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西戌镇有两座“巩固桥”。西戌村的“巩固桥”又称“殿沐桥”,相传建于宋代,单孔石拱,长六、七丈,宽一丈五,现为“村街桥”,也就是说,不是连大路的桥。这座桥,在爱旅游的寒江整理的民间传说中,有个叫“谢明江”的,曾“大闹殿沐桥”,惩治的泼皮无赖州“刀疤三”,故事内容丰富,形象鲜活,爱憎分明,以桥传人,人因桥名。清代,彰德第一才子戚学标在志书中说,“巩固桥,在县北西戌村。殿河经其下,石制,颇坚。登桥而望,南山一带青霭如画,遥与符山相映”。这么妙笔一点,此桥成了观景桥。
“登桥一望”,叫山雨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话多了!有“桥”有“明月”,就又想到了杜牧,他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调侃友人扬韩绰判官的。
山雨没有登上过涉县西戍村的“巩固桥”,要登上了,会看怎样的风景?又会成为谁的风景?明月中天,有这么一座“村街桥”,谁会吹箫?涉县俗语:“西戍马布好姑娘”。姑娘们月夜会登桥吗?会“吹箫”吗?
想不到的是,也是爱旅游的寒江向山雨推送了一张碑照,说是在“禹王庙”中,他还说,水溢河村的“禹王庙”是涉县唯一的一座“禹王庙”,庙前有三孔立交桥。看这通碑,圆头儿,并不十分高大,石质不错,青瑟瑟的。最吸引山雨眼球儿的是碑额三个大大的隶变篆意浓重的又似瓦当图画一般的字——“巩固桥”桥!山雨惊得掉了下巴。西戍村有个“巩固桥”就算了,走了几里地,又要“巩固”一遍,啥意思?真曾是邯长古道?连接着两座“巩固桥”,只差几里地?疯了?还起一样的名儿?巩谁的固?桥固,还是村固?
水溢河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村内清代古建筑,包括禹王庙、关公庙、女娲庙、古戏台、古桥、古券等。其中,,小石块垒成的古石桥全村一共有13座,它们或是横跨在河流之上,或是这一条路到另一边的捷径。历经千年、百年时光,仍然屹立不倒,其工艺着实让人惊叹。其中禹王庙前的一座古石立交桥长16米,宽5米,把相对应的禹王庙、关帝庙、古戏台连在了一起,使它们交相呼应。
有古戏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能两面唱戏,中间有隔扇,一面唱给禹王爷,一面唱给关帝爷。
回过头来看碑,如寒江先生所说,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月。看碑文内容,桥始建于二十三年前即清乾隆十五年(1750),应是先建了桥身,后“栏杆阶级一并竣工”,桥与庙辉映,就“美气”起来了。
碑文:“凡桥梁之设,大抵为道路计也”,这话实在,设桥梁,不是遇沟就是见水了,过不去,架桥横梁,连而接之,路桥一体,与道路无关的桥梁,几乎没有,而“立斯桥独为补风水”。接着看,“盖以斯?????王有禹王圣殿南有关帝神祠,又有戏楼以为之屏,藏风聚脉(气?),不?不???中有小水冲?,非有桥梁无以为锁钥(?)”。古人早就知道,“山管人丁水主财”,没有山场地盘,存不住人,没有水,富不起来。如果“天门闭”,财源不广,来路不多,“地户开”,下首敞荡,水土流失,人气不存,甚至离乡背井,远走他乡,飘泊流离,绝不是万家灯火人烟繁盛之地。“适有善人赵”,正好有好人起头儿立杆儿要改造和建设家园,两个姓赵的,“得四社之余赀”,这“四社”,后边有,“禹王社三千,关帝社二千,山神社一千,戏楼社一千一百”,这应是香火功德钱。从清乾隆十五年(1750)到到三十八年(1773),二十三年后,才成规模,完善起来。这是一个不断“巩固”,执意使牢固的过程,整整两纪差不多一代人。连栏杆台阶都弄好了,美美气气,“所谓补风水者,于斯备矣”,大概就是说,随弯儿就圪溜儿,得缘就缘,美气了,就是具备“风水”要求的范仪式和标准儿了。是邑痒生谁谁谁“爰载”“记始末云”。“真觉寺洪庆门子”也都投注了大量精力和热心。
有这块儿碑,就别“想当然”了。水溢河村的立交古石桥,并非主要为了“交”通“道路”考虑,是为了关锁村庄下水口,暗含“水土保持”和“笼气存人”的真风水意念和真谛,是一座“风水桥”。古人并不愚昧,反倒是今人往往自高自大,妄自拔高了;山雨过世12年的老父亲在世时常说:“早头上,那些人不比现在的人笨!”
唉,一个乡镇,两个村儿,都有“巩固桥”,都连着禹王“殿”,都“沐”浴在禹王治水的恩宠之中,是不是都可以叫“殿沐”桥???
山雨 甲辰腊月之中
于古沙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