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
率领战旗方队接受检阅的是五大战区的指挥员。
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
此次编组战旗方队,从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荣誉功勋部队遴选参阅代表,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2019年10月,武警机动第某支队山东籍战士孙继伟高举“潍县团”战旗,参加了国庆70周年大阅兵。
此次阅兵编组战旗方队,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厚重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始终铭记,对优良传统作风的接续传承。
这些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告诫中华儿女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也是为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如今,120面战旗被细致地折叠好,转交给军事博物馆收藏;但战旗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
120面战旗背后的精神故事,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
【潍县团】194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总部颁布嘉奖令,授予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第9纵队第27师第79团(现为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潍县团”荣誉称号。
该团前身为1939年6月在掖县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第14团。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按照省委要求,领导了文登县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成为第3军的骨干力量,以其为基础组成了第3军第1大队,大队长于得水长,政委宋澄。
1938年3月8日,山东掖县县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联合平北抗日游击队在掖县城北的玉皇顶发动武装起义,组建胶东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
1938年8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和胶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统一进行整编,仍使用第3军番号,所属部队被编为四个团:第61团,团长赵一萍,政委刘中华;第62团,团长郑耀南,政委李耀文;第63团,团长于得水,政委李丙令;第55团。
同月由鲁东游击第8支队留胶东部分组成第64团。
12月,即墨李兆歧部被编为第65团。
1938年9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和胶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5支队;高锦纯为司令员,宋澄为政委,吴克华为副司令员。
12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5支队改名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宋澄,副司令吴克华;部队发展到7000多人。
1939年3月,山东纵队第5支队进行第一期整军,撤销旅的番号,下辖第65团、15团和三个直属营(由掖县3区海防大队、黄县县大队、掖县独立营组成);7月,第5支队又将主力整编为13团和15团;9月,第5支队又将三个直属营编为第14团(潍县团),同时在胶东组建八路军山东第3军区。
1940年9月,八路军胶东部队奉命整编,山东纵队第5支队改番号为山东纵队第5旅,吴克华任旅长,高锦纯任政委,参谋长赵一萍;同时八路军山东第3军区改为新的第5支队,司令员王彬,政委王文。
山东纵队第5旅下辖3个团:第13团,团长李绍桥,政委卢晓风;第14团(潍县团),团长于得水,政委雨晴;第15团,团长梁海波,政委李丙令。
左起:蔡雍泉、李耀文、高锦纯、张铎、黎玉、张咨明、赵一萍、李丙令
1941年7月,第14团(潍县团)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第15团。
1942年7月,在海阳县成立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参谋长贾若瑜,政治部主任彭嘉庆;下辖:第16团,即新的第5支队第1团,团长周光;第17团,即新的第5支队第2团,团长肖平;东海军分区,司令员李发;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西海军分区,司令员赵一萍;南海军分区,司令员肖镜海。
山东纵队第5旅作为山东军区的机动部队也归胶东军区领导,第5旅旅长吴克华,政委高锦纯;下辖:第13团,团长巫金峰;第14团,团长官俊亭;第15团(潍县团),团长王奎先。
1943年3月,撤销山东纵队第5旅;第5旅机关与胶东军区机关合并,胶东军区直辖第13团、第14团和第16团;第17团拆编;山东纵队第5旅第15团改编为八路军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独立团(潍县团)。
1945年8月,胶东军区奉命将所属部队组建第5、第6师。
第5师,以原第5旅组成师机关,师长吴克华,政委彭嘉庆,参谋长肖镜海,政治部主任刘浩天;辖三个团:第13团,以原胶东军区13团组成,团长刘剑秋,政委张富华;第14团,以原胶东军区16团组成,团长江燮元,政委田野;第15团,以东海军分区独立团改编而成,团长李宏茂,政委车学藻。
第6师,师长聂凤智,政委李丙令,参谋长蔡正国,政治部主任李冠元;辖三个团:第16团,以原胶东军区14团组成,团长杜光华,政委王伟光;第17团,以原西海军分区独立1团改编,团长周光,政委倪韶九;第18团,以原西海军分区独立2团改编,团长王子衡,政委李佩之。
1945年12月,山东军区胶东主力部队第5师(第14/15团)、第6师调往东北;根据形势需要,胶东军区又以第13、16团和东海独立1团重新组建第5师;以东海军分区的六个县武装编为第6师。
1946年9月25日,胶东军区警备第3旅成立,孙端夫任旅长、刘仲华任政委;各团来源:第16团(潍县团),由原南海军分区独立团改编;第17团,由原北海军分区独立团改编;第18团,由原胶东军区第6师9团改编。
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成立,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参谋长聂凤智,政治部主任刘浩天;下辖:
第25师,由第二次组建的第5师改编,师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
第26师,由第二次组建的第6师改编,师长刘涌,政委仲曦东。
第27师,由原胶东军区警备第3旅改编,师长孙端夫,政委刘仲华;原警备第3旅第16、第17、第18团改编为第27师第79团(潍县团),第80团,第81团。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扫尾阶段,许世友将军坐镇的山东省,除了济南、青岛以及潍县等城市还在国民党的掌控之中,基本上全部得到解放了。
随着战局的不断深入,解放鲁中,打通胶东、渤海地区,已经成为了许世友将军的作战重点。
想要解放鲁中,必定先取潍县。
潍县是鲁中地区的咽喉要塞,是国民党军在胶济铁路中段的军事重地,它既是经济枢纽也是交通枢纽,自汉代开始,潍县就开始修筑高大的城墙,历朝历代更是不断加固。
据说在史书中潍县从未有过被攻克的记载,从没有任何一支队伍凭武力打开过潍县城,因而号称“鲁中堡垒”
潍县城内的白浪河纵贯南北,将县城分为东西两城。守敌有国民党正规军4个团、保安部队6个团共2.5万余人,并有周围各县地主恶霸和还乡团等反动武装。
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调集第9纵队、渤海纵队和鲁中军区部队等共22个团,准备发起潍县战役。
按照许世友将军的计划,先拿下防守较为薄弱的西城,再集中力量拿下东城。
第9纵队27师第79团担负主攻潍县城任务。
1948年4月2日,攻城部队向潍县开进;8日,9纵队27师第79团到达指定位置,立即组织深夜勘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命令2营、3营为第一梯队,负责直接攻城。
其中由2营6连、3营7连先行攻克城墙外土围子,再由2营4连、3营8连主攻城墙,打开突破口,迎接第二梯队1营及后续部队入城。
同时,部署了突击队、爆破队、火力队及架桥组、救护组、软硬梯组等。
战斗打响后,我军先用20天时间扫除寒亭、廿里堡、田马等50余处外围据点,彻底孤立了龟缩在城内的敌人。
4月23日17时,第79团从城北进攻西城。
2营6连、3营7连在炮火支援下,分两路向城墙外围1丈多高的土围子发起攻击,仅用20多分钟即歼灭外围守敌,为爆破登城扫清了障碍。
4月24日零时21分,3营8连在东、2营4连在西,开始爆破攻城;8连从爆破到登城仅用30多分钟,与此同时,4连也爆破成功,登上城头。
两面写有“把胜利红旗插上潍县城头”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城头相距不到百米的两个突破口上。敌组织疯狂反扑,在突破口与我军展开激战。我军又接连占领3个突出部。
24日3时许,2营5连登上城墙;为阻止敌正面反扑,79团参谋长丁亚和2营营长孙宝珍决定由5连突进城内。
4时30分,2营5连攻击入城,孤身投入纵深作战,击溃守敌1个团20余次反扑,攻占少数房屋,前进百余米,扩大了阵地。
为巩固既得阵地,应对天亮后敌大规模反扑,已登城部队抓紧时间整修工事,补充弹药。
6时40分,敌在飞机和炮火掩护下向我军猛扑。4连、7连、8连、9连、特务连坚守城墙突破口,在弹药打光后,与敌拼刺刀、拼石头、拼铁锹。16时,1营和兄弟部队从两个突破口登城,会同4连、8连攻入城内,与5连会合。
20时30分,各攻城部队突入城内,守敌大部被歼,残部逃至东城。
26日黄昏,我军开始攻打东城,激战至27日,占领全城。
潍县战役历时26天,共歼敌4.6万余人;活捉国民党第96军军长兼45师师长陈金城,击毙国民党第八保安总队长张天佐。
这场战役,拔掉了国民党所谓的“鲁中堡垒”,进一步孤立了济南、青岛之敌,使胶东、渤海、鲁中三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有力地推动了山东乃至全国的解放。
5月12日,华野第9纵队召开表彰大会,授予27师79团“潍县团”战旗。
战旗上有一个高大的城墙剪影,寓意着该团在1948年4月潍县战役中,首先攻破潍县城垣,为全歼守敌、夺取战役胜利立了首功。
第79团8连被第9纵队授予“潍县英雄连”称号;4连、5连、7连被授予“潍县战斗模范连”称号;1连、6连、特务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时任潍县团团长彭辉,陕西镇巴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革命军杨虎城第17路军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7年6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7月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二队学员;1938年留校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三队队长等职。
1943年7月历任胶东军区14团1营副营长、16团2营营长、中海独立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历任山东省军区第5师15团参谋长、13团副团长、15团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6师76团团长、27师79团团长、27军79师参谋长、80师副师长、志愿军80师副师长、81师副师长、22军炮兵副军长、64师师长、60军179师师长、60军副军长。
1964年6月,彭辉担任公安部队河南省总队总队长;1969年7月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南省革委会副主任等职。
1981年7月,彭辉离职休养。
1993年9月3日,彭辉因病医治无效,在河南郑州逝世,享年78岁。
1952年10月,第81师随军自朝鲜回国。
1962年6月,第81师执行南方乙种师编制。
1969年3月,苏军在珍宝岛寻衅滋事,我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自卫还击。珍宝岛打败来犯之敌后,苏军在我国北方部署重兵,严重威胁我国安全。有鉴于此,中央军委急调第27军北上,第81师随军转隶北京军区,并执行北方甲种师编制。
1976年2月,第81师再度整编为乙种摩步师。
1985年8月,第27军整编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第81师执行北方乙种摩步师编制。
1986年12月,第27集团军奉命赴滇参加两山轮战,第81师241团(潍县团)配属第79师作战。
1996年10月,第81师(不含坦克团)转隶武警部队,改建为武警机动第81师,原辖各步兵团依次改称武警第241、242、243团,原炮兵团、高炮团合编为武警第702团。
2018年1月,武警机动第81师编入武警机动第一总队,改番号为武警机动第某支队。
2019年10月,武警机动第某支队山东籍战士孙继伟高举“潍县团”战旗,参加了国庆70周年大阅兵。
“潍县团”战旗的最初设计制作者孙佑杰
1948年初,孙佑杰作为文工团美术组组长兼随队记者,见证了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7师79团攻克潍县县城的过程。
潍县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城市攻坚战,是华东军民进入战略反攻后取得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
1948年5月8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总部颁布嘉奖令,授予第9纵队27师79团“潍县团”荣誉称号。因为第9纵队要召开表彰大会,授予79团“潍县团”战旗,孙佑杰紧急受命,设计出“潍县团”战旗,带领3名女同志一连3个昼夜没有休息,用针线在红绸子上缝制。
孙佑杰特意在战旗上设计了一个高大的城墙剪影,寓意79团在潍县战役中首先攻破潍县城墙,为全歼守敌、夺取胜利立了首功。
后来,孙佑杰作为志愿军27军《胜利报》的战地记者参加抗美援朝。
1979年,孙佑杰转业到山东烟台一家报社工作,离休后他出版了《胶东老兵战地情》《红色基因代代传》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