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作者:
李佩珊
作者单位:
菏泽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作者简介:
李佩珊(1990—),女,山东菏泽人,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间舞蹈文化、高校舞蹈教学。
二、论文相关信息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24)02-0124-06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24.02.0015
三、摘要
鲁西南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蕴含着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但目前存在传承人缺失、创新和发展乏力、社会价值难以发挥等问题,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推动其健康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借助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发现,鲁西南民间舞蹈既具有区域发展的众多优势,同时其本身也存在较多劣势;既面对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重大发展机遇,又面临诸多与其本身发展不相适应的挑战。据此,提出应重点强化民间舞蹈传承创新、民间舞蹈精品建设、文旅深度融合、表演队伍建设、网络空间建设以及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等对策,以期促进民间舞蹈繁荣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四、关键词
鲁西南民间舞蹈;SWOT分析;发展对策
01
引言
习近平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1]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繁荣是乡村振兴题中要义。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鲁西南民间舞蹈,历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艺术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以及朴素的民族价值观和情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价值,具有生动的乡村美和乡土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鲁西南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临传承人缺失、创新和发展乏力等诸多问题。民间舞蹈的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下,如何发挥民间舞蹈的价值,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目前,学界虽有多位学者对鲁西南个别民间舞目的渊源、本体、保护等方面做过研究[2-5],但从整体上对其传承、发展和创新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拟借助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法,以最具代表性的菏泽市为例,对鲁西南民间舞蹈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包括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 Threat)进行剖析,并据此提出鲁西南民间舞蹈发展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02
鲁西南民间舞蹈发展的SWOT分析
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拥有广阔的市场;但传承人缺失、创新乏力等问题使其发展举步维艰。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入推进、各项文化政策的大力实施,为民间舞蹈繁荣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然而,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也让民间舞蹈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鲁西南民间舞蹈发展的优势
1.民间舞蹈资源丰富
鲁西南民间舞蹈源远流长,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其根植乡村、源于农耕文明,是当地民众的艺术创造和集体审美意识的结晶,不但与本地区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而且深受儒家文化、水浒文化的影响。以菏泽地区为例,作为全国著名的舞蹈艺术之乡,菏泽地区很多舞蹈项目被收录于《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6],在地方县志中亦有明确记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菏泽市有民间舞蹈表演团队200余支、队员3 000余人;有民间舞蹈项目上百种,截至目前,菏泽市被列入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称“ 非遗”)保护的民间舞蹈项目达17项,其中国家级1项,即商羊舞(鄄城);省级9项,分别为羊抵头鼓舞(东明)、担经(鄄城)、撅老四(东明)、抬阁(鄄城)、担经(成武)、三皇舞(鄄城)、高跷(郓城)、精灵皮(单县)、狮舞(东明);市级7项,分别为蹦伞(曹县)、抬阁(郓城)、竹马舞(曹县)、马叉舞(曹县)、狮子舞(曹县)、麒麟舞(东明)、龙灯舞(鄄城)。[7]另外,被列入县(区)级“非遗”保护民间舞蹈项目的有116项。
鲁西南民间舞蹈古时多与祭祀相结合又不违背农时,舞蹈动律安详、和谐,舞姿丰富、优美,表演形式多样,道具舞居多,并讲究乐舞结合与队形画面之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民间舞蹈在功能上已褪去它最初的宗教功能和祭祀意义,由原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灾避祸、祛瘟辟邪,转变为民间节日庆典、丰收喜庆、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大众化舞蹈。鲁西南民间舞蹈种类按照形态与功能可分为“秧歌舞”“假形舞”“祭祀舞”“灯舞”“鼓舞”等五大类别。“舞蹈”“戏曲”“武术”“杂技”“绘画”“彩扎”等内容融合表演,“响板”“经挑”“抬阁”“面具”“伞”“鼓”“灯”“跷”等不同舞目所用道具各异,并有表演形式上的文武之分。在表演形态方面,男性多为粗犷豪放、质朴厚重、刚毅果敢、仁义忠厚,女性多为隐忍坚韧、委婉含蓄、宽容仗义、诙谐幽默;在审美方面,具有表演内容的朴素美、艺术形象的古拙美、表演形式的程式美、表演风格的刚毅美,体现了审美的生命本体、人本精神、社会教育的价值。鲁西南民间舞蹈独特的地域特色,承载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万世太平的价值追求,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在灾难面前顽强不屈的生活态度,蕴含了人们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期盼。 [8] 鲁西南民间舞蹈起源时间久远,传播范围广泛,其文化资源和社会价值为民间舞蹈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民间舞蹈市场前景广阔
菏泽境内有黄河故道及众多历史古迹,曾留下许多关于“三皇五帝”时期的古老故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菏泽古称曹州,历史悠久,史称“天下之中”,为祖源文化、黄河文化、汉文化、水浒文化、牡丹文化交汇之地。菏泽是著名的中国牡丹之都和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牡丹、戏曲、书画、武术和民间艺术等相关文化旅游产业涌现,3年来累计签约、培育特色文旅项目110个,总投资超611亿元。各类文旅产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政府及社会组织每年都要举办世界牡丹大会、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以及大量的文化、体育活动,吸引了大量人员前来参会。鲁西南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性,不仅在当地有较为广阔的市场,而且逐渐成为吸引域外游客的艺术形式。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菏泽民间舞蹈作为重点文化产业得到了优先发展,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正如刘昂指出的那样,鲁西南地区民间舞蹈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淀和禀赋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比较优势,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农民经济生活水平,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9]可以预见,随着外部环境的优化和产业开发力度的加大,鲁西南民间舞蹈的市场发展前景必将不断拓展,其对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将不断增强。
(二)鲁西南民间舞蹈发展的劣势
1.表演队伍老龄化,产业人才缺乏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不断加快,农村空心化、 “三留守”的问题愈发突出,导致民间舞蹈表演队伍后继乏人,许多表演队都是由60岁以上的乡村留守老人或者老年大学的学员组成,因此民间舞蹈表演就难以展现出应有的生气和活力。据悉,菏泽市 “非遗”民间舞蹈代表性传承人26人中,70岁以上15人、50—69岁9人、50岁以下仅2人。[10]显然这样年龄结构的队伍很难担负起传承重任。同时,编创更具市场需求和文化内涵舞蹈产品的创意人才、能把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转化为生产力的经营人才也严重短缺。现有管理人员普遍产业化意识淡薄,经营理念、经营能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上述因素严重制约了鲁西南民间舞蹈的发展。
2.精品较少,品牌影响力不足
鲁西南区域内舞蹈剧目多,表演团队多,演艺资源丰富,但缺乏既叫响、又叫座的传世精品,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由于缺乏高水平的编导人员以及综合性的演出服务平台和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导致产品低端化、单一化,创意开发的深度和时尚不足,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吸附力。例如,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相比,往往存在动作单一、节奏平缓、人物形象不够鲜明、队形调度匮乏等问题,观众不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尽管有些编导通过融入时代元素等手段,编创了部分作品,如《吉祥商羊》《担经包楞调》等,但舞目的总体质量、精品数量仍显不足。
3.文旅融合不够紧密,产业链条不健全
鲁西南具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如位于菏泽市的曹州牡丹园、水浒好汉城、孙膑旅游城以及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等,更有周边地市众多景区,完全具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扎实基础与充分条件。但目前来看,这些乡村旅游产业在民间舞蹈文化的展示上相对较少,文旅融合发展不到位,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内容陈旧,缺乏竞争力,无法适应游客多层次需求。舞蹈文化产品未能与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舞目与关联产业普遍联系不够紧密,品牌产业链不健全,衍生品开发不充分。如商羊舞、担经、高跷、狮舞等民间舞蹈与牡丹、水浒等旅游项目少有结合,且牡丹系列、水浒系列纪念品也与民间舞蹈内容几无关联。
(三)鲁西南民间舞蹈发展的机会
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乡村文化氛围,还要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培育特色乡村文化产业。[11]乡村文化振兴能有效地促进民间舞蹈大发展、大繁荣。一是能促进民间舞蹈价值内涵的深入挖掘、整理,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传承保护体系。二是能促进民间舞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能有效提升民间舞蹈的社会价值,使民间舞蹈的教育、娱乐、健身等功能得到更优质的发挥。四是能充分提升民间舞蹈的经济价值,助力舞蹈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2.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菏泽市作为鲁西南的中心,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与苏、豫、皖三省接壤,总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位于济南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的几何中心,是连接沟通三大都市圈的关键节点城市。全市常住人口868.32万人,菏泽市辖2区7县,34街道办事处、127镇、6乡,另设1个省级鲁西新区。[12]2013年,习近平在菏泽调研考察时提出,菏泽要“坚决推进改革、坚决扭住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抓好党的建设”,并对其寄予“后来居上”的殷切期望。[13]山东省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从1998年作出“东西结合、结对帮扶”决策,到2018年提出“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计划,经过20余年的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以菏泽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鲁西发展的山东版“西部大开发” 战略。菏泽市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大幅进入全省前列,与此同时,菏泽脱贫攻坚战、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均获重大突破。2022年,菏泽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4 205.34亿元,位居全省16地市第8名、中国城市GDP百强榜第69位。[12]鲁西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持。
3.文化产业政策相继出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4]45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也加大步伐,相继印发了《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 年)》《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办法》 《关于推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等。菏泽市制定了《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菏泽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方案》等,在目标任务、发展重点、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目标已明确,蓝图已绘就,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鲁西南民间舞蹈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
近年来,《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颁布实施,国家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做好“非遗”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山东省相继出台了《山东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健全完善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项目保护责任单位认定以及传承人保护等体制机制。政府划拨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传承人开展研习活动,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资助活动,民众对“非遗”产业化开发的认识普遍提高。菏泽是“非遗”大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位居全国前列,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菏泽市高度重视“非遗”工作,印发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明确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遗”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对本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传承补助;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培养和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保护、管理等专业人才;要创建一批文化生态名村、名镇;培育3—5个产值5亿元以上和一批产值亿元以上的传统工艺支柱项目;非遗传承人群累计培训300人,等等。[15]民间传统舞蹈作为“非遗”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其保护力度的加大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四)鲁西南民间舞蹈发展的威胁
1.社会发展对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技术发达、高科技发展迅速的语境下,许多民间舞蹈失去了原来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古时民间舞蹈大多与祭祀、祈福、求雨等有关,例如,带有祭祀崇神色彩的担经、蹦伞以及祭祀求雨色彩的三皇舞、商羊舞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迷信糟粕的剔除,其原先依赖的文化生态环境早已发生变化;有些民间舞蹈来源于劳动生产方式,如推车子、划旱船、秧歌舞等,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渐改变或被取代;有些民间舞蹈源于娱乐、健身,如竹马舞、马叉舞、麒麟舞等,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提升,这类舞蹈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娱乐健身活动丰富性的追求。民间舞蹈由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传承式微,甚至有些舞蹈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逐渐消失。
2.当代艺术与娱乐方式的冲击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娱乐方式发生变化,不可避免会对民间舞蹈产生剧烈冲击。风格特征质朴、粗犷的民间舞蹈,已难以满足时下民众的审美需求;表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民间琐事的民间舞蹈,也难以与当下社会生活产生较高关联度;具有即时即地性的民间舞蹈,更难以实现大规模的传播。相比之下,当代艺术形式多样,能够较好地满足民众多样化的需求,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传播途径也更加多元。同时,民间舞蹈在娱乐与视觉效果上略显枯燥、乏味,因其动作复杂、套路多变、角色多样而不易研习,而当代娱乐方式在新媒体语境下能给人带来强烈视觉效果与感官刺激,并且轻松易学。基于多方面原因,民间舞蹈难以调动参与者的兴趣,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
3.文化管理体制机制障碍
近年来,政府在加强民间文化宏观管理、方向引导、职能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场培育、交流传播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民间舞蹈传承发展创设了良好氛围。但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条块分割、部门分割、政出多门、权责不一、市场壁垒、立法落后等问题,给民间舞蹈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实现民间舞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03
鲁西南民间舞蹈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基于对鲁西南民间舞蹈发展的SWOT分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按照“依靠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会,应对外部挑战”的原则,提出鲁西南民间舞蹈发展对策。
(一)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民间舞蹈传承创新
习近平强调:“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6]一要加强对鲁西南民间舞蹈基本情况、主要特征、思想精华的挖掘和整理、研究和阐释、提炼和展示,做好继承和弘扬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性工作。二要加强大中小学的民间舞蹈文化教育。农村中小学要聘请民间舞蹈艺人来校教学,开发民间舞蹈校本教材或者联合编写民间舞蹈特色文化读本,开设民间舞蹈特色文化课程,帮助青少年系统了解本地特有的民间舞蹈历史及其文化内涵,强化文化认同,实现民间舞蹈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地方高校也要充分利用人才汇聚的优势,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通过建立民间舞蹈教学、传承基地,开设民间舞蹈相关专业、传承班,开发民间舞蹈剧目以及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民间舞蹈人才培养,为乡村提供专业帮助,助力民间舞蹈传承创新。三要注重发挥乡民的主体作用。乡民是民间舞蹈传承创新和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只有尊重乡民的主体作用,激发乡民参与文化艺术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确保民间舞蹈文化的弘扬和创新。[17]
(二)整合民间舞蹈优势资源,加强大型舞蹈作品创作
要充分重视民间歌舞表演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拓展活态民间舞蹈文化的展演方式,根据鲁西南民间舞蹈的资源特点,重点打造内容饱满、文化底色厚重、地域特色鲜明的大型舞蹈作品。一是借鉴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创作并主演的《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作品,依托区域独特自然风光,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舞美技术,突出民间舞蹈表演,融汇戏曲、武术、杂技等民间艺术元素,编创大型歌舞类作品,打造大型歌舞剧。二是借鉴舞蹈诗《沂蒙风情画——绿蒲扇·红磨盘》、大型山东民间舞蹈诗《俺的山东大秧歌》等作品,依托鲁西南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及规模优势,突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与审美价值,体现区域民间舞蹈的淳朴风格与多样美感,编创大型民间舞蹈作品,打造大型舞蹈史诗。三是借鉴民间舞蹈“鼓子秧歌”《盛世鼓韵》,在区域代表性传统舞目基础上,突出特色优势,编创大型主题舞蹈作品,打造特色鲜明的舞蹈独立剧目。[18]
(三)拓宽多种产业链条,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4]45要实施民间舞蹈“强链”“补链”“延链” 工程,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升级发展,增加舞蹈产品的附加值。一是打造全程舞蹈旅游产业链。通过打造“舞蹈演出+舞蹈文化产品+多媒体解说+生态观光+特色美食+民宿” 旅游产业链,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把民间舞蹈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相结合联合开发,通过民间故事带动民间舞蹈传播。例如,把牡丹仙子民间神话传说用民间舞蹈呈现出来,使游客不仅了解当地民间舞蹈文化,也能加深对牡丹文化的认识。二是打造民间舞蹈感受体验产业链。通过搭建艺术舞台或者艺术剧场,激发游客兴趣并引导其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使民间舞蹈的审美娱人价值与审美自娱价值得到发挥,并转化为一定的经济价值。三是打造民间舞蹈传习演练、服装道具制作与销售、乐器演奏制造与培训的舞蹈剧目产业链。要将产业化理念渗透到每个具体环节,通过一种民间舞蹈可以串联并带动多项关联产业发展。四是打造全方位民间舞蹈文创产业链。要开展各类舞蹈相关的旅游纪念品、特产和工艺品的开发设计,提升文创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加强舞蹈旅游市场开发宣传和精准营销,提高参与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创建舞蹈旅游品牌。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多渠道开展民间舞蹈文创研究。总之,以浓郁的舞蹈氛围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与体验,既能推动乡村产业价值的提升,又能更好地推动民间舞蹈的传播,二者相得益彰。[19]
(四)突出人才引育,强化表演队伍建设
打造高水平表演团队是鲁西南民间舞蹈实施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一要培养具有较高道德品质和较强事业心、责任感的民间舞蹈领军人才和产业经营人才。要引育结合,并为所引进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优良环境和条件保障。二要聘请较为专业的教练、编导班子,编创大众喜闻乐见且弘扬正能量的舞蹈节目。三要加强对乡村舞蹈表演人员的培训指导,全方位提高其表演创新能力和综合表演能力。四要借鉴企业运作模式,加强人才及团队的管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带动民间舞蹈产业化发展。五要定期举办民间舞蹈文化汇演,推动民间舞蹈艺术的广泛交流和创新发展。同时乡村应采取多种积极的政策,例如,吸引专家学者、教师、退休干部、大学生或志愿者,返乡加入演出团队,壮大表演队伍。
(五)优化民间舞蹈数字技术平台,强化网络空间传播
数字媒介、数字技术平台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为乡村文化艺术发展提供新模式、新机遇。一要搭建多元化乡村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以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打造“互联网+民间舞蹈文化”平台,促进乡村文化的互联互通。二要优化乡村文化数字化传播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数字载体以及三维、全息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全方位宣传民间舞蹈文化艺术。三要加强乡村数字化人才的培育,健全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并注重对数字化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和利用。四要营造清朗的乡村文化数字化传播空间,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公众号等营销手段,扩大鲁西南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坚决阻止消极低俗落后文化的数字化传播。[20]
(六)突出党建引领,强化统筹规划和指导
加强鲁西南民间舞蹈传承创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党。地方各级党委和村党组织,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层层落实责任,推进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一要加强统筹规划与指导,多方协同共建。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民间舞蹈产业实施政策帮扶,充分调动村民委员会、民间舞蹈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考虑政府、乡村、民间团体、企业等各方主体的责、权、利关系,探索多方协同共建共管的体制机制,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二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乡村民间舞蹈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点)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民间舞蹈特色村镇、街区建设,积极申报省级文化生态名村、名镇,拓宽舞蹈文化服务渠道,推动民间舞蹈供给侧改革走向深入。三要强化政策和制度保障。完善促进民间舞蹈健康发展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民间舞蹈等乡村文化治理督查考核奖惩机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保障。[21]
04
结语
鲁西南民间舞蹈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社会经济价值,对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下,鲁西南民间舞蹈传承创新发展,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逻辑。民间舞蹈要充分利用目前重要的发展机遇,破解自身发展瓶颈,推动各项政策落地实施。乡土性、地域性是乡村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突出乡土气息、地域特色应作为民间舞蹈发展的重点。乡村应加强党建引领,积极整合各类舞蹈资源,打造精品和特色品牌,加强民间舞蹈人才引育,强化民间舞蹈与旅游及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可以预见,根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的民间舞蹈必将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文艺事业,推动乡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建设富而美的新农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52.
[2]岳音.关于商羊鸟的文献考证阐释[J].中华文化论坛,2016(1):75-79.
[3]田静.鲁西南民间舞蹈“担经”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4]单铭.山东民间舞蹈“三皇舞”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5]刘阳.山东菏泽地区羊抵头鼓舞的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21(16):136-138.
[6]章永顺,刘志军,李宝章,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6-9.
[7]菏泽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名录[EB/OL].(2022-08-12)[2023-06-25].http://www.heze.gov.cn/0530/2c908088819842f701819a25e5c4001d/1595227622172786688.html.
[8]李佩珊.鲁西南“蹦伞”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及成因[J].菏泽学院学报,2020,42(1):134-137.
[9]刘昂.山东省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0]菏泽市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EB/OL].(2023-06-08)[2023-6-25].http://www.heze.gov.cn/0530/2c908088819842f701819a25e5c4001d/1595227621648498688.html.
[11]丛志强,赵宏伊.推动乡村文化振兴[N].人民日报,2023-02-21(9).
[12]菏泽年鉴2023[EB/OL].[2023-06-25].http://www.hzsq.gov.cn/pdfs/2html/n/菏泽年鉴2023/main.html.
[13]陈川.从“全省垫底”到“跻身中游”——对“突破菏泽”战略的观察与思考(上)[N].菏泽日报,2022-03-26(1).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5]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EB/OL].(2020-09-04)[2023-6-25].http://www.heze.gov.cn/0530/2c908088819842f701819a25e5c4001d/1585103110823477248.html.
[16]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0.
[17]张玲玲,郑志远.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5):97-99.
[18]范文昊.山东民间舞蹈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19]吴红叶.乡村振兴视野下民间舞蹈与旅游产业融合开发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59-60.
[20]刘镇,周柏春.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路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2(1):59-63.
[21]夏小华,雷志佳.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中州学刊,2021(2):73-79.
本文刊载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长按识别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原文,也可点击推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论文责编 | 代海燕
微信编辑 | 卡迪尔娅
责任编辑 | 姜洪明
审 核 | 王旱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