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负责海防事宜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组建于1941年9月的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
1940年12月26日晚,新四军苏四区游击部队副指挥徐承德叛变,趁新四军3纵在司令员陶勇率领下西征的机会,徐承德突袭新四军在掘港的根据地。
根据地部队迅速还击,陶勇也及时回援,打得叛军溃不成军。可惜的是,徐承德带着几名叛军乘坐小船,顺着水路逃走了。看着远遁的叛军,陶勇不禁感叹:要是新四军有海军该有多好。
其实陶勇早就想组建海防部队,江苏南通的掘港地区三面环海,在古代经常遭倭寇或者海盗侵扰。新四军驻扎在这里后,日伪军也经常来袭扰,企图把新四军逼到海里。而新四军没有海上武装,无法利用海洋隐蔽机动,因此陶勇一直希望能有一支海上作战力量。
陶勇将筹建海防团的想法考虑成熟后,写成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粟裕。
粟裕在1941年2月批示,同意陶勇的想法,并从苏中军区调拨200名战士作为第一批海防团的成员。
陶勇指示3旅独立团团长朱坚负责组建任务。
1941年4月,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在何家灶正式成立。之所以选在这里,一方面这里地理位置重要,南来北往的船只大多要经过这里。另一方面,这里民众抗战热情高,曾组建过渔盐自卫队,即渔民与盐民的自卫组织。
1941年9月,粟裕派苏北区保卫处副处长吴福海赶赴何家灶,协助朱坚建设海防大队。
11月5日,苏中军区抽调三个警卫连加入海防大队,改组成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长由陶勇兼任,吴福海为副团长,苏中军区后勤部政委罗湘涛兼任政委,凌海波为参谋长,何振声任政治处主任。
海防团的主要任务,是为苏中军区反“清乡”斗争服务,同时打击伪军与海盗以保护渔盐生产,并且要开辟海上交通线,运输物资。
粟裕在视察海防团训练时说:这是我们建立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要好好干!
为了壮大海防团,新四军又收编了孙二富等海盗武装,伪军陆洲舫起义后也加入了海防团。整编这些起义与收编人员后,新四军成立了海防2团、3团。
1943年末,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成立。陶勇任司令员,吉洛兼政委,路州舫任副司令员,孙仲明任副参谋长。纵队下辖3个团,由苏中军区海防团及海防2团、海防3团合编而成。
抗战胜利后,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改为华东军区海防纵队,由吴福海担任司令员。
1946年3月,蒋军企图霸占燕尾港盐场,吴福海率领海防纵队400条船与上万名民兵,将盐场所有的盐转移。沿途与蒋军以及海盗多次作战,打得敌人节节败退,不敢造次。
渡江战役前,海防纵队为渡江部队提供了大量情报,并承担了一些运输工作。在4月21日渡江战役发起时,海防纵队汽艇大队率先冲上江面突破敌人防线,往来十余次运输几千名战士渡过长江。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当时参会的仅有13个人。直到4月26日,吴福海带着胜利归来的海防纵队,归到华东军区海军麾下,1463名官兵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成为华东军区海军成立后的第一支水上作战部队。
可以说,海防纵队是人民海军的第一支武装力量。
5月23日,上海解放。华东军区海军机关入驻上海,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接管委员会海军部,具体负责上海等地码头、港口及原国民党海军重要设施的接管工作。至6月14日,共接管30多个国民党陆上机构和设施,接收舰船26艘、小艇54艘。
6月12日,上海《大公报》刊登张爱萍签署的关于招募原国民党海军人员的通告。次日,再次刊登通告,具体说明办理登记的时间、地点、要求等。两则通告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短短两个月时间,登记录用原国民党海军人员1000多人。
1950年2月,人民解放军第30、35军军部及直属队1万余人调归华东军区海军并分配到各部,人民海军初具规模。
建国后,中央军委抽调部分野战部队担负海岸、岛屿的防卫和守备任务。
1950年公安部召开全国第一次边防保卫工作会议,决定在沿海地区有重点地配置力量担负起海防警卫任务;同年10月,为防止侵朝美军扩大侵略战争,配合国民党军在大陆沿海登陆,中央军委决定立足现有装备,以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为重点地域,配置海岸炮兵部队。
1951年原海防机构和海防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公安部队。
1955年公安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其公安边防部队负责全国海防工作,并在海南岛设立守备区。
1958年公安军番号撤销后,大部分公安边防部队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防工作和海防力量逐步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此后,我军在沿海地区组建了若干要塞区、守备区,旨在担负沿海地区的军事守备。
1980年至1985年,沿海守备区改称守备师或守备团、海防要塞区改称守备区。
1993年,海防守备部队改编为海防部队,继续承担沿海地区的防卫重任。
海防部队的官兵们常年驻守在人迹罕至的岛屿、高山和海岸线上,他们远离家乡,忍受着寂寞和孤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为了祖国的安全,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军改前,我军海防部队的海防师、海防旅、海防团以及海防营和船艇大队,是师级编制、旅级编制、团级编制并存的一个重要兵种。
其中,海防师和海防旅都是直属省军区或直辖市警备区本级领导管理,至于海防团、海防营、船艇大队则是隶属军分区或正师级警备区具体领导管理。
根据海防需要,上述这些海防部队依照各自的任务辖区分散驻守在各个重要海岛和海岸,主要担负海岸、岛屿及其他沿海重要地区的防卫和守备任务,阻止敌方从海上登陆或渗透,迟滞、消耗和消灭入侵之敌,维护沿海地区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
军改前,辽宁省军区、山东省军区、江苏省军区、上海市警备区、浙江省军区、福建省军区、广东省军区、广西军区、海南省军区等都领导管理着相应的海防部队,这些单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属于“沿海省军区或沿海直辖市警备区”。
军改中,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命令,海防部队整体脱离省军区系统,分别转隶北部战区陆军、东部战区陆军、南部战区陆军,统一改编为相应的海防旅,实行“旅—营”制,不再编设海防师或海防团。
据公开资料显示,每个海防旅均下辖若干个海防营和船艇大队、防空营、炮兵营、支援保障营以及其他直属作战力量;各海防旅由战区陆军参谋部边海防处或海防处进行业务上的领导指挥。
军改中新组建的海防旅,除了要承担海防守备任务外,还十分重视打造机动作战能力与跨区支援能力,而这也顺应了军委提出的“立体攻防、全域作战,向现代化新型陆军迈进”的强军方针。
相较于军改前的海防部队领导管理体制,目前海防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更加精简、更加高效、也更加扁平化,即实行“战区陆军参谋部边海防处/海防处——海防旅——海防营”的领导管理体制。
很多人经常把海防部队和岸防部队混淆,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兵种,虽然他们的任务都是保卫海疆,但是他们的隶属关系、作战方式和装备都有很大的区别。
海防部队隶属于陆军,主要负责海岸线和海岛的防御,他们的作战方式主要是依托海岸线和岛屿进行阵地防御,阻止敌人登陆,他们的装备主要是一些轻武器和近程火炮。
岸防部队隶属于海军,主要负责海上打击和封锁,他们的作战方式主要是利用远程火炮、反舰导弹等重武器对敌方水面目标进行打击,或者封锁敌方港口和航道,他们的装备主要是一些重型火炮和导弹。
简单来说,海防部队是“守”,岸防部队是“攻”,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海上防御体系。
岸防部队的成立渊源,与朝鲜战争的爆发有着密切联系。
1950年6月30日,朝鲜战争爆发5天后,中央军委决定抽调力量建设海军基地、建立海防,以期防范敌袭扰我万里海疆。
在此背景下,海军第一时间建立起了沿海海岸各要地和岛屿防御工事、防御设备,岸防部队正式诞生。
岸防部队是驻守在绵长海岸线上捍卫疆土的“不沉战舰”,被称为“车轮上的海军”、“海岸狙击手”。岸防部队充分发挥其突防能力、攻击能力,坚决消灭来犯之敌。
至1955年底,岸防部队在沿海各要地建立起了19个海岸炮兵团。
岸防部队自成立之后,单独和协同陆军及海军其他兵种作战400余次;击沉、击伤敌各类舰船70余艘;击落、击伤敌各型飞机40余架。
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岸防部队列装了各型岸防导弹。
海警部队,全称为“武装警察部队海警部队”,同时加挂“中国海警局”头衔,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制度。
海警部队虽然带个“海”字,但与海军其实是没有一点关系的,甚至都不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警部队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虽然都属于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但两者是互不隶属的两支完全不同的队伍。
武装警察部队下属三个序列:
第一序列是武警内卫部队,就是指各省武警总队及其下属的武警支队,一般只配备轻武器。
第二序列是武警机动部队,就是指武警第一机动总队和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正军级别,配备有坦克、装甲车、火炮、直升机等重装备,是武警部队中战斗力最强大的部分。
第三序列是武警海警部队,下属东海海区、南海海区和北海海区三个副军级海区指挥部,以及海区指挥部下属的数个海警支队。
武警海警部队由于配备有部分海军转隶过来的舰船,排水量、火力和防御力也很不错,因此被军迷们戏称为“第二海军”。
海军隶属于解放军,是抵御外敌海上侵略、保护国家海洋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装备有攻击性武器的军事力量。
海军下辖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海军陆战队以及岸防部队等。
水面舰艇部队装备有诸如航母、两栖攻击舰、驱逐舰、护卫舰等;潜艇部队装备有常规潜艇、核潜艇等。
海军航空兵主要是指舰载航空兵,比如航母上配载的歼击机、轰炸机等飞行分队;海军陆战队仿照陆军编制实行旅营体制,一般都配备装甲车、坦克、火炮、防空导弹、直升机等陆战装备,主要组织实施登陆夺岛等作战任务。
海军的活动范围是我国领海及全球公海;国际联演情况下,可进入联演国家的领海;战时情况下还能进入敌国领海。
简言之,海军主要是通过武力保卫国家海洋安全,主要目标是对外御敌的。
而海警部队隶属于武警部队,一般不装备攻击性强的武器,只装备非致命性维权性装备。主要负责我国领海范围内的维权执法。
这些维权执法范围包括领海内的巡航警戒,值守重点岛礁、监督海洋资源开发、管护海上界限;查处海上违反治安管理、入境出境管理的行为,打击走私等海上犯罪,处置海上恐怖活动等,以及海上应急救援。所以海警部队是我国海上执法的重要力量。
自1949年以来,台海问题一直是海峡两岸期待解决但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海峡两岸的形势也因此经历了数十年的对抗,缓和和再次紧张。
如今,随着美国不断拉拢西太平沿岸的伙伴势力,推行其“重返亚太”的政策,台湾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体系中的价值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美国已经把“武装台湾”当成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步骤。
而在当下,负责直面台海方向的是解放军东部战区。其前身是南京军区,麾下保留了老南京军区的众多精锐部队,近年来又多次更换新式装备,并在台海地区展开海空演练,是全国五大战区中最有存在感的战区。
东部战区空军拥有的战斗机主力是歼-10,歼-11,歼-16和苏-30,此外还有一部分歼-20。
这些战斗机中,歼-10是中国的主力轻型四代战机,是与美军F-16轻型战机同档次的产品。歼-11,歼-16和苏-30则是双发重型战机,对标的是美军的F-15。
这其中,歼-16拥有苏-27“侧卫”战机的血统,堪称是中国研制的“最强侧卫”,在电传飞控,雷达探测,航程上和载弹量上都要优于美军的F-15C/D和F-15E。还具有一定的空中指挥和电子战能力,空战中可以一次携带6颗中程空空导弹+4颗短程空空导弹。
至于歼-20,则是解放军目前唯一装备的五代机,其对标是美军的F-22重型隐身战机。它的雷达反射截面很低,在航程,航电,载弹量和速度上的平衡做的恰到好处,是解放军在战斗中夺取制空权,以及对台军地面防空系统发起打击的先锋。
特种战机方面,东部战区拥有若干轰-6,运-20,歼-16D,空警-500和空警-2000。
曾几何时,东海舰队的作战舰艇以老旧的护卫炮艇,鱼雷艇为主,对台军战舰处于劣势之中。即便在1996年台海大演习中,东海舰队还不得不调用大量渔船补充两栖战力。
但在新世纪以后,这种情况已经一去不存了。东海舰队的水面作战舰艇包括956“现代”级驱逐舰,052C和052D型驱逐舰,054A,054型重型护卫舰,056A型轻型护卫舰。
这其中,052C和052D都是安装了4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盾舰,可以对周边空域进行无死角的扫描,最大探测距离足足有400公里远。
即便是没有安装相控阵雷达,性能较为落后的956型驱逐舰,其反舰火力也非常强大,足以成为令人生畏的进攻力量。
东海舰队的054A和056A型护卫舰都配备了可变深拖曳线列阵声纳和舰首主/被动声纳,以及各类反潜鱼雷,反潜直升机和鱼火,可以执行近海和远海反潜。不仅如此,这两款护卫舰还都能发射反舰导弹,增强舰队的防空能力。
此外,东海舰队麾下有075型两栖攻击舰,071型船坞登陆舰和包含072,073型在内的坦克登陆舰。
【075型两栖攻击舰】2019年9月25日,该舰首舰在上海举行下水仪式。
2021年4月23日,首艘075型两栖攻击舰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海南舰,舷号31,在海南三亚某军港集中交接入列。
075型两栖攻击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新一代两栖作战舰艇,它的最大排水量超过了4万吨,被网友们称为“小航母”。
【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该舰主要肩负着在两栖作战中运输、部署登陆部队及其武器装备的任务,并能够充任我国海军登陆编队的流动指挥所。
我国海军071型船坞登陆舰有“昆仑山”号、“井冈山”号、“长白山”号和“沂蒙山”号,其中舷号为998的“昆仑山”号为071型船坞登陆舰的首舰,该舰于2007年11月30日正式被编入我国海军南海舰队战斗序列。
该舰满载排水量为20000吨,舰员编制数为250人。
071型船坞登陆舰体量巨大,运载能力甚强,堪称名副其实的“海上大胃王”。其可以在两栖作战中运载包括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轻型自行火炮、两栖装甲车以及其它反装甲战车在内的各类车辆装备,同时071型船坞登陆舰还可以搭载4艘气垫登陆艇。
071型船坞登陆舰拥有十分宽阔的飞行甲板,可供大型直升机同时起降。
两栖船坞登陆舰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抢滩登陆任务,而两栖攻击舰执行的是全方位的夺岛任务。
【072型坦克登陆舰】072型坦克登陆舰1978年交付首舰,是中国第一艘具有远洋意义上的两栖登陆舰。该舰标排3400吨,满排4800吨,运载能力为250名陆战队员、10辆中型坦克或步战车等;后续改进型还增加了运载气垫登陆艇和起降中型直升机的能力。
其主要任务是在渡海登陆作战中运送登陆部队及其装备在滩头直接登陆;辅助任务是担任物资运输任务。
(本文所发布信息,均取材于网络公开资料,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