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戌村"寡妇桥"和"井家峪桥"的探讨

旅行   2025-02-08 06:13   广东  
东戌村仓库山东原有一块面积广阔的耕地,现大部分已为邯钢新厂区。此地块出过两个进士,一个为明朝时东戌村李栋,一个为清朝时马佈村康杰。仅东戌村李栋家族出过县令以上20多位,县令以下不计其数,民间地师称之为"一斗芝麻官"之地。根据明清官吏选拔制度,像李栋,康杰级别的官吏,不仅要查三代,皇帝还要派出"钦天监"查祖茔风水,此地也是明清"钦天监"官方认可的清官之地。李栋被万历皇帝赐匾"第一循良",县丞李应兆身穿补丁服装办公,皆是清官的典范。此地块有两座古桥,一座为"寡妇桥",在下在南,残存古碑一通。一座为"井家峪桥",在上在北,残存古碑两通。
"井家峪桥"在"寡妇桥"偏东北,两桥距离约500米左右,本文按照三通古碑的落款时间脉络探讨一下两桥的关系。
1.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之前------"宁远桥"的前身"无名桥"存在期

东戌村通马布仅有旧石桥一座,此桥当时无名,即现在的"宁远桥"前身。

1,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宁远桥碑文记载"今观基址尚存,杳无字迹,不知创自何年,修举出自何人。"根据此碑志推测,此桥当时无名字。
2,现在的宁远桥南侧有两个"镇水兽",其中一个头上带狮鬃造型的镇水兽,当做石料嵌入到桥身,此为旧桥的镇水兽,经过古玩收藏家的判断为明代风格,属于民间风格,雕刻粗糙,具有中等水平的收藏价值。
3,现在的宁远桥北侧西面,当做石料嵌入有石栏,也为旧桥的石栏。
4,笔者观测残存的旧桥石料,雕刻风格整体粗糙,故为民间造桥,当时此桥无名字也是可以理解的。

5,因明朝时,西戌一带地广人稀。官方行政编制设为符山乡,符山乡下辖三里,符山乡一里大致管辖木井,马佈一带。符山乡二里大致管辖西戌,龙虎一带。符山乡三里大致管辖偏店一带。"里"为官方村级行政单位,一小部分人把明朝的"里"当成距离单位是错误的。明朝重农抑商,商业发达程度远远不如清朝。旧桥承担商业职能和通行人数有限,旧桥无名是可以理解的。

二,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新建"井家峪桥"期

1,现存"井家峪桥"最早的一通古碑碑文记载,"普渡桥记,涉县符山一二里马佈西戌村创修井家峪桥记",这句话中的"创修"二字说明井家峪桥为"新建"。
2,"工三四载",且碑志落款时间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推断此桥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开始建设。

3,"何意旧桥大坏""不用前桥一石一旦,另择要地创修大桥",推断当时已经放弃"宁远桥"的前身"无名桥"。观测地形,放弃旧桥是正确的。因宁远桥的前身无名桥地处平坦之地,两侧都是土,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土沟的桥",桥两岸连接土,经不起大雨冲刷。再看"井家峪桥"的地形,桥两端连接天然的大山,为石,不是土,经得起大雨的冲刷,选择此地建桥也是"百年一遇"的标准。

4,查中国天气史,万历年间,中国进入小冰河时期,气候为类厄尔尼诺现象,天气反复无常,洪涝不断。查竺可桢先生的明代气象记录和《明史》,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华北特大暴雨,昼夜不停,连下20天,北京城市水灾在历史上十分罕见,称之为"二百余年所未数见"的灾害。"京邸高敞之地,水入二三尺,各衙门内皆成巨浸,九衢平陆成江,洼者深至丈余,官民庐舍倾塌及人民淹溺,不可数计。内外城垣倾塌二百余丈,......至雨晴三日以后,正阳、宣武二城门内外,犹然奔涛汹涌,舆马不得前,城垣不可渡,诚近世未有之变也。"这次中国历史上的特大暴雨,冲坏了"宁远桥"的前身无名桥,故按照"百年一遇"标准另外选地新建"井家峪桥"。

5,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岁次辛亥季春之吉,"井家峪桥"建成。

6,"井家峪桥"碑文记载"普渡桥记",可知此桥当时新起名字叫"普渡桥"。

7,"虽以官之钱粮兼以威力",此话说明此桥为"官桥",非民间造桥。

8,碑后文字记载"奉敕□□守居庸昌平□处地方总兵官□都督府都督佥事上当胡□施银五钱"可知此桥是由"战区司令",当时的二品大员捐银背书的。

9,碑文落款有监生李灼,李焕。李灼何许人也?其为李栋的长子,官职为"主薄"。李焕何许人也?其为李栋次子,官职为"训导"。可知此桥是由李栋家族主导的公款建桥,也是当时的"局长"主导的。

10,碑文中"费金数百镒,工三四载"可见当时的建造规模是重量级的。

三,崇祯二年(1629年)------翻新"井家峪桥"

1,"井家峪桥"另外一通碑落款为崇祯二年(1629年)岁次。查竺可桢先生的明代气象记录,崇祯元年,全国大旱,人相食,只有邯郸地区六月遭受大雨冰雹。崇祯二年,邯郸地区大旱。碑文载"但历年久,桥不堪行,虽两经修理,俱为山水所坏,其所存者,仅一线路,架木以通往来"。推测,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至崇祯二年(1629年)这18年时间内修过两次,本次维修很可能是崇祯元年的大雨冰雹造成的,后来架木通行,崇祯二年完成修复。

2,碑文记载"不数月而桥功告成",耗工时间短,推测本次为维修或者大修。

3,碑文载"或为七宝布施,或为生命布施,或为无牲而布施","苗君尔秀等倡率于前",推测一个叫苗尔秀的人募捐集资修理,并非官方修理。

4,碑文载"故更其名曰永宁桥",本次维修后,桥名由"普渡桥"更名为"永宁桥"。

5,现在的"井家峪桥"北侧西面的桥基上有少数嵌入的桥栏,桥柱,想必是把旧桥的东西做为石料使用。

6,现在的"井家峪桥",桥拱上的镇水兽雕刻非常精美,古玩收藏家给出了极高的定级,至于这个镇水兽是原来的还是后换的,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桥建成至崇祯二年(1629年)大修,由于时间跨度只有18年,古玩收藏家无法判断。

7,"井家峪桥"桥头石柱的动物雕刻已经被盗,桥拱上的镇水兽如果不是难以取下,凭古玩收藏家给出的定级,想必早就进了民间或者国外博物馆中了。

四,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修宁远桥

1,宁远桥仅存的一通古碑中载"宁远桥,重修桥梁续""今观基址尚存,杳无字迹,不知创自何年,修举出自何人。"根据此碑志论断,此桥落成之前无任何记录,落成之后起名"宁远桥"。

2,碑文中载"每见力农者,苦粪田之艰",推断此桥当时主要职能转化为农民种地的便桥。

3,碑文中载"增添石券,上则以石铺之",可见此桥的石券为当时重建。今观"宁远桥"石券"顶部的镇水兽,为"鹿角镇水兽",风格不同于嵌入桥基南侧的"狮鬃镇水兽"。

4,碑文中载"时有生员李君,讳□昌,室人申氏"主导的此桥重修。李君室人申氏即为现在老百姓口中传说的"寡妇","寡妇桥"名字自此形成。

5,此桥两岸都是广阔大地,横跨土沟之上,故老百姓也叫此桥"土沟的桥"。自此,东戌村东主要用于农业的宁远桥(俗名寡妇桥,土沟的桥)和主要用于商贸的永宁桥(俗名井家峪桥)双桥格局形成,并流传至今。目测现在的"宁远桥",根据桥拱弧度,地下埋深最少三米以上,现在露出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山雨、寒江和友人考证,友人执笔。

文化太行
爱旅游的寒江为您分享太行山•古村落•古建筑•旅游•文化•历史•文学•红色记忆方面的文章和视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