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
王晓青1,2
作者单位:
1.福建江夏学院 会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江夏学院 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
作者简介:
王晓青(1985—),女,河南洛阳人,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管理。
论文相关信息
中图分类号:
F062.3;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24)03-0077-10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24.03.0010
摘要
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透析数字经济国际研究进展,对于进一步推进国内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导向作用。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2003—2022年收录的数字经济研究文献作为样本数据, 从研究的时空分布、知识基础、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维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国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数字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关系和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转型这3个主题;研究趋势涉及数字经济的测度、数字经济的治理和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实体经济发展的技术路径等。
关键词
数字经济;知识图谱;CiteSpace
一、引言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提高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核心驱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1]当今,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已经与社会各个方面相互渗透[2],并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给社会整体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3]。20世纪90年代,美国抓住了数字革命的机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紧随其后,进行数字化变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作为新时代的长期战略目标。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相关学术成果的积累,学界对其认知不断加深。[4]1996年,美国学者Don Tapscott出版了《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前景与风险》一书,描述了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世界各种事物的运行模式并引发若干新的经济形式和活动,数字经济由此开始受到关注。21世纪互联网广泛普及,数据也逐渐成为新的主要生产要素。[5]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技术不断革新、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条件下,数字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有关数字经济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学者们对数字经济展开理论研究,围绕数字经济的内涵、规律、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5-7]
数字经济正逐步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领域。关注数字经济国际研究进展和趋势,分析其知识演进的特征,对于推动该领域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为国内数字经济实践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已有对数字经济理论的研究视角比较多元,但也较为零散,并且鲜有运用科学计量对数字经济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定量统计和知识图谱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全貌,本文借助CiteSpace,对收集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和知识图谱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数字经济研究的时空分布、知识基础、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数字经济研究相关文献作为样本数据,该数据库囊括了国际主流学术期刊[8],确保了文献数据的权威性和全面性。数据选取的起止时间为2003—2022年。选择主题方式检索,从而得到更多有代表性的文献[9],保证文献样本具有较高的丰富性和关联性[10]。输入检索词“digital economy”,选择“Article”和“Review”文献类型精炼文献,经过整理和CiteSpace去重操作后,得到1 371篇文献。
(二)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具备“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以知识域为研究对象[11],把学科领域研究的海量文献数据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呈现出研究领域的结构关系、发展进程与演进趋势[12]。近年来,知识图谱分析作为文献计量的新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13-14]本文采用知识图谱方法进行分析,借助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CiteSpace是一款数据可视化软件,可以对学科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以图谱的形式呈现。利用CiteSpace中的发文国家/ 地区、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引文、关键词等分析功能,绘制数字经济国际研究的知识图谱,得到与其相关的合作网络、共被引网络、共现网络,进而分析研究力量分布、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便于客观认识该领域的研究态势,为推动后续研究的开展和国内数字经济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数字经济研究时空分布
(一)文献时间分布
年度发文量和被引频次统计为文献计量和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15]根据文献和被引频次的时间分布,可以探知该学科研究的发展历程,预估未来前景和发展趋势。统计获取的文献数据,得到2003—2022年数字经济国际研究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 所示。
从图1的发文量可以看出,数字经济相关研究在2015年之前一直不温不火,从2015年开始逐渐升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演进,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进入该领域展开研究。[16]样本数据中,2003—2015年间共有150篇文献(占10.94%),2016—2022年间共有1 221篇文献(占89. 06%)。其中,2020—2022年间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年均发文量近320篇。知识积累速度不断加快,数字经济相关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由图1 历年发文量的趋势可明显看出,世界各国学者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越来越关注数字经济的发展。
从国际上对数字经济相关文献的被引频次可知,在研究期内,总被引次数为15 496次,每篇平均被引用11.3次,处于较高水平。并且从图1可以看出,数字经济研究相关文献的被引频次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2020年之后,文献被引频次大幅度增长。这说明,在国际学术期刊上数字经济研究领域的论文质量逐年提高,h-index指数为57。图1 中呈现出来的数量以及各个指标数据,反映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研究领域一个学术热点,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可拓空间。
(二)文献空间分布与合作网络
1.空间分布分析
(1)国家分布
美国是研究数字经济最早的国家之一,一直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中国的数字经济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快速,并且在2019—2022年连续4年数字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继作出“壮大数字经济” “建设数字中国”等一系列战略部署。数字经济支持政策和发展实践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对统计获取的文献数据按发文国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发文量排名前10的国家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中国的发文量最多,为551篇,占比达到40.19%;其次为美国,发文量为220篇,占比16. 05%;第三为英国,发文量为166篇,占比12.11%;然后依次为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等。发文量排名前10的国家的数字经济研究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的95%,说明这些国家数字经济的相关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中国数字经济的实践发展体现出的研究价值,促使众多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具有影响力的文章,这些学者成为近年来在国际数字经济领域重要的研究力量,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期刊分布
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文献分散在不同的期刊上,根据布拉德福定律(Law of Bradford),不同期刊刊载某学科主题论文数量与该期刊的专业相关程度及其出现频率呈正相关关系。根据期刊数字经济领域载文量变化,可将期刊划分为关注数字经济研究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核心区数量计算公式为r0=2ln(eE×Y)。其中,r0为核心区期刊数;E为欧拉系数,E=0.577 2;Y为刊载数字经济领域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的载文量[17],数值为130。计算得到r0≈11,即关注数字经济国家研究的核心区期刊有11本,分别为Sustainab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Frontiers in Psychology、Technology in Societ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Computer Law &Security Review、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这11本核心区期刊如表2 所示。
由表2可知,这11本期刊刊载数字经济相关文献共计349篇,占样本数据总量的25.46%,其余大量文献分散在不同的期刊上。考察这11本期刊类型可以发现,数字经济国际研究主要刊发在环境科学、经济学、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心理学等学科刊物上。由此可见,虽然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兴起时间较晚,但是却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呈现出多样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也反映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复杂性和普遍性。
2.合作网络分析
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可以体现数字经济研究的合作特征和研究力量分布。CiteSpace分别提供了宏观的国家或地区合作网络、中观的机构合作网络和微观的作者合作网络3个层次的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在CiteSpace得到的合作网络中,连线代表了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密度反映的是研究力量整体合作密切程度。在CiteSpace的设置界面上,时间范围设定为2003—2022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网络节点分别选择国家/ 地区、机构和作者。运行软件分别呈现出数字经济研究的国家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和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结果分别如图2、图3、图4所示。
(1)国家合作网络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数字经济领域存在跨国合作研究。图谱中共有78个节点,存在30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100 2,说明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密切,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加深。在该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国家有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与这些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家数量均超过3个。中国是整个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网络中最核心的国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之间均存在合作关系。跨国合作关系还存在于美国与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之间,西班牙与加拿大、俄罗斯、比利时之间,等等。
(2)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国际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整体上很分散。图谱中共有428个节点,325条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 003 6。从合作情况来看,有一些研究机构与本国研究机构开展较为密切的合作,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也有部分研究机构与他国研究机构之间展开合作,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然而大部分机构的合作研究较少,总体上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通过连线及节点的不同可以看出,国际上,在数字经济研究领域表现出较强实力的机构有中国的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不同机构之间关于数字经济研究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并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3)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从图4 可以看出,作者合作网络极为分散。图谱中共有484个节点和291条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02 5,说明尽管国际上对数字经济展开研究的学者数量较多,但大部分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较少,不同学者之间学术联系较弱,未能形成有较强凝聚力的科研群体。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Watanabe,共计发文12篇,并且和Neittaanmaki合作较为密切。
四、数字经济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是一个学科领域知识演进的前提与支撑,由共被引文献集合组成,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可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发展脉络。[18-19]文献在学科领域的影响力与被引频次成正比。被引频次越高,表明该文献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越多,学术影响力越大,在该领域越重要。[20]
借助CiteSpace实现文献共被引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2年,采用Pathfinder算法,网络节点选择被引文献,运行后得到数字经济文献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见图5)。图中,节点大小与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之间连线表示文献之间的共被引关系。
结合图5和相关文献内容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国际研究的高被引文献主要出现在2017—2022年,说明数字经济研究的奠基性和推动性文献诞生时间较短,数字经济仍然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向。从文献被引频次来看,数字经济研究中Ren S Y(2021)、Li Y(2021)、Zhao T(2020)、Pan W R(2022)等文献被引频次较高。从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这些高被引文献主要探讨了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21-24]、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作用[25]、数字化与能源消耗[26]、从数字经济创新中获利[27] 等问题,这些文献对于该学科领域的知识演进和深化具有重要的支撑性和推动性作用。
五、数字经济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个领域中学者们共同关注的一个或多个话题。[28]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承载着最主要、最核心的信息。高频关键词代表当下学者在该领域集中研究的主题内容,可揭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29]
因此,为了探析国际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功能生成知识图谱。选择关键词为网络节点类型,运行得到数字经济国际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见图6);对频次大于45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digital economy(数字经济)作为样本文献搜索的主题出现频次最高外,其余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innovation(创新)、impact(影响)、technology(科技)、information( 信息)等。这些关键词因其出现次数较多而在图谱中呈现为较显著的节点,如图6所示。
根据表3、图6,并结合关键节点样本文献的内容解读,数字经济国际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二是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三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一)数字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数字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这个问题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环境变量,展开了数字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Li等[21]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正在逐步降低。Liu等[30]探索了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显著提高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传导机制。Xu等[31]从空间溢出的角度分析和度量了数字经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和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通过绿色发展效应和创新发展效应抑制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通过人才挤出效应和政策收紧效应抑制数字经济。Wang等[3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Ren等[33]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体系,测算了各地区的数字经济集聚程度,指出数字经济集聚对包容性绿色增长具有积极影响。Ma等[34]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二氧化碳排放、数字化、研发投资和其他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其中研发投资能够在数字化的调节作用下更好地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数字经济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成为学者们追逐的热点课题。学者们多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旨在揭开数字经济促进绿色发展的“ 黑箱”。
(二)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
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技术创新也已成为国家发展和企业生存的重要战略。因此,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也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Ding等[3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传导路径,因此建议决策者应加强数字化发展,使数字经济成为缩小数字鸿沟的有力工具。Han等[36]的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技术积累异质性门槛效应,随着技术积累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有效系数不断增大,显著水平不断提高。Chen等[37]分析了金融科技对数字经济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弱化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刺激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Upadhyay[38]指出,区块链是数字经济的潜在驱动力,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绿色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Wang等[39]构建了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城市的绿色创新能力。Li等[40]构建了数字经济指数和绿色经济效率指数,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提升绿色经济效率水平的重要途径。Cai等[41]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技术创新和可持续的数字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Wang等[42]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创新效率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中国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Sultana等[43]指出,为了适应以数字化转型为特征的新创意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利用数字创新来实现可持续的业务增长;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市场导向理论,分析了大数据驱动创新的标准化流程。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亘古不变的主题,数字经济不管作为前置变量还是中介变量抑或是因变量,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纷纷展开研究。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转型研究
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提高创新绩效,保持竞争力,是企业在数字化环境下取得成功的关键。学者们纷纷对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可能面临的转型问题进行思考。Li等[44]借鉴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正向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积极作用。Li[45]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引导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为,使用数字技术使公司能够部署比以前更广泛的商业模式。Nambisan[46]分析指出,新的数字技术改变了创业过程的固有不确定性和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方式,并提出对于数字创业应较少约束创业过程和结果。Han等[47]分析指出,中国的制造业长期面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问题,绿色发展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是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的根本手段。Guo等[48]分析指出,数字革命重塑了价值创造方式,催生了各种新颖的商业模式,借鉴需求侧视角,将商业模式创新架构分解为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3个要素,并考察了商业模式创新对数字初创企业绩效的贡献。Zhang等[49]分析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应用引发了企业内部的一系列系统性变革和颠覆性创新;利用DID模型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使其绿色创新产出显著增加,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竞争较少的行业和规模较大的公司,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更大。Olczyk等[50]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使传统公司能够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并实现效率最大化。企业的发展要能够与时俱进,作为宏观经济中的微观个体,企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转型以及转型之后的效果成为研究热点。
六、数字经济研究趋势
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数字经济研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基于前文知识图谱分析与研究热点,并结合高被引文献内容的解读,可以预测数字经济未来的研究趋势涉及3个方面。
(一)数字经济的测度
数字经济的测度是深化该领域研究的重要环节,但因为数字经济涉及行业较多且不受地域限制,数字经济测算指标体系的选取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所以对数字经济进行准确的量化测度存在一定的难度。[51]数字经济是多维现象,需要尝试建立有效、国际可比的数字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探索新方法、新模型,准确测度可比较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数字经济的治理
数字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全球数字经济的不断深化为社会治理带来更多的挑战。虽然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由于理论上的不足,相关治理制度滞后以及监管措施不力等问题相继出现,并由此可能引致数字经济发展更注重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升。持续探索数字经济的治理问题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当前对数字经济治理问题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阐述层面,未来可针对这些治理问题进行定量评估。
(三)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实体经济发展的技术路径
当前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不断革新,并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影响着各行各业。然而,数字经济驱动传统实体经济发展的技术路径尚未明晰。[52]目前经济发展整体疲软,国际国内形势愈发复杂多变,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作用,赋能传统实体经济发展,无疑是未来研究的重要主题。
七、 结语
通过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对数字经济国际研究的时空分布、知识基础、研究热点、研究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从时间分布来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研究领域一个学术热点问题。第二,从空间分布来看,数字经济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英国等;该领域目前还没有形成核心研究机构群,仅有少量机构表现出较强研究实力;尽管国际上对数字经济展开研究的学者数量较多,但大部分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较少,未能形成有较强凝聚力的科研群体。第三,从研究的知识基础来看,数字经济研究高被引文献,主要探讨了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作用、数字化与能源消耗、从数字经济创新中获利等方面的内容。第四,数字经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关系、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转型3个主题。第五,从研究趋势预测,数字经济国际研究主要涉及数字经济的测度、数字经济的治理、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实体经济发展的技术路径3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文魁.数字经济的内生特性与产业组织[J].管理世界,2022(7):79-89.
[2]汪晓文,陈明月,陈南旭.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问题,2023(1):19-28.
[3]詹晓宁,欧阳永福.数字经济下全球投资的新趋势与中国利用外资的新战略[J].管理世界,2018,34(3):78-86.
[4]董晓松,夏寿飞,谌宇娟,等.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数字经济研究演进、框架与前沿中外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41(6):108-127.
[5]梅宏.大数据与数字经济[J].求是,2022(2):28-34.
[6]陈收,蒲石,方颖,等.数字经济的新规律[J].管理科学学报,2021,24(8):36-47.
[7]王晓青.中国数字经济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3,(15):35-40.
[8]杨书燕,吴小节,汪秀琼.制度逻辑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管理评论,2017,29(3):90-109.
[9]Chen C, Ibekwe-Sanjuan F, Hou 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4,61(7):1386-1409.
[10]Alexandre R, Isabelle W, Michel K.Is SAM Still Alive? A Bibliometric and Interpretive Mapping of the Strategic Alignment Research Field[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6,25(2):75-103.
[1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2]侯海燕,刘则渊,栾春娟.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09,30(1):164-170.
[13]杨洋,王颖,何春阳,等.21世纪以来城市蔓延国际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4):750-760.
[14]曹瑞,肖艳玲,季海洋.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我国能源效率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1):25-33.
[15]高天鹏,莫太林,莫太齐.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开放政府数据研究概貌和热点透析[J].现代情报,2019,39(3):86-100.
[16]李贺,袁翠敏,李亚峰.基于文献计量的大数据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4,32(6):148-155.
[17]刘金立,邵征翌,张健.基于布拉德福定律的海洋学科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797-6798.
[18]Chen C M.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2006,57(3):359-377.
[19]廉同辉,余菜花,宗乾进,等.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旅游学刊,2013,28(3):114-119.
[20]侯国林,黄震方,台运红,等.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5,35(9):2837-2847.
[21]Li Y, Yang X, Ran Q, et al.Energy Structure, Digital Economy, and Carbon Emissions:Evidence from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1(28):64606-64629.
[22]Ma Q, Tariq M, Mahmood H, et al.The Nexus between Digital Economy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vestment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Technology in Society,2022,68(4):1-9.
[23]Zhang W, Liu X M, Wang D, et al.Digital Economy and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Evidence at China 's City Level[J].Energy Policy,2022(165):1-22.
[24]Wang J D, Dong X C, Dong K Y.How Digital Industries Affect China 's Carbon Emissions? Analysis of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Structural Effects[J].Technology in Society,2022,68(2):801-813.
[25]Pan W R, Xie T, Wang Z W, et al.Digital Economy:An Innovation Driver fo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2(139):303-311.
[26]Lange S, Pohl J, Santarius T.Digitaliz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Does ICT Reduce Energy Demand?[J].Ecological Economics,2020(176):1-13.
[27]Teece D J.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Enabling Technologies, Standards, and Licensing Models in the Wireless World[J].Research Policy,2018(47):1-23.
[28]甘静娴,马蕾.开放式创新视域下国际知识产权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分析[J].情报科学,2018,36(2):146-152.
[29]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5(2):163-171.
[30]Liu Y, Yang Y L, Li H H, et al.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s C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1-23.
[31]Xu S, Yang C Y, Huang Z H, et al.Interaction between Digital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New Evidence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5074-5097.
[32]Wang L, Chen L Y, Li Y S.Digital Economy and Urban Low-carb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Role of Innovation Factor Mobility in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2(29):48539-48557.
[33]Ren S M, Li L Q, Han Y Q, et al.The Emerging Driving Force of Inclusive Green Growth:Does Digital Economy Agglomeration Work?[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22(31):1-23.
[34]Ma Q, Tariq M, Mahmood H, et al.The Nexus between Digital Economy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vestment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Technology in Society,2022,68(4):1-9.
[35]Ding C H, Liu C, Zheng C Y, et al.Digital Econom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Spatial Effect and Mediation Effect[J].Sustainability,2022(14):1-21.
[36]Han D R, Ding Y Y, Shi Z Y, et al.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Total Factor Carbon Productivity:the Threshold Effect of Technology Accumula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2,29(37):55691-55706.
[37]Chen X H, Teng L, Chen W.How Does FinTe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vidence from China[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22(4):1-14.
[38]Upadhyay N.Demystifying Blockchain:A Critical Analysis of Challenges, Applications and Opport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0,54(12):1-26.
[39]Wang X Y, Sun X M, Zhang H T, et al.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Urban Green Innovation CA-Pability:Based on Panel Data of 274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J].Sustainability,2022,14(3):1-21.
[40]Li J L, Chen L T, Chen Y, et al.Digital Econom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277 Cities in China[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21,43(4):616-629.
[41]Cai C, Qiu R, Tu Y Q.Role of Digital Economy in Re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pace Governance Mechanism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12(1):1-13.
[42]Wang P, Cen C.Does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Promote Innovation Efficiency? A Spatial Econometric Approach for Chinese Regions[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22(4):1-15.
[43]Sultana S, Akter S, Kyriazis E, et al.Architecting and Developing Big Data-driven Innovation (DDI) in the Digital Economy[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1,29(3):165-187.
[44]Li R, Rao J, Wan L Y.The Digital Economy,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22(43):1-12.
[45]Li F.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Models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A Holistic Framework and Emerging Trends[J].Technovation,2020(12):92-93.
[46]Nambisan S.Digital Entrepreneurship:Toward a Digital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6(1):1-27.
[47]Han X, Zhang J Y.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Paths of Manufacturing Oriented towards Green Development in Digital Econom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4(21):1-34.
[48]Guo H, Guo A Q, Ma H J.Inside the Black Box:How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Contributes to Digital Start-up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ge,2022,7(2):1-11.
[49]Zhang Q C, Yang M Z, Lv S S.Corporat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Innovation: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from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20):1-20.
[50]Olczyk M, Kuc-Czarnecka M.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DESI Improvement and Implementation[J].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2022,28(3):775-803.
[51]姚兴安,闫林楠.数字经济研究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2):1-8.
[52]陈晓红,李杨扬,宋丽洁,等.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展望[J].管理世界,2022,38(2):208-224.
本文刊载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长按识别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原文,也可点击推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论文责编 | 曲 红
微信编辑 | 卡迪尔娅
微信责编 | 姜洪明
审 核 | 王旱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