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先父讲,“山西出大户,山东出响马”。“大户”,指有钱人。“响马”,指拦路抢劫的强盗。然而道亦有道,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下,“响马”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响马”之所以叫“响马”,是因为他们在马脖子上挂满铃铛,马跑起来铃铛很响,故称“响马”;还有说他们在行动前习惯先放响箭示警,骑马来去,故称“响马”。听先父讲,山东“响马”,要去山西抢“大户”,还要提前贴“告示”。有时还在沿途向一些“好户”借钱,这种“借”,是偷盗或明抢之后,来日暗中偿还。这种做法,让山雨感到,他们也许就是英雄好汉,甚至就是被迫反抗的农民起义军,杀富济贫。
山东“响马”不光行动前明目张胆地放响箭,贴“告示”,还在大规模行动前派卧底,安眼线,有备而动。据说,有一股山东“强人”响马为了去山西抢大户,提前三年派人混到山西大户人家庄园里,给大户人家喂牲口。整整三年,是为了摸清庄园里的地形结构和进出通道,特别是银库在庄园的哪个位置。这个喂牲口,一边“勤勤恳恳”地喂牲口,一边利用一切时机瞅摸庄园里的一切。他最关心的是,伙计们从外边送回银两来,放到哪里了。三年过去了,终于发现,黑地早晚儿,伙计们回来,带的银子都送到了后院,放坩埚中化了,银水泼到了一个地窖中。等这个喂牲口的看清了地窖中炼在一起银块儿如山,顿喊:“好个没奈何!”
喂牲口的向外传信息,别来了——交给你,你也拿不走!!!
这个拿不走的“银山”就叫“没奈何”。当年,山雨从心底上佩服山西大户的“心眼儿”。而今却知,“没奈何”的首创“著(铸)作权”,应归南宋奸臣张俊。宋 洪迈《夷坚支志戊·张拱之银》:“俗云张循王(张俊)在日,家多银,每以千两鎔一毬,目为没奈何。”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中写道:“银成‘没奈何’”。
这样说来,银钱千两成一毬,即银球,谁也搬不走,无论宵小或大盗,均呼“奈何?奈何?”意思是,“没奈何”。如此,“没奈何”就成了银钱的计量单位——千两一球!
那山西大户地窖中的“银山”,是不是也是一种更大的“没奈何”?
山雨 甲辰冬月中浣
于古沙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