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国庆大阅兵受阅百面荣誉战旗之“济南第一团”

文摘   2024-12-30 00:05   山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
率领战旗方队接受检阅的是五大战区的指挥员。
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
此次编组战旗方队,从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荣誉功勋部队遴选参阅代表,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此次阅兵编组战旗方队,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厚重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始终铭记,对优良传统作风的接续传承。
这些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告诫中华儿女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也是为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如今,120面战旗被细致地折叠好,转交给军事博物馆收藏;但战旗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
120面战旗背后的精神故事,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
【济南第一团】
授旗单位: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73团
现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1集团军第235合成旅某团 
此部队的前身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73团华野第9纵队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1998年军改前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集团军第79师第235团。
1935年农历11月初四,中国共产党胶东特委在威海文登领导了著名的“一一四”暴动,打响了胶东地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但由于队伍实力弱小,暴动在攻打文登县城不利后宣告失败,文登地区三千余名党员和群众被杀,只剩30余名暴动队员在三大队大队长于作海带领下入昆嵛山中,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的番号,继续坚持斗争。
这是西安事变以前山东地区唯一一支坚持下来的红军队伍; 是我国北方仅有的两支红军武装之一,另一支为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陕甘游击队。

西安事变之后,合作抗日达成共识,主要矛盾转变成了打鬼子。在中共胶东特委的领导下,1937年12月24日,在天福山组织了抗日武装起义,并以幸存的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为骨干,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3军第1大队,以胶东游击队队长于得水为大队长
随后在胶东特委的领导下,威海,蓬莱,龙口、莱州等地相继发动武装起义,纷纷加入抗日救国第3军的麾下,军长为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担任。
1938年2月,日军占领青岛和烟台后,理琪率领抗日救国军打出了胶东抗日战场的第一个大胜仗,突袭牟平县城并活捉伪县长等170余人。但随后由于部队警惕性不足,第3军指挥部被日军合围在牟平雷神庙,经过激战后大部突围成功,但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在突围过程中因伤重而牺牲,时年30岁。
1938年8月,抗日救国第3军与黄县第3游击支队合并整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支队第5支队,高锦纯为司令员,宋澄为政委;12月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辖6个团,其中的61团1营则为后来的“济南第一团”。
1939年2月,胶东特委根据武装形势斗争,在蓬莱、黄县地区成立了蓬黄战区,以两地武装起义部队组成的蓬莱、黄县保安大队以及特务大队整编为蓬黄战区警卫4营,这便是“济南第二团”的前身。
1939年9月,在胶东组建八路军山东第3军区。
1940年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改番号为山东纵队第5旅,吴克华任旅长,高锦纯任政委;原61团1营扩编为第13团,为第5旅手下的主力团之一。同期山东第3军区改编为新的第5支队。
蓬黄战区警卫4营则在1939年秋改编为指挥部独立2营;1940年9月改编为山东纵队新第5支队3团1营;1941年改编为新第5支队特务营



1942年7月,成立八路军胶东军区,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原第5旅13团改编为胶东军区13团,原新第5支队特务营则改编为胶东军区特务营。
在数年的抗日战争中,这两个团经过千锤百炼,逐步成长为胶东军区的雄狮劲旅。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胶东军区全部部队进行了一次大整编,第5旅和第5支队整编为第5师和第6师,以地方部队整编为警备第4旅。
9月16日,胶东军区特务营整合了从牙前、栖霞,文登、牟平、福山独立营各一部共五个连,整编为胶东军区特务团。
10月后胶东军区主力开赴东北,但5师13团和胶东军区特务团却留了下来,胶东军区以原5师第13团为骨干重新组建了第5师警备4旅整编为第6师。
1947年,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胶东军区第5师,第6师和新成立的警备3旅分别改编为第25/26/27师,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首任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参谋长聂凤智,政治部主任刘浩天;而第5师13团也被改编为第9纵队第25师73团。 
而在第9纵队成立后,胶东军区利用留守部队再次成立了第5师,第6师和第7师,胶东军区特务团则被整编为胶东军区新编第6师16团,4月又改编为新编第5师13团(之前“济南第一团”部队的番号“)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在山东莱阳成立,首任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这是整个华野最年轻的一支纵队,是不折不扣的小兄弟;而由胶东军区特务团改编的新第5师13团则被改编为华野13纵37师109团。
而就在13纵队刚刚成立的时候,第9纵队已经开始在鲁中山区纵横驰骋了,作为许世友将军一手带出来的主力,第9纵队在莱芜战役和泰蒙战役中表现出色,25师73团也逐渐成为9纵的主力团之一。而在1948年的潍县战役中,同为9纵部队的27师79团率先攻破潍县城坊,打开突破口,被华野授予“潍县团”英雄称号。
华野13纵在给主力部队打助攻时成长神速,在1948年夏的兖州战役中,13纵率先攻破兖州西关,表现出了进步神速的攻坚能力。 
到了1948年下半年,随着潍县战役,兖州战役的结束,整个山东只有济南,青岛,临沂,菏泽,烟台还在国民党反动派手里,其余各地已全部解放。
为加快山东解放,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尽快组织实施济南战役,将山东和华北解放区连为一体。
当时驻守济南的国民党军有11万人之多,指挥为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在此之前解放军尚无攻克10万人重兵防守大城市的先例,因此王耀武幻想挣扎一番,凭借坚固的城坊工事固守待援。
而对于解放济南,华东野战军也是志在必得,除以14万人进攻济南之外,另有18万人分散在鲁南各地,准备打击可能自徐州增援而来的国民党重兵集团。
而在进攻济南的解放军部队中,华野9纵部署在济南城东,13纵则部署在济南城西,两支纵队各为东西进攻集团的尖刀部队。
1948年9月16日午夜,济南战役正式打响,经过一小时的炮火准备,西集团当天即攻占长清,东集团攻下茂岭山,打到外城脚下。
9月17日至22日,东集团分别占领甸柳庄等地,扫清了济南城东的各据点;西集团则连续攻占玉皇山、党家庄等地,进抵商埠区西郊,并以炮兵封锁了济南张庄机场。
9月22日,9纵和13纵分别带领东西集团,对济南外城和商埠区进行猛攻。东集团9纵先锋部队即为25师73团,在团长张慕韩的指挥下,当天73团攻占济南外城,进逼内城;而在西集团冲锋在前的则为13纵37师109团,在22日到23日下午,连续攻占商埠区和济南外城西城门。
王耀武迫于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将最后的7个旅收缩至内城,以做垂死挣扎。
9月23日下午18时,在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总攻济南内城的战斗打响了,9纵和13纵就像东西方向的两把尖刀,分别劈向济南内城永固门东南角和城西永绥门。
围绕城墙的争夺战是最为激烈和血腥的,9纵25师73团和13纵37师109团以大无畏的精神,凭借架桥、炮轰、爆破、云梯等方法反复攻城。
19时53分,25师73团1个连率先登上济南内城,但因架桥被炸断,后续部队一时无法支援,这个连全部壮烈牺牲。而在西集团攻击一开始同样不顺利。109团两个营本已成功打开西城墙突破口,但也因为后继不力而进攻失败,只有3连和9连打入城中与敌军巷战,其余全部伤亡,城墙突破口再次被国民党军封锁。
见此情景,许世友下令全军暂停攻击,在充分发扬军事民主后,各部队重新组织起严密高效的配合进攻,以炮火准备、爆破工事、步兵突击三者严密配合,于24日凌晨再次发动进攻。
2时25分,9纵25师73团经过过反复进攻,终于将红旗插到了济南城东南角,并用700公斤炸药在城墙炸开了一道6米宽的豁口,最终坚持到了纵队主力登城。
几个小时后,西集团的13纵109团也打开了突破口,率先登城的109团4连在激战中失去联系,后面的6连不等命令,果断投入战斗;7连在强攻内城时连级干部全部伤亡,由排长指挥;23日下午打进内城的3连和9连听闻突破口被封锁后,主动回师助攻,为109团主力提供强力支援。
73团则一马当先,于下午5时攻占国民党军总指挥部,至当夜21时,济南内城敌军全部被歼灭,王耀武仓皇出逃,在寿光被解放军地方部队俘虏。

济南战役的胜利结束震惊中外,王耀武11万人重兵固守,华东野战军仅用了8天便将其攻克,开创我军攻克敌军重兵设防大城市的先河。
9月24日,即济南宣告解放的当天,中央军委电令,授予9纵25师73团“济南第一团”荣誉称号;授予13纵37师109团“济南第二团”荣誉称号。
之后两支部队共同参加了淮海战役,其中109团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碾庄战役里,率先占领陇海路曹八集镇,切断了黄百韬兵团回徐州之路,为华野后续部队到达抢了一个很重要的先手。
1949年2月全军大整编,‘济南第一团’改编为第9兵团27军79师235团,“济南第二团”改为第10兵团31军91师271团
随后两支部队共同参加了渡江战役以及之后的一系列追歼战,其中235团是整个中集团第一个渡过长江的部队;5月27日上海解放后,235团随27军驻扎在上海担任警备任务;271团所在的31军则随着10兵团继续南下,兵锋直指福建。
1949年10月15日,由第10兵团主攻的漳厦战役打响,其中31军主攻厦门,271团的任务则是进攻鼓浪屿,牵制厦门岛的国民党军,但由于部队缺乏渡海作战经验以及风向不对等诸多不利因素,271团最终以伤亡1200多人的代价艰难拿下鼓浪屿,并成功策应31军主力攻克厦门岛。 
漳厦战役后,“济南第二团”随31军常驻漳州、厦门一带。
1950年,“济南第一团”随27军编入志愿军第9兵团,开赴朝鲜作战,参与了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和第五次战役,1951-1952的夏秋防御作战、春季攻势等。1952年10月回国,驻防无锡。
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27军235团整编为27集团军步兵79师235团;31军271团整编为31集团军步兵91师271团。
1987年,在老山轮战中,两支英雄部队均参加了战斗,其中,235团4连被授予“老山作战坚守英雄连”荣誉称号。
1998年,第27集团军步兵79师缩编为摩托化步兵旅,番号改为了235旅,意在传承“济南第一团”这一荣誉称号。
2017年全军大整编,第27集团军撤销,第235机械化步兵旅被改编为第235合成旅,归第71集团军(以原第12集团军编成)指挥。
而“济南第二团”所在的第271团,则随着步兵91师改为了第91合成旅,271团成了该旅的尖刀部队;第31集团军也被改为第73集团军。
作为驻守漳厦地区长达70年的部队,“济南第二团”及所在的第73集团军是直接面对中国台湾的一线部队,为祖国统一大业枕戈待旦。
山东济南:当年9纵73团率先登城的济南内城东南角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济南市在城墙上修建解放阁,以纪念在济南战役中英勇牺牲的解放军烈士,同时也是纪念这两面光辉的旗帜!


“济南第一团”创始人于得水,1906年出生于山东文登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拜师学艺并练就了一身武艺,在老家创建了武术会,吸收贫苦的农民子弟参加,与地主老财勾结的官衙作对。

1931年6月,于得水在共产党人邹青言的引荐下参加了农民协会。

1933年春,于得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于得水在当地拉起了一支20余人的游击队,广泛活跃于文登、海阳、牟平一带,让无数地主老财闻风丧胆,于得水也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孤胆英雄。

于得水在当地出了名,地方恶霸官商对他恨之入骨,将他的父母逮捕入狱,母亲被毒打致死,唯一的一个孩子也被杀害,不仅如此,文登县当局还出告示,悬赏1000大洋捉拿于得水。

于得水化名林得胜,转移到昆嵛山一带继续斗争,因形势不断恶化,党组织后来将于得水调离文登,到大连躲避追捕。一直到1935年6月,于得水才接到了中共胶东特委的命令返回胶东,并担任特委委员。

当时,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渠为了修公路,要强占百姓的土地房子,胶东特委决定趁此机会,在当地领导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组织上考虑到于得水在胶东人民心中崇高的声望,决定让他回来参加并领导起义。

1935年11月29日,胶东特委集中文登、海阳周边数个县的赤卫队,总计300余人,起义前定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而于得水所率领的大队是起义的主力,而起义的指挥部就设在昆嵛山的无染寺。

尽管起义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由于韩复渠在事后调集了驻守潍县的81师,对农民起义军疯狂镇压,在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均处于绝对劣势下,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整个胶东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

1935年12月中旬,于得水率领起义军仅剩的30余人退守昆嵛山,继续做斗争。

1937年12月15日,根据抗战形势变化,中共山东省委派原被捕获释出狱的理琪继续担任胶东特委,并决定在胶东成立山东抗日救国军第3军,理琪回到特委后,决定遵照省委指示,以于得水率领的昆嵛山游击队为基础,编成第1大队,于得水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胶东抗战新的局面已经到来。

根据中央统一命令,山东抗日救国军第3军改称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5支队,后来又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高锦纯任司令员,吴克华任副司令员,宋澄任政委;下辖6个团的番号,于得水任63团团长,全团总计一千余人枪。

经过几次整军后,5支队越大越强,后来成为了一支活跃于胶东一带有名的抗日队伍。

为统一领导,胶东以第3区党委军事部的名义,成立了第3军区,原5支队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后,第3军区又以地方游击队成立了新的5支队。

事实上,不管部队番号如何变化,于得水始终坚持在一线队伍,任劳任怨。

1939年9月,5支队主力编为三个主力团,13团、14团、15团,但于得水仅担任13团主力3营营长。事实上,在当时与于得水搭班子的很多战友,后来都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整个抗战时期,于得水始终在胶东地区坚持抗战,在当地拥有很高的声望。

1940年9月,5支队改称山东纵队第5旅后,于得水才被调到14团担任副团长,当时该团未设团长,于得水以副团长身份指挥部队参加战斗。

1942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成立胶东军区,统一指挥5支队以及山东纵队第5旅,由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

胶东军区成立以后,原属新5支队的第1、第2、第3团经过改编后,取消了5支队番号,由军区直辖团,改称16团、17团,原3团直接拆分,而属于山东纵队第5旅的三个团则是拆分改编为13、14两个团。

不过,于得水没有担任部队改编后任何一个团的团长。

1941年10月,于得水调任东海公署专员,后来又兼任了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东海军分区)兼文西行署主任。

1943年3月,于得水调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与许世友搭档

许世友来胶东晚,对于得水这位胶东子弟出身的战友兼部下格外看重,这年秋,于得水在玉林店北小院阻击战中负伤,在海阳所镇赵家庄村肖太典家里养伤,许世友还曾不顾危险,亲自去探望过,而且一住就是三天。

1945年8月,于得水又被任命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烟台警备区司令员,力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企图从烟台登陆的企图,还义正严词的拒绝了美第七舰队烟台舰队无理要求我军撤离烟台,并强行登陆的企图。

随着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这段时间,于得水始终留在根据地。

无论是胶东军区部队开赴东北,还是抽调地方部队组建野战军,于得水都没有参与。后来开赴东北的胶东军区部队,成了后来东野41军主力,而后来组建的胶东军区部队,组建了华野9纵、13纵,但于得水没有在野战军部队任职的经历。

这些多多少少也影响了于得水的战功,当然这也和组织上考虑到于得水身体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一直到1949年4月,于得水才随大军南下,担任浙江六分区司令员,负责当地的剿匪作战,建国后任浙江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委主任。

建国后,于得水将军身体情况也一直不是很好,但他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于得水在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中,被授予了大校军衔。

事实上在当年于得水被授予大校军衔,许多人是为他鸣不平的,特别是于得水担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时,与他搭班子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听说老伙计被授予大校军衔后对他说:我想给你争一争。

于得水却很豁然:我们闹革命不是为了争官的,军衔大小跟能不能为人民服务关系不大。

考虑到于得水巨大的功绩以及贡献,仅被授予大校军衔,确实很难让人所接受。

早在1955年,威海著名作家冯德英在了解了胶东子弟抗战时期的奋战后,挥笔写下了小说《苦菜花》,其中描写的八路军某团团长于得海,实际上就是以于得水为原型创作的。

1961年,于得水从部队转业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

1967年2月,这位英雄,在“文革”当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2月19日获得平反。


息陬孔猛
缅怀部队时光,眷恋绿色军装。难忘军旅生涯,无悔青春芳华。知遇天下战友,共享部队荣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