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晋祠娘娘”是如何来到河北峰峰帮助群众“抗捐抗税”的?

旅行   2025-02-05 06:43   广东  

山雨发现,山西太原晋源区与河北邯郸峰峰矿区有太多的相似点儿。太原晋源区有供唐叔虞母后邑姜的晋祠,邯郸峰峰“滏源区”也有供“晋祠(金丝)娘娘”的庙。不仅如此,晋源区产晋祠大米,宋代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有诗描绘:“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北宋欧阳修也赞晋水之美,稻米之佳:“晋水今人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清代,晋祠大米曾长期作为“贡品”:“米洁白纤长,味殊精美”。清代许荣用则以楹联描绘了晋源之美:“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这里,有大米,有莲藕,真正的“北国江南”,美极了!

再看邯郸峰峰滏源之美。与太原晋祠的“难老泉”可以对应的是峰峰“晋祠泉”,也叫“滏源泉”,最早见于《后汉书·郡国志》注引《水经》:“邺西北,滏水热,故名口”。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鼓山,一名滏山,在县(滏阳县)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泉源奋涌,若滏水出汤,故以滏口名之。”《山海经》旧注称:“滏水,今出临水县西滏口山。”宋《太平寰宇记》则记载:“滏水出滏阳县西北鼓山南崖下,其水冬温夏冷。”清·康熙《磁州志》载:“滏源泉在州西四十里鼓山之麓,涌沸翻澜,如汤在滏,隆冬则气升腾而温,盛夏则水澄清而冷,南流一里许与龙洞泉合,湍激迅发,居民固之作堰,安水磨石碾。”滏源泉之所以叫晋祠泉,就是因为这里不仅有泉,而且,泉

上也建有一座“晋祠”庙。


晋祠本在太原,供奉的是晋国君唐叔虞之母邑姜,它是怎么跑到峰峰来的呢?


据说,宋代山西商人经常来彭城磁州窑买陶瓷,看到滏源泉的地形地貌与太原的晋祠所在地十分相

仿,就在滏源泉上仿照太原的晋祠样式,也建了一座晋祠,同样供的是邑姜,作为山西商人会馆。这里,由于地方口音原因,“晋祠”被叫成了“金丝”,“圣母”,则俗称为“娘娘”。峰峰人叫本地的“晋祠”,更普遍的就是“金丝娘娘庙”。


关于盖这座庙,有一段这样的传说。话说在大明永乐年间,有一年天大旱,各地粮食欠收,永乐皇帝听说磁州一带有泉水浇灌,盛产优质马头大米和白莲藕,就叫磁州官府上贡。磁州州官是个爱民如子的大清官,体恤民情明知粮食欠收,如果将大米白莲藕作为贡品,百姓就要忍饥挨饿了,州官愁得夜不能眠,后来不知怎么睡着了,睡梦中,梦见晋祠娘娘告诉他如何避免上贡良策,于是,他赶紧连夜征调民工,在泉上建了晋祠娘娘庙,当时交通不发达,一次进京要走半月有余,临行前把一首儿歌顺口溜写给当地百姓并要求所有百姓都要传唱,半月后州官赶到皇宫禀告万历(永乐?)皇帝“磁州马头一带是盛产大米和白藕确实属实,但那都是晋祠娘娘身上流出的阴骚水浇过的,上贡皇上,恐污损了皇家。”皇帝听了,半信半疑,派人来看,果见泉水从晋祠娘娘身下流出,并在当地听到了儿童都在传唱的歌谣:“晋祠娘娘不害羞,屁股下面流水沟。种上庄稼无人要,去冲皇上福和寿。”据一位叫“赵守保”的先生讲,峰峰不仅马头大米好,磁州城北边的十里荷花水甸村白莲藕也得送进皇宫,向皇上进贡,藕民不堪重负。向州官伸怨叫屈。万般无奈,州官让“金丝(晋祠)娘娘庙”所在的纸坊村村民挑运许多红土,堆于半山水泉旁备用。并邀皇宫征用物税官巡视拜祭晋嗣(祠)娘娘庙时,让村民们把红土持续不断地铲入泉水中,顺流直下。这下惊呆了巡察官。村中百姓孩童们传诵着“晋嗣娘娘不害羞,屁股底下水长流”的童谣。巡察官从看到听到的现状中悟出了,原来滏水太脏,于是向皇上禀报:白莲藕是用娘娘庙下“红水”洗灌的,太不干净。从此后,皇上再也不让白莲藕进贡了。


是山西商人来峰峰做生意,将晋祠圣母文化带了过来,“晋祠圣母”变成“金丝娘娘”护佑一方百姓,被用来抵制荒年纳贡,算是一种明代冀南民众“抗捐抗税”的巧妙斗争方式吧?



山雨    乙巳正月初七


           于古沙阳分所

文化太行
爱旅游的寒江为您分享太行山•古村落•古建筑•旅游•文化•历史•文学•红色记忆方面的文章和视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