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涉县偏城刘家寨上的“红色记忆”不只有这一口号。是山雨见过好几次了,一直没动笔,这一次跟妻子、小儿子张旸及其大姨去,看得更仔细,就决定写几句了。
老惯例,先说类似的,也是最近从网上看到的,是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境内马山东侧的斜坡上有块巨幅植物标语“毛主席万岁”,栽植于1959年,由100多万株柏树组成,南北总长764.8米,占地总面积276.9亩,平均字高235.2米、宽142.6米、占地50亩。
“毛主席万岁”这个口号,作为70年代初出生的人,山雨还是有记忆,有印象的。它是人民的心声,曾经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伟大领袖的良好祝愿和衷心爱戴。
在涉县偏城刘家寨上原偏城县政府旧址那个古门楼的门顶方上见到,又在该寨六门圪廊一个老门楼——“将军第”的门顶方及大门扇上见到,倍感亲切。
“县政府”大门门顶方三块儿。两边儿的两个方儿各是一个剪纸作品,“忠”字,一个样儿,黄底儿红字儿;中间那个方儿,黄底儿涂红,成了桔红色又偏红;凝神定眼儿,发现字中有字。上半截“中”字,三竖各是一字,“毛”、“主”、“席”,三字之间,各有上下两个带上下边框的镂空五角星横联,在黄底映衬下,象是剪纸“吊挂子”,但又不够上下那么长。下半截应是个“心”字,有年画儿效果,粗看象是《连年有余》中的“鱼”,有紧绷腾跃活泼感。发散想象,又象半篮子牛角茄子、西红柿和黄瓜。再仔细点儿辨认,应是“万岁”“万万岁”五个字。第一个“万”是“心”的首点儿,第一个“岁”和第三个“万”字组成卧钩儿,第个“万”是“心”中的点儿,第二个“岁”成“心”的后点儿。五个字相互牵连,成“心”字底,又由第一个“万”、第一个“岁”与“毛”字牵连,第二个“岁”与“席”牵连。一个8个字、4个五角星连联扫一体,一个字——“忠”。
“将军第”那个大门楼,门顶方全是黄底儿,中间一方儿“留黄”,两边两方儿,干脆是红漆美术字,都是“忠”字。大门扇上是浅红底儿斗方,黄漆色,也是剪纸作品?不太清了。跟“县政府”大门门顶方上的应该一样。
为确认这一口手确是人民的心声,山雨查考了一下,“毛主席万岁”,最早是1943年11月份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带动英雄大会上,延属分区劳动英雄吴满有、赵占魁、申长林、杨朝臣等45人在给毛泽东的献词中,喊出了“毛主席万岁!”的口号。1943年12月1日的《解放日报》刊登了这个献词。中直、军直等劳动英雄及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给毛泽东的献词中也有“我们要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字句。这就是说,这句口号最初是源于群众自发地表达他们的真挚感情。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这一口号在人民群众中己经广泛流传,在党的文件中也开始使用。中共七大上,朱德做军事报告,报告结束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同志万岁!”周恩来在讲话结尾也高呼这两句口号。
有说法,1945年重庆谈判时,毛主席喊“新中国万岁”,蒋介石6次喊“毛主席万岁”。另有说黄炎培1949年3月喊岀“毛主席万岁”、彭真1966年5月11日喊“毛主席万岁”的说法。山雨并不认同是他们这些人“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的说法。
不过,从涉县偏城刘家寨上的两个门楼中的“剪纸”和美术字作品看,“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应是在1966年《万岁!毛主席》和1967年《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创作完成后,随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活跃于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这种表现纯粹的欢腾情绪和人们的热情,尽情歌颂英明领袖毛主席以及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歌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歌曲名字、主要歌词及曲调也就为妇孺所皆知,熟知,变成其艺术形式如书法、剪纸、雕刻等,均有极大可能。
山雨认定一点儿:“毛主席万岁”最早是人民群众情不自禁地喊出来的,是口号,是心声;“毛主席万岁!万万岁”也是当时的人民群众十分十分喜爱的,普遍普遍喜闻而乐见的!
山雨 乙巳正月初五
于古沙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