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第一团”创始人于得水,1906年出生于山东文登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拜师学艺并练就了一身武艺,在老家创建了武术会,吸收贫苦的农民子弟参加,与地主老财勾结的官衙作对。
1931年6月,于得水在共产党人邹青言的引荐下参加了农民协会。
1933年春,于得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于得水在当地拉起了一支20余人的游击队,广泛活跃于文登、海阳、牟平一带,让无数地主老财闻风丧胆,于得水也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孤胆英雄。
于得水在当地出了名,地方恶霸官商对他恨之入骨,将他的父母逮捕入狱,母亲被毒打致死,唯一的一个孩子也被杀害,不仅如此,文登县当局还出告示,悬赏1000大洋捉拿于得水。
于得水化名林得胜,转移到昆嵛山一带继续斗争,因形势不断恶化,党组织后来将于得水调离文登,到大连躲避追捕。一直到1935年6月,于得水才接到了中共胶东特委的命令返回胶东,并担任特委委员。
当时,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渠为了修公路,要强占百姓的土地房子,胶东特委决定趁此机会,在当地领导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组织上考虑到于得水在胶东人民心中崇高的声望,决定让他回来参加并领导起义。
1935年11月29日,胶东特委集中文登、海阳周边数个县的赤卫队,总计300余人,起义前定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而于得水所率领的大队是起义的主力,而起义的指挥部就设在昆嵛山的无染寺。
尽管起义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由于韩复渠在事后调集了驻守潍县的81师,对农民起义军疯狂镇压,在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均处于绝对劣势下,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整个胶东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
1935年12月中旬,于得水率领起义军仅剩的30余人退守昆嵛山,继续做斗争。
1937年12月15日,根据抗战形势变化,中共山东省委派原被捕获释出狱的理琪继续担任胶东特委,并决定在胶东成立山东抗日救国军第3军,理琪回到特委后,决定遵照省委指示,以于得水率领的昆嵛山游击队为基础,编成第1大队,于得水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胶东抗战新的局面已经到来。
根据中央统一命令,山东抗日救国军第3军改称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5支队,后来又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高锦纯任司令员,吴克华任副司令员,宋澄任政委;下辖6个团的番号,于得水任63团团长,全团总计一千余人枪。
经过几次整军后,5支队越大越强,后来成为了一支活跃于胶东一带有名的抗日队伍。
为统一领导,胶东以第3区党委军事部的名义,成立了第3军区,原5支队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后,第3军区又以地方游击队成立了新的5支队。
事实上,不管部队番号如何变化,于得水始终坚持在一线队伍,任劳任怨。
1939年9月,5支队主力编为三个主力团,13团、14团、15团,但于得水仅担任13团主力3营营长。事实上,在当时与于得水搭班子的很多战友,后来都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整个抗战时期,于得水始终在胶东地区坚持抗战,在当地拥有很高的声望。
1940年9月,5支队改称山东纵队第5旅后,于得水才被调到14团担任副团长,当时该团未设团长,于得水以副团长身份指挥部队参加战斗。
1942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成立胶东军区,统一指挥5支队以及山东纵队第5旅,由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
胶东军区成立以后,原属新5支队的第1、第2、第3团经过改编后,取消了5支队番号,由军区直辖团,改称16团、17团,原3团直接拆分,而属于山东纵队第5旅的三个团则是拆分改编为13、14两个团。
不过,于得水没有担任部队改编后任何一个团的团长。
1941年10月,于得水调任东海公署专员,后来又兼任了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东海军分区)兼文西行署主任。
1943年3月,于得水调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与许世友搭档。
许世友来胶东晚,对于得水这位胶东子弟出身的战友兼部下格外看重,这年秋,于得水在玉林店北小院阻击战中负伤,在海阳所镇赵家庄村肖太典家里养伤,许世友还曾不顾危险,亲自去探望过,而且一住就是三天。
1945年8月,于得水又被任命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烟台警备区司令员,力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企图从烟台登陆的企图,还义正严词的拒绝了美第七舰队烟台舰队无理要求我军撤离烟台,并强行登陆的企图。
随着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这段时间,于得水始终留在根据地。
无论是胶东军区部队开赴东北,还是抽调地方部队组建野战军,于得水都没有参与。后来开赴东北的胶东军区部队,成了后来东野41军主力,而后来组建的胶东军区部队,组建了华野9纵、13纵,但于得水没有在野战军部队任职的经历。
这些多多少少也影响了于得水的战功,当然这也和组织上考虑到于得水身体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一直到1949年4月,于得水才随大军南下,担任浙江六分区司令员,负责当地的剿匪作战,建国后任浙江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委主任。
建国后,于得水将军身体情况也一直不是很好,但他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于得水在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中,被授予了大校军衔。
事实上在当年于得水被授予大校军衔,许多人是为他鸣不平的,特别是于得水担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时,与他搭班子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听说老伙计被授予大校军衔后对他说:我想给你争一争。
于得水却很豁然:我们闹革命不是为了争官的,军衔大小跟能不能为人民服务关系不大。
考虑到于得水巨大的功绩以及贡献,仅被授予大校军衔,确实很难让人所接受。
早在1955年,威海著名作家冯德英在了解了胶东子弟抗战时期的奋战后,挥笔写下了小说《苦菜花》,其中描写的八路军某团团长于得海,实际上就是以于得水为原型创作的。
1961年,于得水从部队转业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
1967年2月,这位英雄,在“文革”当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2月19日获得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