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邯郸道”过街天桥说起

旅行   2025-02-12 06:48   上海  

什么叫“邯郸道”?


直到看见竣工之后的邯郸市人民路与串城街交叉处的这一钢结构天街,山雨才认真考虑什么叫“邯郸道”。

原本,在旧诗词中读到“邯郸道”三个字,山雨也还约略清楚,就是指过往邯郸的大路,主要是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向大路。


今天,一见天桥上标示“邯郸道”三个字,山雨反倒迷惑起来:是天桥是“邯郸道”,还是人民路是“邯郸道”?据解释,说邯郸道源于汉代,是通往邯郸的中心大道,那怎么区别“中心”与“非中心”?


追溯到汉代,汉文帝刘恒在位时,曾与邯郸籍的慎夫人一起出宫巡游,汉文帝指着一条路对慎夫人说:“此走邯郸道也。”实际是指他们眼前的“新丰道”,说这条路就是通往邯郸你娘家的道路。 这种说法,与山雨理解中的“邯郸道”,空间上,不够一致。


另有说,“邯郸道”,措古代邯郸城中的中心大道,就是今天的“串城街”,四、五米宽,里把地长儿。这种说法,在空间上也与山雨认识相去较远。


那什么叫“邯郸道”呢?


它是趋离或说必经古都邯郸城的通衢大道,主要是指连接燕赵与中原的太行东麓南北方向的大道。许多文人墨客在邯郸留下了踪迹,当然地也是自然地就在自己的诗文中提到了自己走过的“邯郸道”。例如,唐代诗人岑参曾有诗云:“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储光羲也在《效古二首》中写道:“晨登凉风台,暮走邯郸道”。


有人从文化意义上,将“邯郸道”与《枕中记》中的“黄粱美梦”典故紧密相连,使得“邯郸道”成为求取功名之路的代名词。这种说法,山雨个人认为,略显牵强。因为,卢生走在黄梁道上,即邯郸北边的道路上,“邯郸道”就有了“仕途”的喻义,那蔺相如在邯郸城中拐进的“回车巷”,是不是“邯郸道”?文化意义,是不是为官之道、保官之道、为人处世之道?“邯郸道”,就是“邯郸道”,能不能上升到“道”的高度,历史沉淀是不是足够厚实了,不然,有拉郎配和强行嫁接,基因不免变异生怪胎。


由“邯郸道”,山雨想到了涉县旧志中的“涉县”、“黎城道”、“玉泉道”,也想到口头上的“邯长古道”。《涉县道中》,是明代桂洲大学士夏言写的五言绝句:“春深不见花,高岸浸碧草。细雨湿幨帷,昨日黎城道”。行踪写出来了,“昨日黎城道”,今日在“涉县道中”,而且,也写了,“春深不见花”,“高岸浸碧草”。这个“岸”,在涉县下河郊是对堰头儿称呼,叫“岸”。堰头儿上草长得可以了,暮春,花谢尽了。“细雨”斜风,走来不着急。从黎城到涉县,没有说“串城街”,也没有说“邯郸道”,但,这一段儿,无疑是“邯长古道”的一部分。再看《玉泉道上》,古人杨以兼写的,“曲折玉泉道, 崖边又水边。 青山悬石壁, 红树带山烟。 穿地通沟洫, 依流作稻田。 涓涓去不息, 恍惚在南天”。 至今,来游涉县的人,从县城向下河郊走,经“古玉泉村”即石岗村上下,连泉、原曲、故县(固新)、昭义、林旺、匡口、西达、东达、台庄、合漳、太仓……“曲折玉泉道,崖边又水边”,“涓涓去不息,恍惚在南天”。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一样,“黎城道”、“涉县道”、“玉泉道”,都没写“串城街”,也没有写“中心大道”,更没有去拉扯当地的典故,“道”就是“道”,什么“道”,只是以某一行政单位或境域为限定,笼统地叫“什么什么道”;即便是“蜀道”、“自古华山一条路”,也没有限束到成都城内、华山顶上。


“道不可言”,这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告诫山雨的。山雨也没听懂,就拿来向大家兜售了,不知有几个人可能买账!



山雨     乙巳正月十三


            于古沙安乐窝

文化太行
爱旅游的寒江为您分享太行山•古村落•古建筑•旅游•文化•历史•文学•红色记忆方面的文章和视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