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胶东军区部队编成两个师和两个警备旅。
山东军区5师,师长吴克华,政委彭嘉庆,参谋长萧镜海,政治部主任刘浩天;辖第13团,即原胶东军区13团转隶,团长夏侯苏民;第14团,即原胶东军区第16团,团长江燮元;第15团,即原东海独立1团,团长滕品三。
山东军区6师,代师长聂凤智,政委李丙令,副师长兼参谋长蔡正国,政治部主任李冠元;辖第16团,即原胶东军区14团,团长杜永海;第17团,即原西海独立1团,团长周光,政委邓龙翔(这是渡海后组建的4纵11旅31团的前身,31团在1948年2月辽阳攻坚战后被授予“英勇善战模范团”,后为41军122师364团);第18团,即原西海独立2团,团长王子衡。
山东军区警备第4旅,旅长刘涌,政委仲曦东,参谋长张怀忠,政治部主任张少虹。
山东军区警备第5旅,旅长贾若瑜,政委廖海光。
抗战胜利后,按照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胶东军区支援“挺进东北计划”,抽调大批主力进军东北。
1945年9月下旬,胶东军区奉命抽调第5师(第13团仍留胶东)、第6师、东海独立第3团、北海独立第1、第2团、海军支队和北海、东海军分区的9个连等共10个团队1万余人,在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统一指挥下,由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第5师师长吴克华、胶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5师政委彭嘉庆等率领,横渡渤海进入东北地区。
1945年10月间,山东军区6师17团编入东满人民自卫军第2纵队(司令吴克华,政委彭嘉庆)第2支队(支队长李福泽,政委李丙令,副支队长周光)为第4团;12月下旬,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东满临时指挥部第2纵队第2旅第4团。
1946年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和第3纵队(司令胡奇才,政委欧阳文)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吴克华任司令员,彭嘉庆任政委,胡奇才任副司令员,欧阳文任政治部主任,蔡正国任参谋长;下辖:
第10旅,由原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第1旅改编;旅长杜光华,政委李冠元。
第11旅,由原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第2旅改编;旅长李福泽,政委李丙令;原第2纵队第2旅第4团(英勇善战模范团)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为第11旅第31团。
第12旅,由原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纵队改编;旅长江燮元,政委潘寿才。
1946年7月,“英勇善战模范团”改番号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1师第31团;10月,第4纵队发起的新开岭战役,首创了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敌美械装备一个建制整师的最佳结果。
1948年1月,“英勇善战模范团”改称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第31团。
1947年底,东北民主联军开始了强大的冬季攻势。先在公主岭小试牛刀,全歼国民党新5军四万余人。
1948年1月7日,公主岭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亲临沈阳追究失败责任,撤换陈诚,任命卫立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企图挽回东北颓势。
卫立煌一上任就密令辽阳、鞍山等南部要点上的部队向沈阳收缩,力图自保。
善于捕捉战机的东野4纵司令员吴克华主动建议,率队速歼辽阳、鞍山之敌,破灭卫立煌加固沈阳城防的企图。
东野首长批准后,由4纵司令员吴克华统一指挥4纵、6纵和东总炮师,挥师南下,昼行夜驰,于1月30日凌晨兵临辽阳城下,立即将国民党守敌主力新6军暂54师团团围住,并切断了守敌与沈阳的联系。
吴克华确定由4纵11师31团担任主攻,重点攻打高丽门。
31团久负盛名,作为无私忠诚的胶东子弟兵,他们抗战期间与日伪顽浴血奋战八年,屡建奇功。第4纵队成立后,31团先后参加了本溪保卫战,新开岭战役,四保临江,东北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等作战。
受领任务后,31团团长王祥和政委马杰精神抖擞,立即展开攻城前的准备工作,熟悉地形,了解敌情,积极进行战前政治鼓动,认真组织攻城训练,构筑前进出发阵地等。
4纵11师师长周光、政委李丙令也分头下到了31团,指导解决未尽事宜。
辽阳是座有着2400年历史的古城。素以墙高城固著称,在民间流传着“铁打的辽阳,纸糊的沈阳”一说。
守敌在辽阳城墙顶端构筑了掩体、交通壕和各种火力发射点,在城外还挖了一条宽丈余的外壕,在外壕的前面还附设了铁丝网、鹿砦和地雷区。此外,在城东南还有一个坚固的外围阵地,配有兵力把守。
31团党委经认真研究,决定以2营为尖刀营。
团长王祥郑重将纵队授予本团的一面红旗交给2营,叮嘱道:你们一定要将红旗插上辽阳城头!
1948年2月4日,辽阳攻坚战斗开始,东野第4纵队参战各部,扫清了敌外围防御阵地。整个辽阳城东南北三面尽被4纵控制,守敌已插翅难逃。
2月6日凌晨5时许,年关将至, 4纵准备发起总攻。
黎明前的黑暗里,气温跌零下20度,寒风凛冽,冻土板结。主攻营2营已全副武装集合完毕,准备进入前沿阵地。
清晨7时整,天刚破晓,3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 60余门火炮分梯次开火。31团在团长王祥的指挥下,向高丽门发起冲锋,担任主突的2营官兵旋风般冲在最前面,目标是高丽门。
城外的护城河足有半里多宽,此时正值寒冬,冰雪封河,光滑如镜,战士们上去后跑不起来,滑倒在地。敌人的炮火打过来,炮弹掀起一股股丈余高的大水柱。水滴溅落到战士们的军衣上,不大一会儿就结了一层薄冰。
2营营长毕立山带领全营,冲在最前面,全然不顾耳边的爆炸声和嗖嗖的子弹声,勇猛地冲到城墙根下,顺着被炸的城墙寻找突破口。
突击班长把轻机枪往肩上一斜挎,喊了声:共产党员跟我来。迅速地向城墙豁口冲去,几名战士紧随其后。
他们冲到了城墙底下。由于6米多高的城墙尚未被炮火完全炸开,官兵们架起云梯,敏捷地踩上去,奋不顾身地攀爬起来。
守敌从城墙上疯狂扫射,云梯上一波勇士被敌人打下来,另一波勇士又奋不顾身地往上冲。紧急关头,6班年轻的战斗组长突然挺身而出,党员王崇义、孙茂臣和张忠武紧随其后。他们在火力的掩护下,迅速接近了城墙豁口,第一批登上了城墙。
5班战士迅速跟进,多人负伤,在机枪掩护下,数道血迹斑斑的身影不断向上攀爬。一番血战后,他们死死守住了高丽门北侧的缺口。
敌军1个连拼命反冲击,企图封闭缺口。随后赶来的战士张忠武独自迂回到敌人侧后,对敌形成了两面夹击,打得43名敌人举手投降,其余之敌乱成一团,向城内溃逃。
5班一面顶住敌人的疯狂反扑,一面掩护全连登越城墙。8时30分,尖刀4连一鼓作气占领了城头,顺城墙冲向高丽门城楼。
一个旗手倒下了,另一个又顶上来,不多久,就将团里那面鲜艳的红旗,插上了硝烟弥漫的高丽门顶端。
随着红旗招展,城门洞开,4连、5连、6连快速通过突破口,冲到城内,用轻机枪、手榴弹横扫城上和墙下的敌明暗火力点。
31团、32团主力一起从高丽门攻进辽阳城内,喊杀声铺天盖地,连成一片,后续部队潮水般涌向市内,展开纵深突击。
顺着31团撕开的口子,我军勇冲猛打, 31团1营、2营、3营各自为战,多路突击,巷战中打得勇猛机智,迅如疾风。
8小时后,铁打的辽阳灰飞烟灭,俘虏成群结队,敌暂编54师长马辙和副师长曹济民,也先后被抓。
罪大恶极的曹济民被迅速公审枪决,辽阳民众拍手称快。
辽阳攻坚战,全歼了号称国民党王牌的新6军暂编54师,共俘虏国民党军9553人,毙伤1228人,扫清了沈阳外围,为东野当年秋季发起震撼全国的辽沈战役,奠定了基础。
战后31团2营全营受到纵队的嘉奖,被授予一面两丈多长的大红旗。31团也被授予【英勇善战模范团】荣誉称号。
1948 年11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归东北野战军建制。
吴克华任41军军长,莫文骅任政委,胡奇才任副军长,欧阳文任政治部主任,李福泽任参谋长;原4纵所辖第10师改称第121师,蔡正国任师长,李丙令任政委;原所辖第11师改称第122师,田维扬任师长,张秀川任政委;原所辖第12师改称第123师,师长江燮元,政委张秀川;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154师,左叶任师长,曹传赞任政委。
英勇善战模范团4纵11师31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22师第364团。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于25日到达北平。当天由第41军第121师第361团、第122师第364团(英勇善战模范团)、第123师第367团及军炮兵团等组成的阅兵部队,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检阅。
1949年4 月,41军由华北向华中、华南进军。
9至10 月,参加进军华南的中路,在衡宝战役中,担负正面突击任务,俘虏国民党第7军副军长凌云上。
11 至12 月,参加广西战役,俘敌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第7军军长李本一。
1950 年2 月,41军改归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建制。奉命由广西容县地区开赴广东省惠阳等地执行剿匪作战任务,并先后解放了南澳岛、南鹏岛。
1951 年1 月,41军进驻潮汕地区执行保卫海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