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此次编组战旗方队,从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荣誉功勋部队遴选参阅代表,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此次阅兵编组战旗方队,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厚重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始终铭记,对优良传统作风的接续传承。这些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告诫中华儿女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也是为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如今,120面战旗被细致地折叠好,转交给军事博物馆收藏;但战旗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120面战旗背后的精神故事,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襄阳特功团 】荣誉称号部队为东部战区陆军常州预备役通信团,此部队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第49团(原12军103团);往前可追溯至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第1大队。1937年11月,八路军129师从第771团和129师教导团中抽调百余名精干战士,组成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以教导团团长张贤约为支队长,开赴太行山以东,平汉铁路以西的武安,磁县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活动。 1938年2月10日,先遣支队第1大队在河北磁县成立,大队长田裕民,河北磁县人;而这支弱小的地方抗日武装,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襄阳特功团”。同年5月,129师成立晋冀豫军区,129师参谋长倪志亮兼任司令员,黄镇(首任新中国驻匈牙利大使)任政委。129师先遣支队就地兼任晋冀豫军区第3军分区,张贤约兼任军分区司令员;这支抗日队伍在东起磁县、平汉铁路,西至左权县、太行山的广大地区展开游击作战;同年底,晋冀豫军区改编为八路军晋冀豫边游击纵队,第3军分区改编为晋冀豫边游击纵队第3支队。1939年8月,由宗书阁领导的华北伪2军第2旅5团3营500余名官兵起义,起义部队与其他八路军部队合并整编为八路军晋冀豫边游击纵队第1大队,宗书阁任大队长。1940年5月,这支部队与晋冀豫边游击纵队第3支队合并整编为新编11旅32团。6月,为统一指挥华北地区敌后抗战,八路军以129师为基础成立太行军区,其中原新编11旅32团被划入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石志本;32团团长仍为宗书阁,并兼任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在多年的敌后作战中,第32团逐渐成长为华北抗战的一支雄师劲旅。1945年8月16日,日寇宣布投降的第二天,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兼山西省主席阎锡山就派遣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19军军长史泽波率17000余人进占上党地区,并在日伪军接应配合下迅速占领长治、长子、壶关、屯留、襄垣、潞城6座城市。
晋冀鲁豫军区紧急调动太行、太岳和冀南军区部队,向长治等6城集中;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作为本乡本土的部队,就地改编为支队,下辖第32团、46团和52团;其中,第32团系分区基干团;46团系黎城县独立营和壶关县独立营合并而来;52团则由潞城县独立营和平顺县独立营发展而来。原第4军分区司令员石志本担任支队司令。
在随后进行的上党战役中,石志本支队配合兄弟部队,不但全歼史泽波部,夺回长治6城,还在老爷岭等地设伏,将从太原来援的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彭毓斌部2万余人歼灭。
战斗结束后,石志本支队于10月15日奉命与上党地方党委、政府脱离关系,离开上党地区,隶属由太行军区作为主力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2月8日,该部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第17旅。第32团则改编为17旅第49团,团长仍为宗书阁,后由苟在合接任。
第6纵队司令员王宏坤,政委杜义德,副政委段君毅,副司令员王近山、韦杰;参谋长张廷发;政治部主任鲍先志;下辖:
第16旅,所属3个团分别来自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和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旅长韦杰(兼),政委张国传,副旅长宗凤洲。
第17旅,旅长石志本,政委何柱成,副旅长尤太忠。
第18旅,是从太行1分区抽调第10团、从太行5分区抽调1团,从太行6分区抽调邢台独立团合并而成,旅长肖永银,政委李震,副旅长向守志。
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成立后,参加了鲁西南战役、羊山集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等行动,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
1948年6月的中国北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已经是风雨飘摇,胡宗南集团被西北野战军死死拖住,无法抽身;东北的卫立煌集团被压缩至锦州-沈阳-长春一线动弹不得;山西军阀阎锡山被徐向前的华北一兵团打的不敢抬头;驻守山东的王耀武手中仅剩一个济南城。
也就在此时,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豫东战役,意图围歼河南开封-商丘一线的国民党区寿年兵团。国民党驻河南、湖北省的部队紧急前去救援。
此时的湖北襄樊就成了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和解放军桐柏军区的对峙前沿,并且由于部队抽调,兵力十分空虚。
中原野战军决定,以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徳)和下属的桐柏军区、陕南军区共14个团,发起襄樊战役,夺取这一战略要地。
由于襄樊是“控川陕豫鄂之门户,握武汉三镇之锁钥”的战略要地,所以蒋介石和国民党国防部长白崇禧对此地战略防御十分重视,特意在襄阳设置了第十五绥靖司令部,任其心腹、特务头子康泽为司令官。
康泽又特地从南京请来“川军名将”郭勋祺任副司令官(在1935年10月的天芦战役里,时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0师师长的王近山,就差点捉住了当时防守天全县城的川军模范师师长郭勋祺,短短十三年后,两人在襄阳城再度交手),率3个旅共2万多人防守。
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首长决定迅速解放襄樊,战斗由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统一指挥。我军先是迅速解放了樊城,樊城溃散的敌人只好逃进襄阳城。
襄阳城三面环汉江,正南面有凤凰山、虎头山、羊祜山为屏障。
按照进攻襄阳的惯例,攻取襄阳必然先从南边入手,拿下这三座大山,切断襄阳和南边荆州、宜昌的联系,从而彻底封死襄阳城的陆地退路。
但是担任指挥的6纵司令员王近山却不打算这么干。他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放弃自古以来攻取襄阳必先取南部山区的惯例,而采取“撇山攻城,猛虎掏心”的战法。即“刀劈三关”,一劈琵琶山,二劈真武山,三劈铁佛寺,打开守敌坚固防御的城西走廊,而后依托西关建立总攻出发阵地,一举夺取全城。
经权衡比较,王近山准备将“刀劈三关”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攻坚任务交给主动请缨的第17旅。由旅长李德生率部主攻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而后突破西门。
担任城西突破尖刀部队的,正是17旅的49团。
李德生立即把49团团长苟在合叫来布置了任务。苟在合深知任务的艰巨,他把首攻任务先交给了3营,要求“这第一刀要狠!”。
3营立即组织侦察地形,明确打法。决定以7连从正面攻击,以8连由西南插敌侧后,部分兵力配合7连歼敌,其余兵力阻击虎头山和真武山来援之敌。
1948年7月9日黄昏,战斗打响。
在我炮火掩护下,苟在合按其一贯作风,亲率3营进攻琵琶山,壮烈牺牲,时年34岁。
由左至右:49团继任政委李如海、时任团长苟在合、时任50团副团长杨毅苟在和团长牺牲后,战士们都杀红了眼,不管不顾地向上猛冲。49团以15分钟攻下琵琶山,劈开了通往西门的第一道关隘;痛失爱将的李德生传令副团长王西军接替指挥49团,带领3营继续与敌奋战。10日,敌以飞机、重炮掩护步兵,向我3营阵地发动了6次疯狂反扑,3营指战员在敌人三面围攻下牢牢守住了琵琶山阵地。但自己也遭受了较大伤亡,其中9连100多人,打得只剩下6个人。琵琶山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49团指战员。经请示旅长李德生,49团决定以2营接续攻打有“襄阳之锁”之称的真武山。团政委陈绍富马不停蹄地赶到2营同营长郑志甫详细研究了敌情,又组织班排长以上战斗骨干勘察了地形,现地区分任务,明确协同关系。10日19 时20 分,2营在炮火掩护下,对真武山守敌发起了攻击。由于战前准备充分,半个多小时2营就占领了真武山全部阵地,全歼守敌,自己仅伤亡20多人,砍出了漂亮的“第二刀”。
49团连劈两关,为打通襄阳城西攻击走廊立了首功,眼前只剩下了一个“拦路虎”——铁佛寺。
铁佛寺离襄阳西关大桥仅50米左右,位于路边,与襄阳西门城楼成犄角之势,是控制入城的唯一要隘。
为扫除铁佛寺这个最后障碍,旅长李德生于13 日夜,将49团、50团主力和16旅47团5连都用了上去。
49团陈绍富政委此刻又赶到1营,要求1营向2营、3营学习,狠狠打击敌人,为团长和牺牲的同志们报仇雪恨。
攻击部队采取多路梯次掩护的办法,一起发起攻击,攻占铁佛寺后,三关告破,襄阳城西关赤裸裸暴露在6纵面前,守城之敌一片惊恐。
就在康泽引颈翘首期盼援军之时,中原野战军各参战部队加紧按照各自分工,进行总攻准备。
13日,第6纵队主力仍以梯次掩护的办法,夺下了红土包子和同济医院,歼敌一个营,俘敌百余人。然后楔入西关激战,将大部西关占领,建立了总攻出发阵地,离攻城胜利又近了一步。
14日下午,守敌在飞机掩护下,放弃城外所有阵地,全部人马撤回襄阳城内。
15日20时30分,中原野战军对襄阳城发起总攻!
49团1营作为攻城的一把尖刀,在营长常国华、教导员谭笑林指挥下,全营乘势勇猛发起冲击,排除重重障碍冲至城下,立即以投弹组掩护突击组架梯登城。
突破西门后,解放军冲进城内,同敌军进行逐街逐巷争夺,战斗空前激烈。
激战到16日拂晓,各参战部队已把敌人压缩在康泽司令部所在的东街杨家祠堂和古楼一带狭小区域里。
僵持至下午16时,王近山司令员指挥6纵开始全面发力:炮兵射击,步兵冲击,工兵爆破,杨家祠堂的围墙被轰垮,塔楼工事被炸塌。
解放军战士端枪冲进碉堡底层时,只见康泽这个曾在复兴社、三青团作恶多端、手里沾满革命者鲜血的刽子手,卧倒在地上,身躯右侧被火药烧伤。因戴着钢盔,头部伤势并不重。
在解放战争“襄樊战役”中,6纵17旅49团连克被纵队司令员王近山称为“三关”的三道坚固防御阵地——琵琶山、真武门、襄阳西门,全歼城内守敌,一战成名,被中原军区授予“襄阳特功团”荣誉称号。时任团长苟在合在作战时身先士卒,率领全体官兵浴血奋战,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4岁。苟在合是四川巴中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北上,翻雪山,过草地,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在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太行军分区32团任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鲁豫军区6纵17旅49团副团长,率部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兰封战役、巨野甄南战役、鲁西南战役。1947年,任中原野战军6纵17旅49团团长,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8年7月,中原军区第6纵队授予第17旅第49团“襄阳特功团”称号的锦旗。49团1营出色地完成了这“刀劈第三关”的任务,荣获“襄阳登城第一营”称号,3连荣获“威震襄阳”锦旗一面。担任主攻并首先破城的6纵17旅,被荣记集体一等功。襄樊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经典城市攻坚战,全国五路大捷之一,被朱德总司令誉为“小的模范战役”。此次战役,共歼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所属武装2.1万余人,其中俘敌十五绥靖区司令官康泽及旅以上军官7人,团以下官兵1.7万余人,毙伤敌3500余人。解放军阵亡团长、副团长各1人,共伤亡3700余人。苟在合是此次襄樊战役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指挥员。襄樊战役后,“襄阳特功团”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解放战争屡立战功。1949年2月9日,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委;第16、第17、第18旅依次改称第34、第35、第36师。17旅49团改编为12军35师103团,并参加了后续的抗美援朝。1950年12月,第12军改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下辖第31、34、35三个师。第12军出征朝鲜之前,一直在川东、黔北地区担任剿匪、警备重庆及修筑成渝铁路等工作。接到命令后,12军36师(欠106团)及34师102团继续留在当地担任剿匪、警备任务;从36师抽调出106团归34师建制,用来补充原来的102团的缺。第11军31师此时调归第12军建制,因为1950年7月,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调往山东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就是现在的北海舰队)。第11军相当于撤销了。第31师—原11军31师,下辖91团、92团、93团;第34师——原12军34师,下辖100团、101团、106团(106团是从原12军36师调过来的与34师102团做了对换);第35师——原12军35师,下辖103团、104团、105团。1950年12月21日至25日,12军先后由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发动了“金化攻势”,也就是著名的“摊牌行动”。五圣山位于金城、金化、平康这个三角地区的中心,是整个中部战线的最高峰,上甘岭是五圣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597.9高地和537.7北山均位于上甘岭以南,这两个高地是五圣山的屏障。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意味着志愿军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美7师、伪2师以7个营的兵力,在300余门火炮、40余辆坦克、4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兵分6路向五圣山前的597.9高地与537.7北山发动猛烈进攻,此阵地的防守部队是15军45师的两个连。从10月14日到10月20日,虽然联合国军占领了上甘岭表面阵地,但是其自身损失也很大。为了保证战斗力,美军将伪9师第30团、美空降187团都调到上甘岭,并且将5个新兵师调到金化地区作为预备队。联合国军白天进攻、志愿军夜里反击,双方在597.9与537.7两个高地激烈争夺,由于伤亡过于巨大,第15军向第3兵团发出紧急电报,电报表示:五圣山危险了!此时的12军经过一年的金城防御作战,已经把防务交与67军,全军正在前往谷山地区休整。1952年10月20日夜里,3兵团代司令王近山下达紧急命令,令12军停止前往谷山休整,折转方向,奔赴上甘岭。20日,王近山首先调31师91团前往上甘岭;10月25日,王近山再调92团前往上甘岭;11月1日,王近山三调93团前往上甘岭。从10月21日到29日,15军坚守坑道,与“联合国军”进行拉锯战,战况一时陷入胶着状态。11月1日夜,15军调整部署,将已经血战19天的45师撤出上甘岭进行休整。31师91团接手45师的阵地。11月3日,王近山调12军副军长李德生,组建“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统一指挥12军31师和34师以及15军29师;11月5日,12军正式接替15军在上甘岭的防务,具体部署如下:12军31师91团、93团负责597.9高地;31师92团负责537.7北山。12军35师103团在平安以北集结,接替31师92团作为15军44师的预备队,归44师指挥。34师106团集结于文岩里,34师100团集结于洗浦里、后坪里之间待命,随时投入五圣山前沿阵地反击作战。从11月5日这一天起,上甘岭上的部队全部都是12军了。从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到11月5日15军撤离上甘岭休整,一共是23天,15军共计5个团参战,分别是45师的133、134、135团,29师的86、87团。12军31师91团11月1日开始参加上甘岭战斗,11月5日,12军换下15军,一直到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12军打了25天,这25天战斗的指挥员是12军副军长李德生。12月15日,12军将上甘岭阵地给移交给15军,李德生指挥所撤销,此时距12军加入战斗已经整整45天。整个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志愿军共计歼敌2.5万余人,。12军歼敌1.2万,阵亡1900余人,伤2300余人,12军共计伤亡4200余人。15军歼敌1.3万,阵亡5200余人,伤6200余人,15军共计伤亡1.14万人。两个军合计阵亡7100余人,伤8500余人,共计伤亡1.56万人。
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第35师撤编,各部的分流情况:师部改建为第12集团军炮兵旅旅部;第103团划归第34师建制;第104团改建为第12集团军军属工兵团;第105团团部、师直通信营改编为第12集团军军属通信团。此外,第12集团军增编炮兵旅、高炮旅,并调入原第60军179师、坦克第2师(即“王杰部队”)。经过此次调整,第12集团军下辖第34、第36、第179三个野战师进入1998年,中央军委决定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的基础上再裁减五十万。在此背景下,中央军委针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在第12集团军编成内,坦克第2师执行装甲师编制;坦克师改编为装甲师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整合力量的方式,组建装甲团、装甲步兵团、自行火炮团、防空团及师直侦察营、防化营、反坦克营、工兵营、汽车营、通信营、修理营等单位,强化了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第34师缩编为摩托化步兵第34旅,其第103团团部调出改编为常州陆军预备役通信团;同时该团整编为预备役部队后也保留了部分连队在新组建的摩歩34旅。2017年,第12集团军改编为第71集团军,转隶东部战区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