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国庆大阅兵受阅百面荣誉战旗之“势如破竹十九团”

文摘   2024-12-25 00:09   山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
率领战旗方队接受检阅的是五大战区的指挥员。
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
此次编组战旗方队,从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荣誉功勋部队遴选参阅代表,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此次阅兵编组战旗方队,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厚重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始终铭记,对优良传统作风的接续传承。
这些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告诫中华儿女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也是为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如今,120面战旗被细致地折叠好,转交给军事博物馆收藏;但战旗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
120面战旗背后的精神故事,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
【势如破竹十九团】荣誉称号部队为原陆军第66军第196师 (开国第一师)586团;其前身是1939年7月1日组建的晋察冀军区19团。

1937年10月,平型关大战之后,八路军115师主力南下晋东南,115师副师长聂荣臻率师独立团、骑兵营、两个教导队、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直大队和第3营两个连、第685团第6连及一部分干部、第343旅平山和平定地区工作团、第120师359旅平山和盂县工作团、随营学校等共计3000余人,在五台周围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革命根据地。

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东冶镇宣告成立,归八路军总部建制;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

这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11月13日,晋察冀军区以活动在北部、西部、东部、南部的部队和工作团为基础,分别组建了第1、第2、第3和第4军分区。

以115师独立团为基础扩编为独立1师兼第1军分区,杨成武任师长,邓华任政委第2军分区,由赵尔陆任司令员兼政委;第3军分区,由陈漫远任司令员,王平任政委;第4军分区,由周建屏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委。

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是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的司政后机关、警通排、卫生队组成的军分区司、政、供、卫等部门和以3营营部带领的重机枪排及两个半步兵连分别组建了4、5、6三个大队,也就是三个团,辖有营一级单位,主要战斗在五台、定襄、繁峙、代县、寿阳、盂县、平山等这一大片区域内。

其中,盂县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

盂县位于太行山之巅,是晋察冀边区与晋西北、晋东南和陕甘宁边区连接的交通枢纽,同时,盂县也是晋察冀边区的粮仓。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期;当年8月,晋察冀军区2分区由第5、第6大队和第4军分区第9大队各抽调一部,在河北省平山县卸甲河整编组建第19团,全团2000余人。

其中,第5大队主要是由晋冀当地游击队编成;第6大队是在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第3营主力基础上编成;第9大队则是以第115师第685团第2营第6连为主扩编组成。

抗战期间,19团主要活动于山西盂县地区,依靠盂县人民的支持,在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秋季反“扫荡”、1942年反“蚕食”、1945年战略大反攻斗争中,充分发挥游击战争优长,与日寇殊死搏斗,被誉为“势如破竹”19团。

抗战胜利70周年,我国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名单,“势如破竹”19团的前三任团长,李和辉、熊德臣、刘桂云三位烈士名列其中。

晋察冀军区第19团第一任团长李和辉,打起仗来沉着果敢,有股子猛劲,在战斗最关键时刻,往往从警卫员手里要过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如猛虎下山,直奔敌群,势不可挡,被人们称之为“黑老虎”。又因擅长率部夜战,亦称“夜老虎”。

当年山西盂县一带的日伪军,谈“虎”色变。

李和辉来19团前,先后担任过八路军总部特务团3营营长和晋察冀2分区4大队、6大队大队长。

1939年秋成立19团,一身战功的李和辉在众多人选中脱颖而出,成为这支正规大团的首任团长;时任政委林接标、副团长刘东纪、副政委曾美、政治处主任杨世明,也都是从红军总部机关加强过来的优秀指挥员。

1940年3月,李和辉不负众望,率领刚成立半年的19团首战告捷,歼灭伪军新2师师部及其一个团,俘虏伪副师长以下一批汉奸。

不久,李和辉再率19团阻击进至五台县东南柏兰镇的1200余名日伪军。恶战从清晨一直打到黄昏,19团一次次顶住了敌人的疯狂冲击,双方战成胶着状态。

就在准备冲锋的时候,团长李和辉腹部中弹,肠子被打断了。

副政委曾美把挣扎着坚持指挥的团长抬上担架送去医治,自己代替指挥带着19团1营、2营的战士,一阵风般地杀了下去。

日伪军毫无准备措手不及,伪军大部逃跑,日寇悉数被歼。

几个月后,正在医院养伤的李和辉听说八路军要打大仗,心里惦记着19团,伤未痊愈,就急忙跑回了部队。

当时,全国抗战形势紧张,国民党军正面战场连连失利,士气低落。为配合作战,提振信心,八路军前方总部决定在华北敌后地区发动一场以破坏正太铁路线为重点的进攻战役,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19团作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2分区主力团,自然是百团大战主角之一。以铁汉著称的团长李和辉不顾身体虚弱,拄着拐杖,忍着伤痛对部队进行了战斗动员,对日本侵略军有着深仇大恨的晋冀子弟个个摩拳擦掌。

19团的任务是和2分区特务营、4分区5团及冀中炮兵两个连组成右纵队,打击娘子关、磨河滩、上下盘石、移穰地段各点日伪军,并破坏附近铁路、桥梁、车站及隧道。

1940年8月20日夜晚20时,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正式打响。八路军各路人马如猛虎下山,扑向日伪军盘踞的车站、据点,连续不断的爆炸声响彻正太路全线。

晋察冀军区19团首先对巨城发起猛烈攻势,部队越过城下铁丝网,3次冲锋攻入巨城和移穰车站,破坏了部分车站设施,与日伪军展开殊死争夺。至翌日中午,又一举攻占了号称“天下第九关”的三晋门户娘子关,将娘子关至乱柳地段的交通和通讯完全阻断。

娘子关曾是日军师团司令部驻地,战略地位重要,当胜利旗帜在娘子关飘扬的图片与消息在各报刊登后,全国军民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23日,19团再次攻入移穰车站,炸水塔、扒铁路、毁桥梁,切割电线500多斤。5天后,又乘胜攻入磨河滩车站,炸毁日军水塔2座、铁路1.5公里、石桥5座、隧道2条。

激战过程中,19团团长李和辉旧伤恶化,继续指挥作战,终因身体严重透支于8月31日在送往医院途中牺牲,年仅25岁。

李和辉牺牲后,2分区领导立即研究19团团长人选问题,军分区司令员郭天民力主由副参谋长熊德臣担此重任。

熊德臣是1926年2月入党的老同志,1936年红军西路军远征失败,熊德臣所在的88师打得包括他只剩3人。他带伤夜行晓宿,千里走单骑,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延安。

熊德臣这次临危受命,一上任就集中精力投入百团大战,指挥19团打了不少漂亮仗。

从9月2日开始,19团根据八路军总部下达的战役方案和分区部署的作战行动,与2团、5团、16团一起组成了西路军,向盂县及寿阳以北拓展,进攻该地区内敌军据点。

当日,19团猛攻盂县以东敌东会里据点,经数小时激战,攻克敌堡垒两个。盂县日军一个中队紧急出援,抢占了东会里以西的蘑菇岭。

熊德臣和政委黄文当即调整部署,以小部兵力从正面牵制蘑菇岭之敌,主力则迂回至敌人侧后,利用地形、地物隐蔽接敌,连续组织了4次冲锋。在两面夹击下,日寇这个出援中队迅速被歼,19团却无一人伤亡。

9月5日下午,19团乘势转战下社镇据点。守备据点的日军已成惊弓之鸟,仓皇南撤,先撤到上社镇,与这里日军会合后,继续向南再逃兴道村。

为力歼逃敌,熊德臣指挥19团和军分区特务营连夜紧追不舍,并令预先进至神泉、普田地区的1营截断日军向盂县回窜的退路,将敌团团围住。

6日一早,八路军在兴道村北两面山坡高地向日军发起猛攻,经两个多小时激战,在南河滩将这股敌人大部歼灭,日军中队长当场毙命。残敌80多人东逃罗里掌山,复又陷于我军包围,仅剩40余人趁浓雾于9日夜逃回了盂县城。

在11日至22日期间,趁盂县敌人固守不敢出战的机会,19团继续收复了盂县和寿阳地区内的一些敌人据点,破坏公路,筹集粮食,开展地方工作。

至此,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震惊了敌人,鼓舞了民众,极大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

1940年9月23日,日寇从晋冀两地的井陉、阳泉调集了兵力,猬集在滹沱河右岸,在飞机掩护下,企图渡河与我决战。19团奉命和5团凭借河床阻击敌人。

24日,企图渡河的日军多次发起了猛烈冲击,均被19团和5团击溃。日军连攻数日,未能越雷池一步,不得不放弃渡河,于25日退回阳泉。

10月上中旬,日寇抽调了更多的兵力,对根据地进行疯狂报复。百团大战由破袭正太路转至粉碎敌报复性“扫荡”作战阶段。

10月13日,晋察冀地区日伪军1万余人采取稳扎稳打、依靠据点推进战术,分10路攻来,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实行残忍的“三光”政策。

针对日寇的反扑,熊德臣团长率领19团打响了攻占河口、西天和、满井、横墙湾、黄土嘴等5个日军据点的战斗。恶战中,19团灵活机动,杀进杀出,与敌周旋,为反“扫荡”作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1940年8月下旬至1940年12月下旬,八路军在4个月的百团大战期间,打破了日寇“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布局,戳穿了其正太铁路沿线“不可接近”的神话,使其制订的“囚笼政策”破产。

此役共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407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坚定了国人抗战信念。

在百团大战中,熊德臣指挥19团连续参与大小战斗几十次,纵横数百里,最多时九天九夜不睡觉,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重的作战任务,歼敌数千人。威震日伪胆,扬名晋察冀。

12月下旬,百团大战临近尾声,19团众望所归,被晋察冀军区正式授予“势如破竹”荣誉称号。

百团大战后,熊德臣升任2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继续指挥19团战斗,不幸于1941年7月河北平山县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5岁。

熊德臣牺牲不到一个月,4分区5团副团长刘桂云来到了19团,担任19团第三任团长。

刘桂云是湖南茶陵人,1939年8月,他率部在平山县打伏击,不仅将日军板治大库中队150人消灭,还缴获了卡车4辆、马车28辆,以及大批物资。

他走马上任19团后,与政委廖鼎祥一起,大抓19团思想作风建设,19团一跃成为晋察冀军区部队主力。

1942年9月,根据晋察冀军区“变敌占区为游击区,变游击区为根据地”的作战方针,刘桂云率19团进入盂县和寿阳地区,负责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盂寿地区是晋察冀边区连接晋西北、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枢纽,也是晋察冀边区的粮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

19团进入后,面对四五倍于己的敌军无所畏惧,紧密依靠当地群众,机智巧妙地打击敌人,在一个月内9次突破日军大合围,很快便站稳了脚跟。

经过10个月的艰苦斗争,19团胜利完成了开辟盂寿根据地的任务,建立抗日政权130多个,保证了晋察冀军区与晋西北、晋东南、延安等抗日根据地交通线的通畅。

1943年9月10日,19团获悉西烟据点日军将押送被捕的3位同志和一批军用物资赴盂县县城。刘桂云不顾身体虚弱不堪,躺在担架上指挥19团打响了黑石窑伏击战,只用40多分钟就全歼日军和部分伪军,救出了被捕同志,缴获轻重机枪各1挺、步枪60余支、子弹2万多发。

接着,为解决粮食困难,刘桂云又率19团攻打盂县东郭湫等日军据点,夺得粮食4万余公斤。

被打急了眼的鬼子气急败坏,从太原调集了700名日军和800名伪军,多路围攻19团;10月11日夜,刘桂云带领19团4连与侦察连一个排突围来到盂县境内炭窑岩,因连日作战,非常疲劳,便决定宿营,不料当晚被日军包围。

第二天拂晓,刘桂云带领4连向后山突围,抢占制高点。当他冲上山坡时,突遭日军机枪扫射,不幸连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

刘桂云牺牲后,遗体被当地群众秘密保存了起来。

1944年底,盂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盂县大独头村的后山上,为刘桂云烈士修建了一座纪念塔。

3位团长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晋察冀干部,都是九死一生的老红军。

在3位英雄团长的熏陶影响下,19团越战越勇,最终形成了亮剑争雄、血战到底、节节胜利、势如破竹的部队作风。

1944年10月,晋察冀军区下属冀晋军区成立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平,副司令员陈正湘,参谋长唐子安;下辖4个军分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曾美,政委张连奎;第3军分区,司令员李湘,政委黄文明;第4军分区,司令员马龙,政委丁莱夫;第五5分区,司令员陈仿仁,政委马天水。
“势如破竹19团”为冀晋军区第2军分区19团。
10月,晋察冀军区以冀晋军区部队组建冀晋陈正湘纵队和冀晋赵尔陆纵队。第19团改为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旅长黄方刚,政委覃国翰)第6团。
11月,冀晋赵尔陆纵队划归晋察冀军区第2野战军(司令员萧克,第一政委程子华,第二政委罗瑞卿,参谋长彭寿生)建制;12月,晋察冀第2野战军撤销。
1946年5月,冀晋军区将第5军分区改称为第1军分区,第3和第4军分区合并称作第3军分区。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晋察冀军区恢复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萧克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委,辖第1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郭天民;第3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志民;第4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委胡耀邦。
8月2日,在山西五台县东冶镇,由冀晋纵队(赵尔陆纵队)第2旅第6团(势如破竹十九团)和第2军分区独立第1团(1945年12月由冀晋军区第2军分区第43团2营和河北区队、河南区队各1个中队合编组成合编组成冀晋军区独立第1旅,旅长曾美、副旅长罗文坊、参谋长李克林。
原冀晋赵尔陆纵队2旅6团改编为冀晋军区独立第1旅第1团(势如破竹十九团)。
至此,冀晋军区下辖:第1军分区,司令员盛志华;第2军分区,司令员罗文坊;第3军分区,司令员成少甫;独立第1旅,旅长曾美;独立第2旅(1947年8月以冀晋军区第3军分区部队为基础组建),旅长马龙。
12月,晋察冀军区经请示中共中央军委同意撤销野战军指挥机构,政委苏振华率第1纵队调回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留任晋察冀军区。
冀晋、冀中军区不变;冀察军区与张家口卫戍司令部合编为察哈尔军区,郑维山任司令员,刘杰任政委。
冀热辽军区改称冀察热辽军区,所属冀东军区不变,热河、热辽军区分别改编为冀热察、冀热辽军区。
抗日战争刚胜利时,晋察冀根据地拥有武装人员32万,首府张家口是我党当时拥有的唯一一座省会城市,实力非常强大,被中央寄予了厚望。然而,在1946年初的精简整编后,根据地不分精锐老弱,将部队的三分之一都复员了(1946年2月晋察冀军区部队缩编后,野战军从原来9个纵队缩编为4个纵队,另外每个纵队也进行了缩编,每个纵队只有一万多人出点头),直接导致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晋察冀军区先后在大同、集宁、张家口等几个战役中打得很不理想,几个关键之仗的失利无疑对整个战略区的军心、士气影响甚大。
1947年中央召开的小河会议,在对各战略区作战成绩进行统计排名(各区成绩次第为:华东,晋冀鲁豫,东北,晋绥陕甘宁,晋察冀)时,晋察冀战略区位居末位。
1947年4月20日,晋察冀军区下属冀察热辽军区机关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
1947年4月下旬,朱德和刘少奇率领中央工委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作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首先便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第三次重新组建晋察冀野战军上,以适应形势任务需要,适应打大歼灭战的需要。
从左至右:杨成武、杨得志、罗瑞卿、耿飚
1947年5月,晋察冀野战军完成重组,新成立的晋察冀野战军以杨得志为司令员,罗瑞卿为第一政委,杨成武为第二政委,耿彪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
晋察冀野战军下辖:
第2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委李志民,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韩伟,政治部主任向仲华。
第3纵队,司令员郑维山,政委胡耀邦,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文年生,政治部主任王道邦。
第4纵队,司令员曾思玉,政委王昭,参谋长唐子安,政治部主任李昌。
炮兵旅,旅长高存信,政委李呈瑞。
晋察冀军区下辖:冀晋军区独1旅、独2旅;察哈尔军区独4旅;冀中军区独8旅、独9旅以及地方部队共6个独立旅,总计37个团8.8万人。
1947年7月,由冀晋军区司令员唐廷杰、政委王平、参谋长张开荆组成冀晋军区前方指挥部,亦称冀晋兵团指挥部,统一指挥独立第1旅及不久后组建的独立第2旅。
8月,冀晋军区以冀晋军区第3军分区部队为基础,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组建独立第2旅,旅长成少甫,政委钟炳昌。
重组后的晋察冀野战军,出山后的第一仗便是清风店战役。
1947年10月13日至10月22日,历经10天激烈战斗,晋察冀野战军全歼国民党第3军军部、第3军第7师、第16军第66团,共计17000余人。
俘获包括第3军中将军长罗历戎、副军长杨光钰、副参谋长吴铁铮、第3军第7师师长李用章等几个中将、少将,以及数千士兵。
这是晋察冀部队卧薪尝胆,整整休整了一年之后,再次出山,打赢的第一个翻身仗。
1947年10月25日,由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主持,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第一政委罗瑞卿、第二政委杨成武、参谋长耿飚,召开了由旅以上干部参加的石家庄作战会议
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表中央军委参加会议,对石家庄战役的准备工作作出了指示。
1947年11月6日零时,攻击石家庄外围阵地的战斗打响了。战至11月10日下午16时55分,晋察冀野战军突破敌军外围阵地,攻入市内。
又经两天激战,于11月12日中午11时,总计耗时6天,晋察冀野战军解放了这座国民党军队自诩可坐守三年的城市,歼灭、俘获守军共计两万余人。
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的连战连捷,我军华北部队一扫之前作战失利的阴霾,晋察冀野战军更是由此一战,昂首步入我军野战军五大主力之一!
1947年11月14日,冀晋兵团参加石家庄战役后,冀晋军区与察哈尔军区合并为北岳军区时,冀晋兵团察哈尔军区独立第4旅在河北省获鹿县编为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归北岳军区指挥。其领导人由北岳军区领导人兼任,唐延杰兼任纵队司令员,王平任政委,萧文玖任副司令员,张开荆任参谋长,张连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第2、第3旅。
原冀晋兵团独立第1旅改称为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第1旅,旅长曾美,政委丁莱夫。
1948年1月,在涞水战役中,第1纵队第1旅突袭并重创国民党王牌第35军军部,敌参谋长被击毙,中将军长鲁英麟自杀。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番号撤销;原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第1旅改称华北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唐延杰,政委旷伏兆)第1旅。
8月,第1旅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井泉)
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1纵队第1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第66军萧新槐任军长,王紫峰任政委196师师长曾美、政委丁莱夫);原辖第1、第2、第3团改称第586团(势如破竹十九团、第587、第588团。
1950年10月,196师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196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成为第一批跨过鸭绿江的英雄部队。
1951年6月,196师在全军第一个进行正规化改编试点;10月国庆大阅兵,该师承担步兵方队任务,代表陆军部队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此后,196师连续9年参加国庆阅兵,成为走过天安门广场次数最多的部队。
1952年6月,196师在全军第一个进行苏式武器改装,又第一个进行国产武器改装。

1955年抗美援朝的硝烟刚刚散去,毛泽东就考虑要组建一支让世界了解中国军队、认识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窗口”部队。

当年9月,一份“关于组建迎外部队的请示报告”呈批件送到了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案头。在几个候选部队中,步兵第196师简介吸引了主席的目光,上面写道:该部586团前身为晋察冀军区2分区“势如破竹”19团,由长征中军委领导警卫连队、抗战初八路军总部警卫连队骨干抽组而建,很多营团领导都曾直接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首长服务保障过,耳濡目染,不断进步。在抗日战争百团大战中功勋卓著;在解放战争石家庄战役、太原战役、平津战役中打出威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再立新功,多次参加国庆受阅。政治坚定、训练有素,装备精良,驻防天津杨村。

毛泽东往事跃然眼前,直接把“迎外部队”重任圈给了196师。

从此,已改番号为196师586团的“势如破竹”19团又多了一个新的美誉——“中国开放第一师”,与587团、588团共同成为我军首个向全世界展示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

196师当时是响当当的甲种师,首任和继任师长曾美、杨世明都是来自抗战时期19团的骁勇战将,全师自有股“势如破竹”的拼劲。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196师接待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1000多名外宾,其中包含外国总统、元首、高级将领等,获各国勋章、纪念章4100多枚,赢得了众多赞誉。

荣誉战旗名称:势如破竹19团

授旗时间:1940年12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八路军晋察冀军区2分区19团

授旗领导机关: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政治部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1937年11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以晋冀当地游击队为主编成5大队;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3营几个连队编成6大队;第4军分区以115师343旅685团2营6连大部扩编9大队。

1939年9月,晋察冀军区决定由5、6、9大队各抽调一部,在河北省平山县卸甲河编成第2分区19团;其中,6大队为1营,5大队为2营, 9大队为3营;

1944年10月,为晋察冀军区冀晋军区第2分区19团;

1945年9月,改为晋察冀军区冀晋(赵尔陆)纵队2旅6团;

1946年8月,改为晋察冀军区冀晋军区独立1旅(旅长曾美)1团;

1947年11月,为晋察冀军区北岳军区1纵队1旅1团;

1948年5月,为华北军区北岳军区1纵队1旅1团;

1948年8月,为华北军区第3兵团1纵队1旅1团;

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196师586团;

1950年10月,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196师586团;

1955年起,第196师担负对外开放任务。无形之中,第196师也创造了一个记录:我军第一支对外开放部队

1961年1月,第196师被中央军委明确为全军首批战备值班师。

1985年百万大裁军,第66军奉命撤编。同期,第196师转隶天津警备区建制,并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势如破竹19团”转隶为天津警备区196师586团。

1998年9月,第196师执行摩步旅编制;“势如破竹19团”缩编为天津警备区摩步196旅1营。

1999年9月,“势如破竹19团”转隶为北京军区陆军第24集团军摩步196旅1营。

摩步第196旅若是继续留在天津警备区,不排除预备役化或者撤编的结局。北京军区让摩步第196旅重返野战部队序列,也是为了保留这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196旅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第24集团军撤销番号,摩步196旅转隶第65集团军;‘势如破竹19团’转隶北京军区陆军第65集团军摩步196旅1营。

2016年2月,北京军区撤编,摩步第196旅随军转隶中部战区陆军。

2017年新一轮军改中,第65集团军也成为了历史,摩步第196旅转隶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势如破竹19团改编为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196合成旅合成第1营。


息陬孔猛
缅怀部队时光,眷恋绿色军装。难忘军旅生涯,无悔青春芳华。知遇天下战友,共享部队荣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