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国庆大阅兵受阅百面荣誉战旗之“阻击英雄团”

文摘   军事   2025-01-10 01:31   山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
率领战旗方队接受检阅的是五大战区的指挥员。
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
此次编组战旗方队,从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荣誉功勋部队遴选参阅代表,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此次阅兵编组战旗方队,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厚重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始终铭记,对优良传统作风的接续传承。
这些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告诫中华儿女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也是为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如今,120面战旗被细致地折叠好,转交给军事博物馆收藏;但战旗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
120面战旗背后的精神故事,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
【阻击战英雄团】该荣誉称号授予解放战争时期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第1团。
1947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蒋介石下令在花园口堵口放水,使黄河水全部流入老黄河故道,企图利用滔滔黄河水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甚至扬言黄河可抵40万大军。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实施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大别山雄峙于南京和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薄弱的地区。我军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据长江、俯视中原,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陕北、山东的部队回援。
4月27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就指示刘邓大军预备船只,准备渡黄河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统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1、第2、第3、第6纵队13个旅12万人强渡黄河天险,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转入外线作战,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成功后,立即发起鲁西南战役。
1947年7月7日克郓城,10日夜取定陶,14日全歼进击六营集之敌,28日更是歼灭羊山集守敌整编第66师。
至此,刘邓大军在黄河南岸激战28天,歼敌四个整编师师部、九个半旅共6万余人,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重大胜利,迫使敌人从西北、山东等地抽调大量兵力向鲁西南驰援,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华东我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作战。
8月7日,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1947年7月13日起,刘邓大军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同宋瑞柯带领的敌整编66师在羊山展开浴血奋战,鏖战半个多月,全歼国民党第66师。
当时,驻守在金乡县城的敌58师准备奔赴羊山解围,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奉命在万福河一线阻击敌人援军。
与参加鲁西南战役的其他主力部队从红军时期就开始的悠久历史相比,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只能算“初生牛犊”。
这支部队最早的前身是1944年冬天在河南省林县由中共平原局党校警卫连、冀鲁豫军区1分区4连、4分区警卫连、冀南军区特务连等部队组成的冀鲁豫军区党校特务团,1945年4月,该团改编为冀鲁豫军区12分区29团;另一个前身是1945年初由冀鲁豫军区黄河大队、湖边支队和车边铁道游击队组成的冀鲁豫军区3分区13团
以上两个团都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的冀鲁豫边区子弟兵部队。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对付蒋介石即将发动的内战,经冀鲁豫军区批准,于1946年1月在东明县组建冀鲁豫军区独立旅,下辖两个团,旅长汪家道,政委孙仁道;冀鲁豫军区12分区29团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独立旅第1团;冀鲁豫军区3分区13团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独立旅第2团;
冀鲁豫军区独立旅第3团则是在1946年12月,由山东聊城、东阿、阳谷的基干大队组建的冀鲁豫军区1分区2团;该团也是冀鲁豫子弟兵,于大反攻开始前的1947年5月才编入冀鲁豫独立旅,是最晚编入的部队。
1946年8月起,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开始配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先后参加了陇海战役、定陶战役、巨金鱼战役、鄄南战役、滑县战役、豫北战役等大规模战役,担负扰敌后方、阻击援敌的任务。
独立旅于1947年5月奉命渡过黄河,进至山东省东阿县下闸镇休整,休整期间,该旅奉命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
1947年6月27日,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奉刘邓首长命令,先行秘密渡过黄河,进入梁山地区,任务是消灭郓城至梁山一段黄河的国民党军河防部队,吸引郓城之敌的注意力,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渡河。
继6月30日晚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四个主力纵队一举突破黄河天险,7月8日1纵取得郓城攻坚战的胜利后,国民党军立即从河南和济宁抽调了四个师组成第二兵团,由黄埔一期将领王敬久指挥,从嘉祥至金乡一线自北向南摆成一字阵,企图采用正面压顶的办法,将我军逐步顶回河北。
刘邓首长根据敌军虽多,但除位于羊山集的整编66师之外均战力不强,且一字阵的缝隙很多的情况,于7月10日决定部队立即分兵,以1纵(司令员杨勇)、6纵(司令员王近山打掉一字阵的北段,歼灭金乡以北、巨野以南的敌军70师、整编32师2个师;以2纵(司令员陈再道)、3纵(司令员陈锡联)负责包围并歼灭一字阵南段的位于羊山集的整编66师
同时命令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迅速进至万福河,在万福河两岸构筑工事,和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一起负责阻击由金乡向羊山集增援之敌。
接到命令后,独立第1旅立即从刘楼出发,日夜兼程,于1947年7月13日深夜到达万福河。
旅长汪家道在与其他旅首长商议后,将全旅部队作以下部署:
以战斗力最强的第1团位于河南岸,把时店作为主要支点进行坚守防御;2团位于河北岸作为预备队;3团则在1团的东侧占领阵地,掩护1团的左翼。
1团以最强的1营防守时店村;2营位于1营的右侧,防守河堤;3营位于1营东北方,为整个团的预备队。
7月15日,在2纵、3纵开始合围羊山集敌整编66师的同时,王敬久派出驻扎在金乡的鲁道源任师长的整编58师王示翘任旅长的整编66师199旅配属炮13团以及战车3连向北进攻。
17日,199旅2个营的兵力向时店发起攻击,并以2辆坦克助攻。
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团1营放过敌军坦克,专打坦克后的敌军步兵,在敌军坦克冲入时店村后,1营3连全体上刺刀,向敌军坦克后的步兵部队发起冲击,敌步兵被击溃,纷纷逃跑,敌坦克见步兵逃跑,只得掉头回撤,敌军的攻击就此垮台。
18日上午,199旅开始了大规模进攻,首先以8辆坦克占领了小庙前沿阵地,并疯狂炮击3连主阵地,然后以两个营分两路从正面和侧面对时店阵地展开攻击。
正面进攻的的敌人在时店村南抢占了一片坟地,以坟包为依托向我军猛烈射击。侧面进攻的敌人在突破3营8连阵地后,从东北方向3连主阵地进攻。
3连腹背受敌,再加上缺少反坦克武器,尽管官兵英勇作战,在4个小时的激战后,全连伤亡80%,由原来的150多人下降至30多人,不得不向时店村北撤退,199旅占领了时店村三分之二的阵地。
一旦时店村被敌人占领,万福河大桥便无险可守,金乡之敌向北只需15里就能和羊山集之敌汇合。
在这极为严重的时刻,各级首长纷纷来到一线,旅长汪家道来到1团指挥战斗,1团团长苟先学亲自来到1营阵地指挥战斗,1营教导员肖明贵则到3连指挥战斗。
1营凭着剩下的那三分之一的阵地顽强坚守到天黑,但全营3个连损失均过半,只剩下不到200人,3连只剩10余人。
天黑后,敌军停止进攻,我军则趁机整顿部队,首先将3连剩余人员编为一个排,又从1、2连各抽调两个排连同3连合计编成5个排,共80多人组成突击队,由3连连长郭金福指挥,准备在深夜对敌实施反冲击。肖教导员亲临3连进行动员,提出“誓死保证羊山集战斗的胜利”的口号。
19日1时,突击队每人带手榴弹8枚、子弹50发,每班带炸药包2-3包,分两路摸到敌军阵地前,先以密集的手榴弹投向敌人,趁机用炸药包炸开前沿工事,突入村内。
敌军毕竟是主力部队,虽遭夜袭,但未溃散,而是依托工事顽抗,激战一小时,突击队无进展,且伤亡很大。
苟团长得知后,下令从2营调4连从村西向村南迂回,截断村内敌人退路,5连直接加入突击队协同作战,这一招果然奏效,至19日5时,时店村内之敌大部分被歼灭,其余溃逃至金乡城,我军恢复了时店全部阵地。
从15日至19日,经四天战斗,独立第1旅顽强守住了时店村阵地,但自身也损失不小,1团3个营均加入战斗,全团伤亡过半,伤亡最大的1营只剩下不到1个连的兵力。
19日晚,1团奉命将时店村阵地移交2团,转为预备队,转移到万福河以北休整。
24日凌晨,199旅5000余人孤注一掷,先以一个团向2团时店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同时,秘密派另一个团从独立第1旅和独立第2旅的结合部突破。
由于我军多日血战,没有对结合部加以重点守备,被敌军突破得手。随即,199旅向2团背后迂回包抄,2团不得不放弃时店阵地,撤向万福河以北。
199旅的突击部队尾随2团,越过万福河向羊山集方向拼命攻击,一直攻到距离羊山集不过三里的韩楼一带,被我军3纵的部队挡住,寸步难行。
趁此机会,汪旅长命令2团在199旅以南担任正面阻击,防止敌人南逃,同时阻击尾随的敌整编58师,1团和3团配合独立第2旅迅速从南北两翼向199旅夹击。
199旅向前被3纵所阻,后面遭到独立第1旅和第2旅的进攻,又慑于王敬久的严令不敢撤退,只得就地防守。而这正有利于我军围歼该敌;独立第1、2旅从南、西、东三面向199旅发起攻击,1团3营7连班长蔡亚苟率领全班首先攻入敌阵地,毙伤30多人,俘虏20多人。
在我3纵和独立第1、2旅的猛攻下,经过六小时激战,199旅全军溃散,旅长王示翘被俘;跟在199旅后面的整编58师见199旅覆没,没等2团出击就一溜烟撤回金乡城,不敢出战。
至此,独立第1旅胜利完成万福河阻击战的任务,奉命撤出战斗,至鄄城地区休整。
万福河阻击战,历时9昼10夜,独立第1旅先后击退199旅和整编58师的数十次攻击,并和兄弟部队一起围歼了敌199旅,歼敌3000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保障了2纵、3纵和6纵全歼羊山集之敌。
在这次战役中,独立第1旅由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部队脱胎换骨,正式迈入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的行列。
1947年7月,冀鲁豫军区授予独立第1旅1团“阻击战英雄团”的荣誉锦旗,1团3连被授予“阻击战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在万福河阻击战过后仅仅一周,即1947年8月1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冀鲁豫军区决定将独立第1旅、第2旅、第3旅改编为第31、32、33旅,组建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由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委,刘星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
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编为第11纵队第31旅1团改为91团;一下子从地方部队跨入到了野战部队行列,由偏师跃升主力,开始了在中原和华东大地的纵横驰骋。
11纵队成立后,随即担负起坚持鲁西南地区作战,挺进豫皖苏,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出击,保持冀鲁豫与中原走廊的任务。
8月间,华东野战军在鲁中粉碎敌重点进攻后,转战至鲁西南战场,策应刘邓野戊军在大别山地区作战,11纵奉命转归华东野战军指挥。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 
加入华野战斗群后,该纵队在内部被称呼为“王张11纵”,受粟裕指挥。
1948年6至7月间,华东野战军在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的指挥下,打响了豫东战役。
粟裕令“王张11纵”参与阻击国军黄伯韬的增援。
阻击过程中,面对黄伯韬军的疯狂进攻,“王张11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全纵将士并没有退缩,和敌人展开了殊死较量,最后阵亡1000多人,损失很大,不过得到了充分地磨炼。
1948年11月6日,华野按预定计划,发起淮海战役,首先围歼黄百韬兵团。此时11纵奉命归属华野苏北兵团司令韦国清指挥。
中野11纵这支部队经过战役锤炼,其战力提升得很快,装备也越来越好,和同时期的中野所辖纵队比,装备无疑是最好的,战斗力绝对是可以进前三的。这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双堆集血战中得到了印证。
1948年11月至12月初,中野决心围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但苦于实力不够,进展缓慢,粟裕立刻命令中野11纵回“娘家”帮忙。
刘邓一看11纵的战斗力和装备,早已不是曾经以为的弱旅,于是直接下令11纵掉过头来打主攻;华野代司令员粟裕还令参谋长陈士榘率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7纵队、第13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前来助战。
刘邓命令中野11纵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之统一指挥中野9纵、4纵13旅、豫皖苏独立1旅作为一个作战团队进攻双堆集。
12月1日,王秉璋指挥11纵实施“对壕作业,逼近冲锋”战术,率先打下了黄维12兵团的外围阵地,此时华野支援部队还没介入,中野其他攻击集团进展不佳,11纵表现很突出。
等到了总攻时期,11纵包打张围子、杨四麻子,血战与老虎团并称的国军青年团。最后,黄维在狂逃过程中还被11纵俘获,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此后,中野11纵总算名副其实地回归中野。

1949年1月下旬,中野第11纵队奉命开赴河南项城地区整训,准备渡江作战;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河南省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委,刘星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下辖:
原辖第31旅改称第49师,汪家道任师长,况玉纯任师政委;91团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17军49师145团(阻击英雄团)。
第32旅改称第50师
由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编组成第51师。
4月下旬,第17军在安徽省安庆以西江咀地区渡过长江,挺进浙赣两省;5月中旬,第17军进至闽北地区;6月至8月,在江西贵溪地区整训;9月初,奉命开始向西南进军。
12月下旬,第17军一部奉命组成前进指挥所,率第49师等部挺进滇东,驰援已宣布起义的国民党军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部,歼灭国民党军第8军6000余人49师则一直追到滇东,把李弥部打出了国境。
这时扛着“阻击战英雄团”大旗的145团,战斗力超强,所向披靡,已成为军、师一等一的主力团。
1950年1月,第17军入滇部队返回贵州;3月初,第17军军部奉命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独山军分区。
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49师师部、145团(阻击英雄团,46师137团,47师141团,50师149团团直,贵州军区炮兵团山炮营、部分团属迫击炮连,在贵州安顺合编为贵州军区轻装步兵师,归贵州军区建制。

1952年8月14日,贵州军区轻装步兵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9师番号,辖步兵第145团(阻击英雄团、第146团(原16军46师137团)、第147团(原16军47师141团)、炮兵第307团。

1955年4月1日,步兵第49师划归昆明军区建制。

1957年6月3日,步兵第49师调归成都军区建制,参加四川西部平叛作战。

1958年5月19日,步兵第49师调回贵阳,直属昆明军区,由贵州省军区代管。

1969年11月,第49师划归第11军,并改编为第31师,辖下有第91团(阻击英雄团)、第92、第93团以及师炮兵团。

1975年8月1日,49师移防云南大理。

1979年2月,第31师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歼敌1456人。这场战斗之后,有多个单位和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或记功,其中包括“英雄营”(第91团3营)“猛虎连”(第91团3营9连)以及一些个人英雄等。
这次战斗中,第91团(阻击英雄团创造了两项纪录,成为参战部队中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荣誉称号和战斗英雄最多的步兵团,同时也入选对越作战战例最多的步兵团。
让人惊叹的是,第31师涌现出了两位卓越的军事领袖,何其宗和廖锡龙。
91团高擎“阻击战英雄团”战旗,敢打敢拼,勇猛穿插,打出了难以置信的“六个第一”,再次成为闻名全军的新一代攻坚克难的英雄部队。
第一个“第一”:成为还击作战中我军穿插最为神速的部队
第二个“第一”:创造了我军首次在境外以一个加强步兵团歼灭敌军一个加强步兵营的范例。
第三个“第一”:成为云南战区唯一被中央军委授予的“二等功臣团”。
第四个“第一”:是集体和个人被授予荣誉称号最多的团。
第五个“第一”:成为入选教学和研究战例最多的步兵团。91团的班盆河袭击捕俘战、船头穿插战、木桑攻坚战、946高地西南无名高地抗敌反冲击战、班绕散地区进攻战等5次战斗,被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作战成功战例。
第六个“第一”:成为唯一打响战前第一仗的部队
从“阻击战英雄团”到“二等功臣团”,晋冀鲁豫军区独立1旅1团走过了万水千山,战旗飘扬,所向披靡,无愧为英勇善战的龙虎之师!
1984年4月,昆明军区经周密准备,正式打响收复老山、者阴山之战。为此,昆明军区进行了分工,第11军31师负责者阴山方向;而第14军40师负责老山方向。
第31师在师长廖锡龙和政委喻忠桂的领导下,承担了收复阴山的主攻任务。这场战斗中,第31师付出不到百人的伤亡代价,却取得了歼敌568名的卓越战果。
战后,第31师涌现出了“者阴山英雄连”(第93团9连);“排雷英雄”杨再林(92团特务连工兵排8班副班长“战斗英雄”马平烈士(93团5连2排排长)等
者阴山收复之后,第31师继续参与老山的防御作战。
5月,者阴山形势稳定后,廖锡龙提任第11军副军长;不到半年的功夫,廖锡龙升任第11军军长。
1985年6月,廖锡龙出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
1985年10月,第11军撤编后,第31师转隶第14集团军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31师,由乙种部队扩编为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辖91团(阻击英雄团)、92、93团,炮兵团、高炮团。 
1998年9月,31师91团与坦克5师18团及14集团军坦克旅部分装备人员合编为31师装甲团(阻击英雄团)。
2013年底,14集团军31师拆分为两个旅:
装甲团(阻击英雄团)、92团、师炮兵团、部分师机关编成机械化步兵第31旅;
第93团、师高炮团、部分师机关编成山地步兵第32旅。
2017年4月新一轮军改后,第14集团军番号停用,机步第31旅、山地步兵第32旅分别改编为南部战区陆军第75集团军重型合成第31旅和32旅。

息陬孔猛
缅怀部队时光,眷恋绿色军装。难忘军旅生涯,无悔青春芳华。知遇天下战友,共享部队荣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