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凉岭古道”,山雨一度叫成“琼岭古道”。山雨之所以叫它为“琼岭”,是因为在什么地方见过一种写法,印象中是带“京”字的一个字,加“玉(王)”字旁,就是“琼”。涉县林旺村东岭奇特之处就在于如铜墙铁壁,一绺儿过去,齐斩斩的,不知该叫什么,苍灰色,不也是“美玉”吗?叫“琼”岭,也许就是古人的意思。很快,爱旅游的寒江提醒山雨,这“东岭”正名叫“凉岭”。
为什么叫“凉岭”?涉县凉岭之所以被称为“凉岭”,一般认为,是因为它位于涉县林旺村东南,地处东岭之上,地势高峻,夏季气候凉爽,因此得名“凉岭”。这里地势险要,是连接林旺与匡门的必经之路,古道越岭而过,极大地缩短了林旺至匡门口乃至东西达城的距离 。其上有一石券关门,有人称它为“凉岭关”。炎炎夏日,长途跋涉的行者,在关口门洞下享受习习凉风带来的惬意,自然会称此岭为“凉岭”。
这些年,由于古道和林旺石窟以“小鲁转步”石刻的影响,户外驴友和文史地情专家不时光顾此地,都习惯了叫“凉岭”。就在这兴头儿上,有当地著名作家之一范国平先生向山雨展示了岭那一边匡门口村王姓人家几份旧文书,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当地人写的,无一例外地写地名为“两岭根”、“东两岭根”。到底是“凉”,还是“两”?为什么会写“两”?
起初,山雨想,“两岭”,字面应是两条岭,可能并列,也可能一绺儿顺长,断而不连或似断实连。比方,林旺的东岭和牛栏坪邃道穿过的那道岭,犬牙交错,形成清漳河大转湾儿处的两条岭,它们相向又避让。古碑上有言:“自涉城东南行,两岸翼然皆山;中则漳流一带,千回百折,奔趋而下。行人往来皆循水崖为道途。漳水暴发,不时遇险阻深峻,则依山缘崖,一线如发,以避湍急,虽岌岌不暇顾,势使然也。其最艰者,由林旺至达城(今东、西达村),漳流忽折而北,复折而南,中横巨岭(凉岭、牛栏坪所在的那道岭),行者非逾岭无由达。不涉而跋,历有年矣!”
由于有古道跨搭,有垭豁儿断切,又有石券“补脉”相连,林旺的东岭就是断而又连的两段山岭,不妨叫“两岭”。由于匡门口村与林旺村分居山岭两边脚底下,沿河开渠,临山爿坡。加之个体独有机缘的作用,王姓叫“双河”的那个人,作为“少数人”先富旭来了。他用米、用钱币或典入或买入水地旱地,成扫土改后的“土地兼并”者,简在要成新的富农和新的土主。他家的文书上,提到了“两岭根”和“东两岭根”等地名。山雨估计,“两岭”指的就是“凉岭”。所谓“两岭根”,不应指两道山岭的根底下;“东两岭根”实指“两岭东边儿根儿”,就是匡门口村靠“两岭”的东坡根儿;以匡门口说,也可以叫“村西坡根儿”。
“凉岭”,因地形地貌和气候成风而被行者称。匡门口的文化人,比方写文书填书证的“土秀才”可能只是为了得便儿省事,写作“两岭”了,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两道山岭”;同一文书上就有将“楸树”写作“求树”的,省事儿,方便,实用,没人去较真儿。
山雨 甲辰冬月中浣
于古沙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