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地产总裁的创业反思录

楼市   2024-10-29 11:43   北京  
前几天,手哥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位地产总裁的阶段小结,读出了其中的“甘苦自知”。
他是新任的90后地产总裁,百亿房企,征战各地,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那是在三年前,地产爆雷潮来临前。
2021年,对于房地产业,是一个大拐点。
所有的繁华,渐渐褪去,成为落花,民企陆续凋零。
挺过了口罩三年,到了2023年,以为复苏却是昙花一现。
更加艰难的2024年到来了,全国房地产的总销售额可能止步于9万亿内,甚至更低。
而即将到来的2025年呢?
只有自我蜕变,脱下衣衫,躬身入泥,浴火才能重生。
在鼓励创新的企业基因下,他带着团队探索新未来,孵化了一批新项目,比如长租公寓、酒店、棋牌室、台球室、充电桩、等,且看他创业孵化的反思与蜕变。

1。
2021年以后,民营地产大量出险,再波及到上下游产业,已超百万人离职流向市场。
其中享受过高光时刻的地产人还是手中握有弹药余粮的,转型创业便是第一选择。
毕竟地产民营企业能正常发展的已寥寥无几,国企央企待遇又低,条条框框和政治斗争也多,转战国企央企的大部分又主动选择出来了。
这半年去见了很多创业中的地产圈好友/网友,第一波选择去拿地搞开发的基本被拍死在市场,第二波做包销资产和车位的喜忧参半,第三波做餐饮的居多,但也不乐观。
目前创业还盈利继续发展的,主要集中在民生消费贸易和轻资产领域,比如电商,自媒体,代建,代理,运营等。
地产行业经历30多年,已经很成熟,相较其他行业各种体系健全领先。按理说地产精英下海创业属于降维打击,但就是握有资金的地产人这个心态,往往都采取高举高打高大上主义和复制规模化主义。
建立门槛和规模确实是做生意的法宝,首先还是应该发现市场需求,精准定位自己的产品或项目,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就会很火爆第一批项目不挣钱谈何复制规模,越大越亏。
高大上≠挣钱不能看到市场上别人案例挣钱,就觉得自己通过提高投入整体超过对方,就可以成功。
成功的秘诀各有千秋。失败的原因总有相同。
地产跨行创业者不能盯着成功案例,首先应该多看看失败案例。以后遇到拿着别家怎么样挣钱举例讲的,一定要谨慎。
第二个心态就是从经理人到股东身份的角色转变。
以前作为经理人偏于注重过程,对整体的把控不足,对市场分析定位的格式处理,还没有意识到没有领导和老板可以忽悠了。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来买单。往往都是项目投资下去了。自己还没清楚在区域市场的定位,如何营销运营和后续发展的计划。这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是砸自己钱买教训。
第三个就是放下身段。 
很多地产大佬以前都是管理每年创造几十亿几百亿营收的队伍,现在做的可能是每天几千几万的项目,能不能事必躬亲,全情投入,创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肯定是不行的。
我见过一个千亿房企出来的项目总经理,就从摆烧烤摊开始,其他都是虚的他每天挣1000多利润才是真的,后续的发展模式他也在谋划中。
另一个千亿房企营销中心总经理,在做代理酒品牌市场,一年也是组局两百多场,在区域从零做到一千多万营业额。创业者还是要自己下场,才知每个环节的深浅,才能准确做出决策。
还有就是创业者的定力,必须要明白创业成功概率是比较低的,不然现在满大街都是老板,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有个以前百强地产的副总裁,出来3年已经试过5个赛道,前面几个亏了一些钱,现在已走上正轨,把亏损也都挣回来了,和他聊天能感受到他浑身释放的激情。不能遇到困难就回头和放弃,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前进,才是创业者追求成功的唯一道路。
2。
地产人不必抱怨。因时代而起,必然也会因时代而落。
我们应该尽快重新定位,重新出发,用好自己从业数十年的经验和资源,尊重市场和竞争对手,抱着谨慎的投资决策,积极的创业姿态,跨行学习的心态。
我目前还在工作的地产平台,企业有创业的基因,董事长很早就在做孵化创业平台。今年我也带着南方的团队也开始尝试,目前已经进入酒店,充电桩,棋牌台球,长租公寓,电商贸易等,确实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地产已经回不到之前,希望地产同行们都能跨行创业成功,真正实现地产行业一鲸落万物生。
最后,就是锻炼身体,做好再奋斗30年的决心和准备。
对于地产以及创业,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手哥也等你的回响。评论区见,加微信聊。
10问单盘主义:我和真叫卢俊聊了一下午
22年万科老臣缪川辞任,地产江湖,留下沧海一声笑
那个熟悉的龙湖,又回来了。 |  龙湖的独门兵器
六问“杭州地产一哥”滨江:何以如此生猛?
六问中国房企:「河南红盘现象」何以崛起?

地产操盘手
创办于2013年,中国地产自媒联盟核心成员,专注营销实战、一线豪宅、社群+小镇、房企产品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