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由美制M1A2T型主战坦克抵达台湾省漫谈我国主战坦克发展简史

文摘   2025-01-25 00:07   山东  
按照国外媒体的报道,2024年12月3日,12辆美制M1A2T型主战坦克,抵达台湾省。按照之前的报道,台湾省总计向美国进口了108辆M1A2T型主战坦克。此次抵达的12辆,属于第一批。之后的96辆,会陆续交付。
最近两天,在网络上关于M1A2系列和解放军99A系列主战坦克的对比,出现了各方面的争论。
我国99系列主战坦克,在发展的前期,明显借鉴了苏式主战坦克的技术。80年代,我国通过各种渠道,从罗马尼亚获得了2辆苏式T72系列主战坦克。我国在发展国产98式主战坦克(99式坦克的早期称呼)的过程中,明显借鉴了T72坦克的各方面技术。
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以后,我国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苏军自用型T80系列坦克。其中的部分设计和技术,成功投入了我国99系列主战坦克的发展。
199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我国国产第三代坦克98式坦克第一次公开亮相。后来,98式坦克改称为99式坦克。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对99系列坦克进行了各方面的升级和改进,先后出现了99一期、99二期等型号。基本上都是在99坦克基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来的。
进入201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水平全面提升。2014年,我国推出了全面改进、升级的99A式主战坦克。
我国的99A主战坦克重55吨,长7.6米,宽3.5米,高2.37米,是陆地上最大的战斗装甲之一,最快时速能跑到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简直是小汽车在高速路上的速度。它具有非常厉害的越野能力,在崎岖的山路或者丘陵地带,这个坦克也不会掉链子,履带式传动进行了特殊化的处理,无论任何地形坡度,都能轻松前进。
这款坦克代表了我国陆军装甲部队的最新水平,是我国陆军现役入列的最强坦克装备,以强大的防御力和摧毁能力,综合的作战实力,位列世界第三名。也被西方媒体称为是亚洲豹子般的坦克装甲,成为陆战之王般的存在。
从最初的要购买国外零件东拼西凑,到现在全部实现自主设计研发和建造,我国的坦克之路就像我们的国防实力一样,日新月异,越发强大。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地下展区的显著位置,停放着一辆颇具年代感的坦克。车身上的红色五角星和“功臣号”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墨绿的车身、高昂的炮管显得精神抖擞。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功臣号”坦克的战斗故事堪称传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与在东北坚持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组成东北民主自治军。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沈阳局势混乱,我军进入东北的部队尽一切可能把日军遗弃的坦克和器材搜集起来,着手建立坦克部队。

1945年11月中旬,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干部高克潜行进驻沈阳侦察时发现,沈阳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有几辆日式坦克,便立即向自治军副司令员吕正操作了汇报,并主动要求带人去收缴坦克。尔后,高克带着董来扶等几名战士成功将两辆坦克开出工厂。
此时,东北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军在美国的支援下攻占了山海关、锦州等地,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主动撤离沈阳,并命令坦克向通化地区转移。两辆坦克在转移的路上发生故障,其中1辆被敌伪人员破坏,另一辆修复好的,便成为我军历史上的第一辆坦克,后被授予“功臣号”荣誉称号。
1945年12月1日,人民军队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宣布成立。这辆坦克加入人民军队序列,编号为“102”。该坦克先后参加了绥芬河剿匪、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立下赫赫战功。
随着我军在东北战场转入攻势,毛泽东在给东北野战军的电报中强调,胜利完成整个辽沈战役的关键,是在一星期内攻克锦州。攻打锦州这场硬仗,上级要求用坦克支援步兵攻城作战。
坦克驾驶员董来扶想,多一辆坦克就多一分攻坚力量,便和车长牛生贵一起写下保证书,保证修好“102坦克”上阵杀敌。
攻打锦州时,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同序列的3辆坦克被击伤无法作战。董来扶驾驶“102坦克”孤车冲向敌阵。他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边打边修,持续作战31个小时,将敌军火力点一个一个打掉。
战后,董来扶荣立一等功,所驾驶的“102”坦克被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部授予“功臣号”荣誉称号。

辽沈战役刚结束,“功臣号”坦克跟随东北战车团挥师南下参加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董来扶驾驶着“功臣号”坦克,摧毁了敌人一个又一个碉堡。特别是在进攻金汤桥战斗中,它主动出击,吸引敌火力,先后摧毁敌3个暗堡、 5个火力点,率先攻克金汤桥,突破敌人防线,取得胜利。
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第一次大阅兵。由数十辆坦克组成的战车方队隆隆驶过天安门前,成为最震撼人心的一幕。
打头开路的坦克,就是高擎着猎猎军旗的“功臣号”!
1959年,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代59式坦克开始列装部队。从此,“功臣号”坦克光荣退役。
1959年7月,董来扶护送“功臣号”坦克入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世界坦克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坦克制造业起步较晚。当二战各军事大国大量生产及使用坦克时,中国的坦克制造业还处于一片空白,甚至连坦克维修和零部件制造都要依赖外国。
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提高我军现代化水平,毛泽东提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装备和设备”。
装甲部队作为陆军重要的现代化作战力量,必须重点发展建设。
我们打赢了朝鲜战争后,苏联给了大量工业支持,也就是“156计划”。新中国能发展到今天,这个“156计划”功不可没。苏联援助的100多个项目里就有T54坦克。
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新型T-54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T-54A的样车。应我国要求,苏联提供了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
1956年4月,我国第一家坦克制造厂——位于包头的国营617厂开始动工建设。
1959年10月1日,国产59式坦克首次公开亮相,为新中国国防工业赢得荣誉,结束了坦克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阅兵式隆重举行。中国陆军某坦克团的32辆59式坦克通过阅兵场。当年年底,这型坦克正式被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
这是我国第一代国产主战坦克。
1960年到1961年,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对59式坦克展开全地域的试验。在北方严寒地区和南方热带地区试车,试验指标包括坦克的产品质量、技战术性能、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试验行驶里程在9000公里。经过严格的试验,59式坦克满足部队的作战需求。
1963年3月,59式坦克正式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而此时苏联方面撤走了技术专家、撕毁了协议。我国无法继续进口零部件组装坦克。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摆脱对外依赖制造59式坦克,必须攻克坦克炮、发动机和装甲钢三大关键技术。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制造的59式坦克,外观上与早期型号虽无明显区别,但构成上从内到外发生了质的转变,不管是材料还是工艺,都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
从1959年到1971年,617厂生产了2300辆59式坦克。到1979年,59式坦克的年产量达到1000辆以上。59式坦克成为此后数十年间解放军坦克兵使用的主要坦克之一。
国产62式轻型坦克于1958年开始研制,1962年12月定型,1964年正式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主要用于中国南方丘陵山地水网稻田地的地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至1982年停产时,62式轻型坦克共制造了约1560辆。其中我军装备450辆,剩余的则用于大量出口给第三世界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本文所要提及的马里共和国。
62式轻型坦克以59式中型坦克为基础设计而成,总体布局同59式坦克基本相似。62式只保留基本部件以降低重量,重量只有21吨,防护装甲也要薄得多。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共动用了6个坦克团,其中有4个坦克团装备了62式轻型坦克,这些坦克成为了战场上的关键力量。
62式轻型坦克以其较轻的装甲和灵活的机动性负责执行穿插任务,目的是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分割、围困并最终消灭敌人力量。
但62式薄弱的装甲容易被当时开始流行的手持反坦克武器射穿,暴露出面临大量潜伏步兵时的防护力不足问题。
69式主战坦克是在59式坦克基础上改进设计的。1963年下达战技指标,1964年完成设计,1965年生产出样车,1974年设计定型,是中国首次独立设计自主开发的第一代中型坦克。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冲突,我国缴获了一辆苏式T-62坦克,科研人员立即对这辆T-62进行了测绘分析,从中取出不少“精华”,应用到69式的研发中。
该车后经几次改进,其型号不断扩展,从而形成了69式坦克车族。69式的研制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坦克设计人才。69式中型坦克在火力、机动性和夜间作战能力方面,比59式中型坦克均有所提高。然而,由于69式坦克研制时间较长,使本来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逊色了。
由于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因此,军委装甲兵和五机部果断决定只进行小批量生产,并少量装备部队。
尽管如此,69式中型坦克的研制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为中国以后的坦克研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坦克工业已走上了自行设计、研制的道路。
69坦克的改进型号69-2式主战坦克,是中国出口量和创汇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装甲车辆,并曾获得中国1985年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
1981年,中东某国提出采购2860辆69-2型坦克的需求,这对于当时的兵器工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订单。首批100辆的交付时间只有240天,而这还包括需要进行多达十几项重大技术改进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目标,生产厂的职工们几乎夜以继日地加班工作。
要在短短三年内完成2860辆坦克的交付,这对当时的中国军工体系来说几乎是“极限挑战”。在这期间,技术上的难题接踵而至,尤其是外方不断提出新的改进需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617厂成立了49个技术攻关小组,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专项攻关。
1981年底,首批100辆69-II型坦克如期交付,实现了“首战必胜”的目标。
通过69-2坦克的出口,中国兵器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成功立足,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工的潜力。
79式坦克基本上沿袭了69-2坦克的总体设计。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西方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技术。测试表明,它可以击穿两辆并排摆放的59式坦克。我国为69式坦克安装了105毫米线膛炮,并引进英国马可尼公司的火控技术,在69Ⅱ式坦克的基础上改进研制成79式。
实现量产后79式坦克交付给多支王牌部队使用,其中就有陆军坦克一师。
79式中型坦克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的坦克技术向前进了一大步,为后续研制更先进坦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4年,79式坦克参加了国庆大阅兵,受到世界瞩目。
80年代后期开始,79式坦克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截止90年代前期,79式坦克总计生产了300余辆。随后,79式坦克停产。因为进入90年代前期以后,性能更加全面的88系列坦克定型,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
直到96式、99式各种型号陆续服役后数十年,79式坦克才被退役封存或移交给二线部队、军事院校当作教具使用。
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与西方各国进入了非常宝贵的蜜月期。我国接触到了一系列西方先进装甲车辆的技术和理念,在总结了各种欧美技术以后,同时融合我国坦克的使用经验和需要,我国开始发展第二代国产主战坦克。并且在80式坦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到了88式坦克。
88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继59式、69式、79式坦克之后研制的第二代主战坦克,于1978年开始研制,1987年设计定型,1988年正式装备部队,其正式命名为88式主战坦克。其改型有88A、88B,以及外贸型85-2AP、90、90-2式等。
96式坦克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研制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也是80式坦克系列衍生型号的最终成果。
1990年,中国开始对巴基斯坦进行全方面的军事援助。当时巴基斯坦很需要现代化坦克,要求性能不能低于印度装备的T72。然而,88式坦克还在改进中,很不成熟。无奈之下,中国方面只能以80式坦克为基础,进行了另一条线的改造工作,先帮助火烧眉毛的盟友。1991年5月,巴基斯坦代表亲自来华验收,为了区别和国内自用的88式坦克,这些外贸坦克叫做85-2AP型坦克。
随后又是反复的改进,85-2AP型坦克逐步形成战斗力。甚至超过自用的88式坦克。于是,在85-2AP型坦克基础上开了一条线,进行继续研发88C型坦克,这就是96式坦克了。
96A型主战坦克是96式坦克的最新改进型,该型坦克通过安装附加装甲和上反稳像式观瞄系统,解决了96式坦克防护力和火控能力不足的缺点,综合性能与俄制T90C型坦克相当。
经过改进后的96A式在火力上已经达到第三代先进水平,但在机动性,信息化程度上还与西方第三代坦克有不小差距。
早在2021年,96系列主战坦克,已经全面停产。目前,我国以生产99系列主战坦克、15系列轻型坦克为主。
1999年的国庆50周年阅兵式第三坦克方队中,国产99式主战坦克首次亮相,装备了新颖的焊接炮塔、炮塔顶部安装有两部观瞄装置、还装有一部在当时堪称黑科技的激光压制系统,拉开了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序幕。
99式主战坦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新的主战坦克。与96式主战坦克相比,其制造成本与性能更高,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其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型,其炮塔和车体均采用复合装甲,是中国陆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经历过了59式的仿制,69式的自行改进,85IIAP坦克的成功出口,中国99式第一次把国产坦克拉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完成了从仿制到赶超的跨越。
从99式亮相之后,外媒公布的世界十强坦克排行榜,虽然每年榜单名次都有变化,但99式一直高悬榜单,甚至多次名列前三。
99A型主战坦克在99式主战坦克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的升级,在外观上与原来的99式和99改进型主战坦克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加装了大量的披挂式爆炸反应装甲,主要安装在炮塔正面和侧面,避弹性能与防护能力均获得显著提升。另外,99A的底盘也得到强化,提高了抗反坦克雷的性能。
99A型主战坦克由中国兵器工业倾注了近20年心血打造,综合作战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我国首款信息化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
美国《国家利益》将99A坦克列为中国最致命的五种新装备之首。
德国《焦点》杂志评选出的世界最强十大坦克排名中,99A坦克位列在德国“豹2”以及美国M1A2坦克之后,名列第三,超越同样著名的俄罗斯T-90和英国“挑战者2”。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15式轻型坦克公开亮相。
15式是全球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原型坦克,专门为了在高原作战而生。在高原作战环境下,15式轻型坦克凭借先进的观瞄设备,优秀的火力和强大的机动性,面对跑不动的主战坦克有绝对的优势。同时,15式的优点,也非常适合中越边境等南方水网地区作战。
进入202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主战坦克发展,明显进入了瓶颈期。另一方面,坦克开始面临各种新挑战,尤其是无人机群。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并不急于发展第四代坦克,而是在第三代坦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升级,先后发展了各种三代半坦克,
我国也是类似的发展模式,一方面继续改进99A式,另一方面积极预研第四代坦克。
(本文所发布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息陬孔猛
缅怀部队时光,眷恋绿色军装。难忘军旅生涯,无悔青春芳华。知遇天下战友,共享部队荣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