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国庆大阅兵受阅百面荣誉战旗之“白云山团”

文摘   军事   2025-01-11 00:04   山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

率领战旗方队接受检阅的是五大战区的指挥员。

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

此次编组战旗方队,从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荣誉功勋部队遴选参阅代表,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此次阅兵编组战旗方队,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厚重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始终铭记,对优良传统作风的接续传承。

这些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告诫中华儿女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也是为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如今,120面战旗被细致地折叠好,转交给军事博物馆收藏;但战旗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

120面战旗背后的精神故事,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

【白云山团】

授旗单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

现单位:西部战区西藏军区山地合成52旅某营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滇军主力共6个旅全部进行整编,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58军和60军,开赴抗日前线。

1943年,日军由东南亚半岛向滇缅边界进攻,为保护云南这个大后方基地,60军被调回云南防守,一直到抗战结束,并参加了越南北部地区日军受降仪式。

1945年11月,曾泽生出任整编后的60军军长。

1946年4月,60军乘船由越南海运至辽宁,奉命抢占中长铁路,然而刚到东北不到两个月,60军下属的184师一个团在辽宁海城宣布起义。

1947年,60军调往吉林省东部,与东北民主联军多次交手,参加了第三和第四次临江进攻战役,60军的暂编21师和184师大部均被歼灭。

1947年冬,随着东北民主联军的猛烈攻势,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兵力捉襟见肘,被迫放弃次要城市,第60军撤防吉林,调往长春。

在1948年3月至10月的长春攻坚围困战中,国民党60军和新7军最终因锦州解放而被迫宣布起义,而在其中,曾泽生率领60军率先起义,最终逼迫新7军和郑洞国放下武器,接受改编。


1949年1月2日,解放军全军进行整编,起义的60军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的番号,军长仍由曾泽生担任,徐文烈任政委;其下属的182师、暂编21师、52师依次整编为第148、149、150师,全军共2.3万人,随后全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整军改造运动。

6月,50军划归第四野战军建制,参加南线大追歼。

至9月时部队再次调整:150师并入148和149师,以辽沈战役中在营口起义的国军改编的第167师编入50军,并改为150师;之后50军参加了鄂西战役,并跟随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参加了成都战役。

打完了大西南后,50军迎来了又一次扩充,以在成都战役中投诚的国民党第20兵团残部缩编为解放军第167师,编入50军建制。

1950年9月,50军调回东北军区,回到了吉林省,准备参加大生产运动;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成立,以原第四野战军的四个精锐军(38/39/40/42)和华北军区的66军,以及驻防吉林的50军组成志愿军13兵团,率先入朝。


在第一次战役中,50军和英军27旅交手时斩获不多。在后来的战役总结会上,同样表现不佳的38军被司令员彭德怀大骂一顿,军长梁兴初被骂的狗血淋头。然而彭德怀对50军军长曾泽生却什么也没说。

似乎梁兴初的38军没有打好是罪不可赦,而曾军长没有打好,情有可原,毕竟是国民党军队起义过来的,战斗力差是理所当然,这就让曾军长心里不平衡了,感受到那种被轻视的耻辱。

这种情景让曾泽生非常委屈,回去就说:我这个军长还有什么当头,老子还不如去38军当个炊事兵!

很快,50军的战斗力慢慢显现出来,第二次战役中50军撵着美24师一路追到了三八线。

第三次战役中,50军在汉城以北歼灭了英军29旅精锐部队——皇家重坦克营;31辆“百夫长”式重型坦克全部被50军的指战员以最原始的炸药包和手榴弹炸毁。


1950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遭到志愿军2次战役的沉重打击后,全线崩溃,被迫撤至“三八线”及其以南地区转入防御,新上任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构筑多重防线,摆出一副可打可撤的姿态。

中共中央毛主席12月13日致电前线彭德怀,美国人希望我们停止在三八线以北,以利于准备整军再战,所以,我们一定要越过三八线,不给敌人苟延残喘的机会。

1950年12月15日,志愿军总部决定准备发起第三次战役。

12月31日1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西线发起全线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在曾泽生军长的率领下奉命参加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

1950年12月31日,第50军强渡临津江,第二天凌晨2点,突破敌军防御,歼敌一部后乘胜追击,迅速向敌纵深方向发展。

1951年1月2日,联合国军防线阵地被全面突破,开始总退却;第50军149师按照上级部署,攻占汶山东南的法院里,3日,该师先头部队占领高阳以北的惠阴岭和碧蹄里,凌晨1时,正好遇上了美军第25师第35团第2营的拦阻,这个营控制汶山至汉城公路,企图迟滞我军向南追击。

但是还不到20分钟,美军就败下阵来,转头就拼命向汉城方向逃窜,志愿军指战员立即发起冲锋,毙敌一部,击毁汽车1辆,活捉敌人28名,攻占高阳,推进到高阳南1千米的阴达里。

美军第25师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了英军第29旅驻扎在议政府地区的阿尔特斯来复枪第57团第1营一部和其配属的英军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直属中队,美军立即下令他们,掩护自己撤退到汉城地区。

英军第29旅皇家重坦克营,全称第8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直属中队皇家重坦克营装备有百夫长巡洋坦克、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喷火坦克,不仅是英国陆军精锐,也是联合国军的装甲劲旅。

高阳是敌人南逃主要道路的必经之地,此时攻占高阳,向北,可断议政府英军之退路,向南,能直插汉城美军之心窝。

第50军149师的先头部队446团1营立即部署力量向敌人发起夜袭。经过30分钟的激战,1月3日凌晨4时,在未伤一人的情况下,毙敌数十人,俘敌37人,成功占领159.3高地,堵住敌人的逃窜之路。

随后,志愿军立即构筑工事,封锁道路,准备阻敌南逃,同时做好防止敌人反扑的准备。

拂晓后,英军第29旅以16架飞机、7辆坦克、12门火炮为掩护,发起了7次反扑,50军149师446团1营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的情况下,死死扼住了逃敌咽喉,将英国皇家重坦克营和英29旅主力部队分割开来,为全歼英国皇家重坦克营创造了条件。

此刻,正在向仙游里搜索的第446团2营和第445团1营接到149师师首长命令,立即插入仙游里至梧琴里以西谷地截击撤退汉城的敌人。

当第445团1营教导员林家保率领部队以急行军速度刚刚插到仙游里以南的佛弥地附近时,就看到山下一支机械化坦克部队像一条长蛇顺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往南撤退。

林家保迅速下令,第1连在佛弥地以北公路东侧迅速展开,第2连立即穿过公路占领对面的无名高地,从两翼夹击逃敌,迫击炮分队和重机枪分队在高地两侧占领阵地,第3连为预备队。

担任“拦头”任务的是第446团2营,开战前,营长杨树云和教导员高振聪就宣布:打掉一辆坦克立小功,打掉两辆坦克立大功,打掉三辆坦克当英雄!

50军属于轻步兵部队,手里没有任何反坦克火力,面对敌人的重型坦克,只能用爆破筒、炸药包和手榴弹这些武器攻击。但50军的战士们没有丝毫退却。

1月3日19点整,3辆英军的先头坦克进入了伏击圈,占领高地上的志愿军的机枪开始向英军坦克猛烈射击,坦克的灯光纷纷被打灭,爆破手们抱着炸药包一个接一个蜂拥而上,对英军坦克实施抵近爆破,顿时,皇家坦克营的“铁乌龟”纷纷被炸成废铜烂铁,446团2营的官兵集中火力,击毁了英军后面的两辆坦克,彻底堵住了英军的退路,紧接着又连续报销了英军5辆坦克,皇家坦克营成了惊弓之鸟。

此时此刻的英军坦克兵完全被打傻了,意识到呆在坦克里简直就是一具无法机动的活棺材,他们纷纷爬出坦克逃命,冲上来的被我军指战员用轻武器猛扫,有的英军躲到坦克底下装死,有的双膝跪地举起双手,到后来,一辆插着一根天线的装甲战防车进退不得,战士们立即包围过去,几个敌人乖乖地从战防车中爬出来举起了双手,其中有一名是正是英军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队长柯尼斯。

经过近3个小时的激战,志愿军149师以446团2营和445团1营共6个步兵连的兵力全歼了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坦克营,重创了“来复枪团”1营,击毁英军坦克27辆、汽车3辆,缴获坦克4辆、装甲车3辆、汽车18辆、榴弹炮2门,毙伤敌500余名,俘英军少校以下227人。

战斗结束后,第149师派出政治部敌工组副组长莫若健和孙崇山赶赴前线,连夜协助部队审讯俘虏,在审讯的过程中,两人对俘虏交代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因为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直属中队里面有"皇家"的字样,再加上俘虏交代的编制情况,有那么多的重坦克,所以,他们将英军的这支部队命名为"皇家重坦克营"。

于是根据审讯俘虏的见闻,他们迅速把报道写好寄了出去,1951年2月26日,这篇报道在人民日报发表,名字就叫《“皇家重坦克营”的覆灭》,自此,"皇家重坦克营"的称谓传遍大江南北。

志愿军以轻装步兵歼灭英军重坦克部队,这场战斗在世界战争史上,都绝对是一次光辉战例。

这次战斗的结果,不仅令敌人难以置信,就连志司首长也无法相信。

50军两次上报战果后,志司仍存疑,直到第三次派在军部担任摄影记者的胡宝玉带相机前往拍摄了极有说服力的历史照片,与胡宝玉同时赴战地核实战果的还有原志愿军第50军司令部作战参谋郑竹书,这才确定了战果。

大喜之下,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联名致电各军并上报中央军委,通报表彰第50军149师第446团和第445团。


志愿军50军148师442团1营向汉城独立门搜索前进

1951年1月3日,50军148师442团副团长陈屏接到命令,率1营和团机炮连作为全军前卫,以急行军速度直插汉城。

夜间35公里的行军,不仅要突破敌人防线,还要堤防美军的飞机,这对于陈屏而言并不轻松。战士们一路狂奔,由于没有向导,还把路线走错了,走到汉江边上,陈屏发现不对,马上改变方向,沿江而上。

不多时,志愿军到达汉城,陈屏马上组织队伍,3个连基本完整,很快,1营就碰到了敌人。最前方的连队遭遇敌人攻击,由于地势空旷,无处可躲,被压制得无法动弹。

2连随后从右侧向敌人发起进攻,3连从左侧发起进攻,汉城就在眼前,战士们破城心切,一鼓作气就冲了上去,当敌人和志愿军搅在一起,美军的飞机就失去了作用。

剩下的美军原本就无心恋战,看到杀红眼的志愿军战士,更是吓得纷纷逃命。

此次战斗,442团1营共毙伤敌50多人,俘虏美军1人,南朝鲜兵2人,缴获自动步枪14支,最先攻入汉城,并控制了汉江大桥。

然而不久之后,志司发来占领汉城的通报,上面说的并不是50军148师442团,而是39军116师。

50军的指战员舍死忘生,第一个占领了汉城,为何功劳落到了39军头上?战士们纷纷表示不公平,这些意见层层上报到了军长曾泽生这里。


曾泽生也很着急,这不是他个人的事,这关系到50军的荣誉。为此,曾泽生专门向志司汇报了442团1营最先攻入汉城的事实。

事实上,志愿军之所以说39军成了最先进入汉城的部队,是因为39军在入城的时候带了电台,所以报告很及时,而50军442团在入城的时候并没有携带电台,于是晚了一步报告。

最终,经过曾泽生和其他将领的努力,志司补上了50军,并将50军排到了39军前面。

志愿军占领汉城的部队排序如下:志愿军第50军,第39军116师,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大踏步跨过了三八线,不但解放了汉城,而且前锋已经抵达三七线。

但随之而来的,是后勤补给线的大幅拉长,志愿军的后勤补给情况更为恶劣。彭德怀紧急叫停了志愿军的追击,按计划原地休整三个月,等开春后再进攻。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新到任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这一后勤补给的弱点。于是趁着志愿军休整的时机发起了全线进攻,目标直指汉城。

情况非常严峻,志愿军六个主力军尚在前线休整,第9兵团因为长津湖大战尚未恢复元气,还在北方休整。志愿军二线部队刚刚准备入朝。此时是前线志愿军最为脆弱的时候,而他们面对的是元气未损且齐装满员的美第8集团军。

彭德怀决定以“西顶东放”的战略,在西线以两个军顶住美第8集团军的进攻,集中主力于东线诱敌深入,主要歼灭战斗力较弱的南朝鲜军,以粉碎李奇微的整体攻势。

这就是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西线的两个军能不能顶住美军第1和第9军的进攻,一旦顶不住,西线美军凭借机械化装备长驱直入,志愿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彭德怀思索再三,最终决定把打阻击的重任交给了38军、50军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


这一次,50军将迎来建军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恶仗。

1951年1月25日,做好阻击准备的50军正式接敌。其中149师447团位于整个50军阻击阵地的最前沿,在汉江南岸的白云山。

他们接到的任务是要像钢钉一样钉在白云山上,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

白云山的两侧还有帽落山和光教山,组成三角形相互呼应。山下有一条铁路和两条公路经过,可谓战略要冲,美军如果想快速推进到汉城,就必须拿下白云山。

因此447团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阻击美军,尽可能的拖慢美军的前进速度,为东线志愿军歼灭敌人争取时间。

针对这种险恶的阻击战斗,50军凭借着长期生活在云南的经验,修筑了大量的山地工事,前沿的机枪阵地和迫击炮阵地全部加装掩体,并且挖好了300多个躲避掩体以及反斜面阵地。火力方面“前重后轻”,要在前沿发挥出最大火力杀伤敌人,而兵力配置则是“前轻后重”,从军到连都要留出预备队随时顶上去。

随着第四次战役的打响,1月27日凌晨2时10分,第447团第3营以第8连及师侦察连和团侦察排共200人组成突击队,乘美军立足未稳,利用夜暗袭击水原。师侦察连和团侦察排首先占领水原东北侧的岘南山高地,控制制高点,掩护第8连攻击。18名勇士首先冲进城内,直逼美军宪兵连驻地,美军顿时大乱。两小时激战后,毙伤俘美军60余名,后突击队顺利返回原阵地。

拂晓,美军第25师1个营,在5辆坦克配合下,分3路向第447团防守的白云山前卫阵地兄弟峰发起进攻。美军充分发挥其火力优势,以海量的炮弹和凝固汽油弹对447团阵地进行火力覆盖。

在1月那个寒冷的冬天,447团的前沿阵地却是一片火海。凝固汽油弹爆炸后的火星只要稍微溅上去一点就再也无法扑灭,只能将棉衣舍弃掉。

经过几轮轰炸后,坚守帽落山前沿261高地的447团6连仅剩连指导员和三名战士。这四位战士在奋战四个小时,打退美军三次冲锋后,全部壮烈牺牲。


激战三天,美军冲锋20多次,只前进了不到三百米,而447团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为了保持战斗力,志愿军开始逐步放弃前沿阵地,将美军引入白云山主阵地前。

美军此时也没有生打硬冲,他们发现相邻的光教山上的工事修筑程度远不如白云山,于是美军以30多门大炮、20多架飞机掩护200多人进攻光教山。为了避开美军的炮火杀伤,447团8连提前撤下光教山主峰,并趁着夜间重新摸上主峰,夺回光教山主峰阵地。

然而美军发现,光教山的海拔比白云山要高,工事薄弱,于是美军也铁了心的疯狂进攻光教山,8连在光教山与美军血战三天,美军用大炮飞机轰炸,8连就用刺刀手榴弹与美军反复争夺,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被迫撤退,8连几乎全部伤亡,十不存一。

拿下了光教山,美军可以俯瞰白云山阵地,气焰更加嚣张,美军以营、团为单位,向白云山主阵地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

447团凭借着近战夜战的优良传统,将美军死死钉在白云山脚下不得前进一步。美军先后发起7次冲锋,每次都是以两个营的兵力冲上去,并且地上有大炮,天上有飞机,还有光教山作为制高点。但每次冲锋上去,志愿军总能在各种他们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以机枪和手榴弹进行大量杀伤。

美军冲进战壕,志愿军447团非但没有后退,指战员反而端着刺刀冲了上去,两军混战在一起。

此时447团已将美军挡在白云山阵地脚下近十天,恼羞成怒的美军居然不顾己方部队的死活,在两军拼刺刀的时候,直接以几十门大口径榴弹炮对白云山主阵地实施无差别炮击覆盖,447团1营1连在白刃格斗中全部牺牲。

当残存的美军以为终于消灭了志愿军时,志愿军的预备队又一次冲了上来,对美军迎头痛击。

1951年2月5日,在经历11个昼夜的血战后,447团接到上级命令撤离白云山阵地,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

447团成功将美25师挡在白云山下11天,歼敌1400余人,447团伤亡344人。

1951年5月28日,志愿军总部授予50军149师447团“白云山团”荣誉称号,并授予战旗。

这也是整个抗美援朝时期,唯一一个团级英雄单位。

447团的战斗,是整个50军、尤其149师汉江南岸防御战的一个缩影。这一仗,50军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可以说,敌人往前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白云山一战,447团威名远扬,也让整个50军扬眉吐气。

50军也在这次血战之后,成为了和38/39/40军一样的绝对主力。军长曾泽生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抗美援朝胜利之后,50军调回国内,驻防四川,其中149师驻防四川乐山。

1967年,50军149师与驻防西藏的藏字419部队18军52师两个团以及53师一个团)调换驻地,并交换了番号,149师改称为52师,划归18军指挥,447团也改为156团,登上了雪域高原,驻防西南边疆。

在1985年的军改中,52师缩编为52旅,并改编为专门的山地作战旅。如今是全军唯一一支保留国军起义部队建制的解放军部队。

这支精锐的山地旅,驻扎在西藏林芝,负责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山地从林战,也肩负着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无人区的作战,有着一流的装备和现代化的训练体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山地步兵第52旅被确定为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

2017年4月,山地步兵第52旅改建为山地合成第52旅。列装了高、精、尖武器装备,成为了一支能攻善守的山地劲旅。

正因为52旅的存在,才在历次冲突当中为中国守住了国门,赢得了尊严,保护了自己的合法利益。

班公湖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准确来说,它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

班公湖是东西走向,东面一半属于我国,面积约为413平方公里;西面一半属于印度,面积约为191平方公里。

更有意思的是面积不大的班公湖中有淡水、有半咸水、还有全咸水,湖泊东部是淡水,湖泊中部是半咸水,湖泊西部是咸水。

2022年5月,印度发现我国在班公湖上开始建造第2座大桥,这座大桥比之前的大桥更宽阔、更结实,允许所有类型的军车通行,坦克、大炮、导弹车都可以。

紧接着, 印军派出大批士兵,据说是营级,越过实际控制线,进入我控制区域。

我军巡逻队沿班公湖右岸公路进行正常巡逻时,遭遇印军巡逻队无理阻挡。

在我们的领土上,我军士兵当然无法相让。双方于是对峙!

印军还无耻的打出横幅,声称这是印度的领土。

然后,更多的印度士兵进入中国实际控制区域,还是想阻止中国士兵的正常巡逻。然后造成这块区域由印度实际控制的局面。

更危险的是,这些印度士兵全部拿着棍棒。显然,这是来找事了!

在我军派出联络官与入侵印军沟通时,印军居然殴打我军联络官,还砸我军车。

可是,印度军方却显然忘记了,我军有良好的公路运输,还有强大的西海舰队。

于是,我军一边是通过公路,迅速增援;然后,是西海舰队通过班公湖,迅速增援。

这就对入侵的印军士兵形成双面夹击,然后,双方依旧对峙。

然后,双方在不开枪的情况下,发生一场“营级规模”的肢体大战!

据称,这场发生在2020年5月29日,中印两国边防部队在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区班公湖畔的营级规模群体肉搏战中,中方一个营对印方一个营,结果: 印军70人重伤、120人轻伤、多人被中方俘获。

而我军仅轻伤32人。

在2020年6月15日凌晨,印度陆军比哈尔团第16营在指挥官托什·巴布上校的带领下,趁着夜色偷偷穿过了中印边境,并且开始非法在边境另一侧修建营地!

印度方面的企图很快被我军边防人员发现,于是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英雄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

但是没想到印军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突然从山崖后冒出来,试图通过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我军官兵迅速组成战斗队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对峙。

面对印军钢管、棍棒、石块的攻击,团长祁发宝头部遭到重创,当场昏迷鲜血直流,身旁的战士肖思远看见后,急忙冒着石头雨将团长拉到了身后保护起来,战士们快要顶不住了。

就在这时,哨所援军到了,陈红军营长亲自带队,由于时间太短,只来了八十来人,但看到自己团长的惨状顿时怒火冲天,毅然决然的朝着六百多人的印军毅然发起了冲锋。

陈营长一马当先,冲进了印军人群中救出被困的团长和战士,之后便指挥战士们且战且退,向有利地形转移,准备伺机反攻。

然而就在这时,陈营长看到有几名战士被围困在印军之中,毫不犹豫再次冲入敌群中救人

有个始终紧跟在陈营长身边的小战士,只有18岁,叫陈祥榕,

有了陈营长带头冲锋,战士们犹如下山的猛虎,仅有八十余人,却打出了战场上千军万马的气势。在长达6个小时的战斗过程中,80人打得对方八百人丢盔弃甲。印度指挥官被推搡着掉入山崖,摔得粉身碎骨。

最后我军虽然大获全胜,却没人高兴的起来,因为在清理时,我军伤亡四死一重伤。

始终冲在最前线的陈营长、小战士陈祥榕、战士肖思远以及王焯冉战士,四人都牺牲了,祁团长重伤昏迷。

烈士陈红军

这些勇士,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他们在危机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保卫祖国的土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牺牲,是对国家最深沉的忠诚,是对国旗最崇高的敬意。

这场冲突,也是对印度侵略企图的有力打击,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坚定决心。

随后,全副武装的我军大部队赶到,向印度军队发起全面进攻,彻底击溃了他们,造成了印军重大伤亡。

据媒体揭露,这次冲突事件中,印度军队至少47人死亡,110人重伤。至少还有24名士兵与危及生命的伤势搏斗,超过110人需要治疗。

印军阵亡的最高级别军官为桑托什·巴布上校,还有10名被俘虏的印度士兵,其中包括一名中校和三名少校,后来解放军将他们放了回去。

此外,我军拆除了印度军队搭建的简易小桥、直升机起降点和帐篷,取得了冲突的全面胜利!

加勒万河谷事件,也凸显了我国将52旅部署在前沿阵地的重要性与意义。

山地52旅,无论是身份与编制的变化,还是在部队数量上的变化,都没有改变这支优秀部队的传统作风。

如今,“英勇、顽强、鏖战、坚守这八个字,已经成为白云山团永远的军魂,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白云山团战士们,向着他们的前辈学习。


息陬孔猛
缅怀部队时光,眷恋绿色军装。难忘军旅生涯,无悔青春芳华。知遇天下战友,共享部队荣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