政治、文化、精气神、意识形态等层面建立或强化教师群体的树人意识、教育素养和奉献精神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1这就明确了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新时代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 “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提出了新时代强化和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六要” 核心素养新要求。2021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7]习近平希望教师向“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学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鞠躬尽瘁于人民教育事业,以炽热“三心”培育具有正确“三观”的时代新人。
(三)为教师立标
所谓“ 立标”,是指为教师确立目标、树立榜样,为教师成长发展设立标杆,使教师能够及时对标、逐步达标、创新超标。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 四有好老师”的概念,即“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8]。从育人角度理解,“有理想信念”是立德树人的思想基础,“有道德情操” 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有扎实学识” 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有仁爱之心”是教师的慈母情怀。2016年9月9日,习近平在小学和初中时代的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9]。要求教师引领、指导好学生的“敦品” “求学” “锐思” “报国” 四个方面。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 人师’,努力做精于‘ 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 和‘人师’ 的统一者。”[10]要求新时代教师积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就是在为教师们树模立标、打造航标,使教师及时对标对表。
(四)为教师立德
所谓“立德”,是指树立德业、以德为先,要求教师德才兼备,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第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第二,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第三,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第四,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1]157-159。这就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规范,使教师有“章”可循、有 “则”可依。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12]。习近平坚定地表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13]229其言谆谆,其情殷殷,使教师知责于心、担责于身。
(五)为教师立范
所谓“立范”,是指为教师树立模范、典范、表率、榜样、楷模等。只有既讲课堂学业又播立身基业、既解书本之惑又明成长之路的教师,才能真正称为“大先生”。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11]158首次提出“大先生” 这一概念,并初步界定了其塑造学生“三品” 的本真使命,树立了新时代的教师标杆。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前夕到该校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14]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10]可见,做 “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和“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是习近平为教师树立的新时代“典范”和“楷模”,也是他对全国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和奋进目标,为具化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培养大先生的社会氛围创造了条件。
“大先生”是品德的升华、学问的彰显和贡献的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大先生”一词的是陶行知,他在1943年写的《大先生》一文中强调,“大先生”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生,还要教好自己的同事,教好全国的老师。新时代的“大先生”,应当是具有大理想、大格局、大学问、大情怀、大贡献的“人民教育家”或集“经师”“人师”于一身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六)为教师立纛
“立纛”,是指树立起新时代教师队伍的鲜红旗帜,这就是“人民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这一飘扬的大纛和领航的灯塔。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2023年9月9日,习近平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提出,“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1],对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的精神内涵进行了高度凝练和升华,首次提出了他对新时代人民教师集大成式的期许和要求。
综上,习近平从“经师”到“人师”,从“好老师” 到“引路人”,从“大先生”到“教育家”,又从“教育家”到“教育家精神”,层层递进,步步升华,高屋建瓴地为全国教师立名、立魂、立标、立德、立范、立纛,展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教师、教学、教育领域的新视野、新格局和新境界。通过系统梳理我们发现,习近平对“教育家精神”的论述有一个内在的演进理路,有一个环环紧扣、前后贯通、彼此呼应的完善和升华过程,体现了习近平对新时代教师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极度关切,是其擘画的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对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出的更强举措和更高要求。
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继“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之后提出的又一个以行业命名的“中国精神”,饱含着丰厚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和实践力量,蕴蓄着宏富的思想资源、政治智慧、文化基因和教育镜鉴,充盈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内生动力和磅礴伟力。
什么是教育家精神? 思考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是“教育家”和“精神”。为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和理解教育家精神,我们先解析一下什么是“教育家” 和“精神”这两个基本问题,然后再论述“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教育家及其特质
什么是教育家? 英国德里克·朗特里编纂的 《西方教育词典》注释为:“教育家是指教育领域中知名的研究者或理论家,和具有比教师威信更高的人。”[15]《中国现代教育家传》丛书把“中国现代教育家”释义为:“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上有重要贡献,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建立、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教育工作者。”[16]有学者认为:“教育家应该是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并恪守良善教育价值的一个群体。”[17]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家”的解释是:“在教育思想、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18]
时代呼唤教育家,人民需要教育家。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提出,“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教育改革发展、辐射带动区域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家”。可见,“造就一批教育家”,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和“带动区域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家”,已经上升为新时代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
所谓教育家或“教育家型教师”,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深谙教育规律、热爱教育工作,具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学术见解,创造性地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人民教育家”或“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继承者,传承与播撒优秀中华文化;二是育人者,从事并热爱教育工作,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三是创新者,从理论或实践上研究并创新教育工作,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四是奉献者,淡泊名利、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影响深远。
教育家作为有人格、有学识、有思想、有眼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能够洞察教育本质并产生深刻而先进的教育理论,能够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作出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重要贡献。教育家应是脚踏实地的教育行动者,应是既站位高远又接地气的教育实践家,用理论指导实践并把实践上升为理论,进而凝练和升华出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教育家精神则是一种心有大我、追求卓越、爱生如子、引领未来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无限忠诚、无私奉献。
(二)“精神”及其能量
“精神”一般有三种涵义: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指表现出来的活力;三是指宗旨、要义、核心内容。简言之,精神是指个人或集体的精气神状态、意志力品质和生机活力。
精神是发展力的源泉、价值观的诉求、践履使命的强大动能,是人们对一定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文化习俗、审美旨趣等进行选择性继承、时代性丰富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 “意识形态产物”,是人类求真、向善、尚美、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文化精粹。精神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文化形态,拥有常讲常新、与时俱进的强大支撑力和推动力,具有承前启后、鉴往致远的时代传承弘扬意义,由此而构成一种恒久的价值载体。正如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柏林大学首讲式上所慷慨陈词的那样,要“相信精神的力量······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低估和小视的” [19]。
大学的精髓在“精神”。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其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大学之所以经久不衰、能够承载历史的考量和淘洗,就是因为大学拥有历久弥新的精神特质,特别是理想、信念、价值、智慧、文明、进步、修养、境界等精神要素。作为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大学精神既是大学人学识、睿智、方略、创新等要素的多重集成,也是大学人品德、才能、胸襟、眼界等特质的内在综合,更是大学人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的具体彰显,构筑了大学人的精神家园,濡染了大学人的精神本色,更新了大学人的精神气象。我们要从“历史的精神” 中领悟“精神的历史”,深刻理解这些精神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生成渊源,拥抱那从历史深处穿透而来的信念之火和精神之光,并以此涵养德性、浸润品格、濡染情操、淬炼意志,培育时代新人的新风新貌。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 [20]
(三)“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精神特质,是优秀教育工作者长期积淀形成的历史担当、价值追求、道德品格、心智模式、能力素质和内生动力。习近平提出并全面阐释的教育家精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一个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感的概念,呼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擘画,既是当下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真实写照,也再塑了中国式好老师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历史使命,可以称之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当然,习近平所说的“教育家”,不是指那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圣哲高贤,而是对全国广大教师的一种普遍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表达了一种 “人人要当教育家”“个个能当教育家”的美好意愿,为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育家型” 教师队伍注入了磅礴伟力。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家精神不是“教育家”与“精神”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指向特定人群的精神,展现了一种高大上的精神群像和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家精神是一种信念、一种担当、一种激励、一种力量。
关于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习近平精准凝炼为六句话:一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二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三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四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五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六是 “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在此,习近平层层解析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思想渊源上与中国共产党“强师兴教”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
习近平高度凝练的教育家精神的六句话,实际上是我们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这六个方面彼此交融、相辅相成,结构严谨、联系紧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系统性,体现了政治与文化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治学与弘道相统一、教育情怀与师生情结相统一、世界文明与中国文化相统一,具有逻辑关联性、内容贯通性、内在规定性和相互依存性,深刻阐述了中国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之根,其内核在于“赤诚从教、强国有我”。具体体现为新时代教师坚守职业信念,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投身于教育强国、民族复兴伟业的信仰和追求。政治是教育家精神生成的基石与先导,文化是教育家精神生成的血脉与基因,实践是教育家精神生成的源泉与动力,而理想信念则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贯通。大学教育是一种培养“三观”、养德储能、陶情导行的文化启蒙和人文教化。因此,新时代大学要站位高远、精神饱满,以生为本、以师为尊,充分认识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据教育部公布,2023年我国共有专任教师1891.78万人(其中高等教育专任教师207.49万人),体量巨大,是我国事业单位中最大的文化群体。一般而言,群体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核心和内在的层面,包括群体成员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审美观念等。提出教育家精神,就建立了广大教师的共同价值追求,树立了教师队伍建设形而上的精神目标,回应了变革时代人民对教育的期待和对教师的期望,弘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师重道” “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完善了中国特有的师道文化体系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之本,其根基在于“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具体体现为新时代教师应恪守职业道德准则、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自省自律,使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互补辉映。教师是一个平凡的称谓,却有一生不平凡的道德使命。“道德”的最新定义是“悟道而树德”。道德情操需要化育涵养、砥砺激发,才能最终成为一种强师报国的现实动能。要积极构建全面系统的育人新生态,厚植教师的家国情怀、教育情愫和行业情结。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之基,其关键在于“授业开智、潜心育人”。具体体现为教师以教育为志业,传道授业解惑范模、启思导创励志领航,肩负起因人而异、精心授教的使命担当。教师的四大专业素养是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与专业人格。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要把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书育人能力和教学方式方法,使教育深入学生、融入心灵、春风化雨、水乳交融,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声嘶力竭地去追风头赶潮流,而是始终聚焦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开发学生内心世界。教育就是解放学生的心灵,就是点燃学生的心火。要针对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 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差异化施教。弘扬教育家精神,既是教师一步步达到的“铸魂”境界,也是学生一点点进步的“增值”过程。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之源,其要义在于“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具体体现为教师坚持勤奋学习、学以致用、探求真理和敢于创新、全方位提升教学基本功的优秀品质。教育家精神闪耀着“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璀璨光芒。课上十分钟,课下十年功。新时代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再是一桶水,而是一潭水,且是一潭“清如许”的活水。教师要追求真理、开拓进取,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精于行动。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之魂,其品质在于“热爱学生、乐教奉献”。具体体现为教师宅心仁厚、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用心用情关爱学生,对教育事业甘于奉献。这种“仁爱之心”内嵌了教育家精神的敬业品质和育人情怀,构筑和形成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教师发展逻辑理路,擘画和描绘了新时代教师的师表形象,为广大教师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华文化历来崇尚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人生哲学,我们要立德修身、强教报国,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万世师表” 孔子的“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仁者爱人” “诲而不倦” 等,就是一种 “爱的教育”。教师要不断提升关爱学生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浇花浇根,交人交心。教师带着一颗“善缘”的 “爱心”去从教,会产生“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的“双向奔赴”成效。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之石,其境界在于“立足华夏、放眼全球”。具体体现为教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自觉吸纳人类文明成果的博大胸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习近平指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13]232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要把握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引领学生增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历史主动和开放思维。
应该说,教育家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教育家精神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每一位教师都应是教育家精神的传承者,并有可能成为教育家。教师应从日常工作入手,努力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家精神,为教育事业注入活力和动力。同时,全社会要给予教育和教师足够的关注、理解和支持,持续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师以爱教为责、生以受教为乐、民以支教为荣的优良社会风尚。
三、“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践行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我国“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目标在精神文化层面建设上的重要抓手,回应了新时代人民对教育的期待和对教师的期望,完善了中国特有的师道文化体系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一)在“理想信念”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检验教育家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获得了什么证书或荣誉,关键要看其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群体和为社会做了什么样的突出贡献。真正的教育家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还会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创新,推动整个教育事业进步和繁荣。要突出精神引领,强化使命担当;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2]红色资源是百年大党艰苦卓绝奋斗的见证,是珍贵的史实和流淌的记忆,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富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栉风沐雨、干事创业中永葆生机活力的遗传因子、生命密码、文化源流和精神图谱,是党政军民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的积淀与结晶,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传承红色基因,旨在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红色基因中饱含爱国精神,而爱国精神是教育家最深层、最持久的动力源泉,是教育家精神的首要精神特质。高校要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中激励引导广大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台账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聚焦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活教材”、打造红色精神传播“全矩阵”、筑牢红色教育实践“大平台”,在彰扬红色文化中缅怀先烈、感怀党恩,净化心灵、亮化人生,点燃学生的奋斗激情和灵魂火炬,引导学生 “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二)在“道德情操”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教育者要教育别人,先要取得教育的资格。这个资格便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耿介拔俗、为人师表。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均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叶圣陶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这种德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师表群伦”,具有激励、导向、陶冶、感化、辐射、矫正、规范、拓展、创新等功能,既是教师引人入胜的魅力,也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还是教师竞合创新的潜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要全面夯实师德师风“严”的主基调,全员强化教师师德养成,常态化推进师德涵育,充分发挥“大先生”的示范引领作用,精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在“育人智慧”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要在追求真理、深化科研,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以人为本” “以文化人”,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分辨真伪、甄别是非,引领先进文化风尚和社会文明发展,对文化科学知识和有关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审视、解析、评判、建言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传承和创新文化,探究和发展科学,培育人才及服务社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富有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教师在“育人智慧” 上要做到“五高”:一是勤学善思、教书著文,做学问高深的教师;二是优化素质、强化修养,做品德高尚的教师;三是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做教法高明的教师;四是凝炼字句、锻炼谈吐,做口才高超的教师;五是内塑心灵、外树形象,做教态高雅的教师。要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在履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的职责中提高育人能力,建构更有实力、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更有效力的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
(四)在“躬耕态度”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要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成长规律的考核评价标准,引领教师群体胸怀“国之大者”,破解当下教育群体的伦理困境,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学校教师”走向“人民教师”,建构群己合一、家国同济的精神世界,担负起教师的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要凝聚精神力量、培育文明风尚,健全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和教师荣誉体系,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答好“教育强国,教师何为”的时代问卷。
(五)在“仁爱之心”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教师要饱含“仁爱之心”,使自己成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大先生,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在学校能够感受到更美好的成长陪伴。教师要展现人性光辉和师者魅力,真正育学生成长和成熟,授学生知识和智慧,教学生做事和做人,导学生创业和创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种纯真的 “师生爱”,是以心换心、以情交情、以爱育爱,不是所谓的教育技巧或驭人之术,而是从心底涌流出来的殷殷深情。学高为师,师爱是魂。新时代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职业和教学工作,不断叩问“为何当教师、为谁当教师、怎样当教师、教师当得怎么样”,不断提升和涵育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气度和育人情怀,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成就感。
(六)在“弘道追求”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教师要以高远的时代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立于时代发展潮头和世界知识前沿,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思考如何重塑和全面升级我们的教育,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要以“天下为公”的崇高境界拓展开放融合格局,全方位开展濡染化、浸润式的文化传播,站在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高度贡献中国教育智慧,筑牢国际传播的语言基础,充分发挥语言的通信、通识、通理、通情、通心功能。教师要在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守正创新、教书育人中彰显担当、展现作为,成为大国良师和世界使者。
综上,教育家精神融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于一体,是对中国教育传统和师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种高位引领。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对于消解学术资本主义、学术功利主义、学术官僚主义、学术不端、内卷、躺平等思潮对新时代大学健康发展的冲击和危害,对于促进高校师资队伍高水平建设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13]230高校是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高校教师作为全国教师的龙头,理应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中当好教育强国建设的先锋队。要厚植新时代教师的爱国情怀,践履教育强国建设的崇高使命;淬炼新时代教师的求真品格,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坚厚根基;涵养新时代教师的仁爱风范,提升教育强国建设的人文修为;锻铸新时代教师的创新意识,催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劲动力。要探寻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与师生思想的结合点、与教育教学的切入点、与大学发展的落脚点、与教育强国的契合点,在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中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23-09-10(1).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3]习近平.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M]//习近平.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M]//习近平.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5]习近平.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M]//习近平.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236.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7]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21-03-07(1).
[8]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M]//习近平.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73-76.
[9]习近平.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M]//习近平.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129.
[10]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1]习近平.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M]//习近平.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1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13]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M]//习近平.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14]习近平.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M]//习近平.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213.
[15]德里克·郎特里.西方教育词典[M].陈建平,杨立义,邵霞君,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1.
[16]高平叔,梁吉生,高奇,等.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3.
[17]吴刚.教育家与教育精神[J].教育发展研究, 2019,39 (24):1-7.
[1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26.
[19]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6.
[20]习近平.发扬五四精神,不负伟大时代[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7.
本文刊载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长按识别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原文,也可点击推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论文责编 | 姜洪明
微信编辑 | 卡迪尔娅
微信责编 | 姜洪明
审 核 | 王旱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