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此次编组战旗方队,从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荣誉功勋部队遴选参阅代表,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此次阅兵编组战旗方队,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厚重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始终铭记,对优良传统作风的接续传承。这些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告诫中华儿女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也是为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如今,120面战旗被细致地折叠好,转交给军事博物馆收藏;但战旗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120面战旗背后的精神故事,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勇猛顽强英雄团】 部队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军第11师31团;31团的前身部队是陕北红29军和陕甘宁独立师。1936年3月,为加强陕北地区红军的力量,中央军委指令萧劲光同志到中宜地区组建红29军,按照萧劲光的命令,陕北宜川独立第1团和富县独立第2团合编为红29军,陕北红29军遂正式成立。红29军的军长由萧劲光担任,政委朱理治,副军长兼参谋长谢嵩,刘随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55团,团长叶英明、政委刘永源;第256团,团长徐国珍,政委李长暐;第257团,团长乔凤鸣,政委刘昌。陕北红29军组建后,在萧劲光和谢嵩的领导下配合红军主力东征山西,并取得了黄河保卫战的胜利。红29军东征山西期间,1937年3月,作为红29军的军长萧劲光,被中央调回到后方总司令部任职,此后,红29军的军长一职由李仲英接任。1936年7月17日,为了协助红一方面军主力发起西征战役,中共陕甘宁省委成立了陕甘独立师,直接隶属于陕甘宁省委军事部指挥,独立师的的师长姚喆,政委黎林,参谋长尹国赤;独立师下辖4个团,每个团3个连,全师共有1300多人。陕甘宁独立师的主要任务是剿灭地方土匪,净化苏区环境,发动人民群众,建立地方政权,组织群众武装,扩红筹款支前。独立师从成立到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工兵营和八路军延安总部留守处警备第7团,只存在了一年时间。1937年8月,红29军改编成129师特务营;陕甘宁独立师第1、2、3、4团合编成129师工兵营。10月,129师特务营改编成八路军延安总部留守处警备第2团,团长周球保,政委甘涓汉;129师工兵营改编成八路军延安总部留守处警备第7团,团长尹国赤,政委周志刚。12月,八路军延安总部留守处改称留守兵团,警备第2团和第7团,在留守兵团的领导下,同兄弟部队—道,担任了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1942年12月,警备第2团与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独立第5营(1938年4月由庆环保安司令部第5保安大队改编)合编成八路军385旅警备第4团,团长刘永源,政委曹广化;警备第7团与合水县保安大队合编成八路军385旅警备第5团,团长袁渊,政委吴宝山。1944年11月,385旅770团开赴抗日前线,将第3营编为警备第5团第3营,警备第5团原第1、2、3营缩编为第1、2营。1946年4月,385旅警备第4团与第5团合编成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警备第5团,团长白寿康,政委秦武山。1949年2月,警备第5团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4军第11师步兵第31团,团长王学礼,政委张平山。部队改编后,参加了1949年春季战役、陕中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在解放战争时期,步兵第31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先后荣获第—野战军授予的“勇猛顽强英雄团”,第二兵团授予的“真正顽强英雄团”光荣称号。1953年4月,根据总部命令调整部队番号,31团改称为32团。1979年3月,由西藏移防至新疆吐鲁番,守卫祖国西大门至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战旗方队中有一面鲜艳的旗帜——“勇猛顽强英雄团”。1949年解放兰州的战役中,31团勇猛顽强、不怕牺牲,攻占了兰州城西南边的“沈家岭”,并打退敌人优势兵力的疯狂反扑,牢牢守住了阵地。沈家岭战役担任主攻的一野4军11师31团,1500人打得最后只剩下170余人,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对兰州战役的最终胜利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兰州战役,是1949年第一野进军西北期间最大的一场鏖战,从8月21日至26日,历时6天。但实际攻破兰州仅用了一天。8月25日,一野第4、6、63、65军从沈家岭、营盘山、窦家山多个方向对兰州外线发起猛攻,第3军负责牵制敌人并做总预备队。各路大军浴血奋战,以命相博,30小时后,兰州解放,马家军2万余守军灰飞烟灭。其中,沈家岭战斗打得尤为艰苦。而沈家岭战斗的胜利,对战役全局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沈家岭,被称作“兰州锁钥”,位于兰州西关外,是离黄河铁桥最近的方向。自古以来要夺兰州,必得先破此“锁”。夺下沈家岭,就等于兰州门户洞开,既可直捣西城,也可控制黄河,截断城内敌人唯一西逃的退路。因此,对于沈家岭攻防作战,敌我双方都下了血本。1949年秋天兰州战役打响的时候,第4军11师31团团长是王学礼。彭总下达攻打兰州的命令之后,这个团受领了一项任务——夺取兰州城西南面一个叫沈家岭的山头。沈家岭驻守的敌军是马步芳最精锐的190师,敌军在这座山上设了三道防线,构筑了非常坚固的永备工事,而且地形对敌军非常有利,居高临下,在那里易守难攻。1949年8月25日天还没亮,总攻开始,我军的大炮朝着沈家岭方向一阵猛轰,轰完之后王学礼团长指挥31团第1营和第2营迅速发起冲锋,敌人前面的两道防线很快被他们冲垮,在打第3道防线的时候出现了相持对峙的状态。在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的情况下,王团长带着4挺机枪冲上了阵地。打到最后由于枪弹不够,敌人也反扑上了阵地前沿,然后王学礼团长带着阵地上所有的战士与敌人展开真正的拼刺刀和肉搏战。经过几轮激烈的战斗,这个团伤亡非常严重,全团剩下不足300人。王团长把所有的机关工作人员全部调上第一线,重新进行战斗编组。战斗进行到最后,31团只剩下170多人,但敌人却始终没能占领31团的阵地。关键时刻,友邻33团及时支援,又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反扑,战斗进行到胶着状态。中午时分,4军军长张达志见11师处境极为艰难,遂令军预备队10师30团火速增援。这时,被我攻占的敌第一、二道堑壕多处暗火力点又死灰复燃,对我30团增援部队扫射拦阻。危情之下,31团立即组织火力压制,掩护30团一个排一个排地梯次跃进。不久,30团终于闯了过来,两军会和稳住了阵脚,但30团政委李锡贵却在激战中壮烈牺牲。30、31团将士怒火中烧,高呼着“为李政委报仇!”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敌人。8个小时过去了,沈家岭战场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 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敌我的体力、耐力、生命力都达到了极限。敌人死伤无数,鬼哭狼嚎;我军亦伤亡惨重,但军号嘹亮。到了下午4点,31团和增援的两个团的指战员,凭借着顽强的信念,在连续打退敌人7次较大规模反扑后,发起了最后的冲击,猛攻沈家岭敌主阵地。
战斗持续到下午5时左右,敌人兵穷力尽开始溃退。上级命令全线追击,王学礼从腰间拔出手枪,奔上主峰北侧山梁指挥:同志们,冲上去,紧紧咬住敌人!
战士们一跃而起冲向溃退的敌人,杀声震撼着山谷。就在这时,敌人的一颗炮弹在王学礼身边爆炸,他倒在了血泊中壮烈牺牲,时年33岁。
晚上8时,经过14小时激战,我军终于摧毁了敌人利用绝壁、密集雷区、地堡群和堑壕组成的4层防御体系,撬开了兰州这把“锁钥”,把鲜红的战旗插上了沈家岭主峰。与此同时,4军10师也占领了狗娃山。
拿下沈家岭、狗娃山,对兰州战役的全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造成了马家军整个防线的崩溃。
26日凌晨2时,第2兵团后续部队乘胜突击,一举攻占了兰州西关,迅速攻入城内,与敌军展开激烈巷战,并抢占了黄河铁桥,完全切断了马家军的退路。
至当日中午12时,城内守军被完全肃清,兰州宣告解放。
马步芳在西宁闻听此讯,如五雷轰顶,失声痛哭,第二天便携眷仓惶经重庆逃往广州。
沈家岭之战后的第二天傍晚,兰州解放。
在入城仪式上,10多万兰州市民涌上街头,载歌载舞欢迎人民军队、庆贺胜利。
彭老总在兰州战役结束后说:打兰州,有的团1500余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几百人(指的就是11师31团)。这些英雄们为人民的事业,粉身碎骨,光荣献身,为万世师表,永远值得纪念和学习。兰州战役是解放大西北战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因在兰州战役中表现突出,第4军第11师第31团被第2兵团授予“真正顽强英雄团”荣誉称号;同时被第1野战军授予【勇猛顽强英雄团】荣誉称号。1952年6月,11师第33团撤销番号和建制,所属各部分流至第31、32团及师直。为补全其建制,第4军10师30团转隶第11师。第31团,即原10师第30团;
第32团,即原11师第31团;
第33团,即原11师第32团。
1955年5月,兰州军区成立,第11师成为该军区的两大独立步兵师之一。
1960年10月,第11师因任务需要,转隶西藏军区建制。
1962年,32团参加中印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在我军取得第一阶段作战胜利后,印军不甘心失败,大举增兵,沿达旺至邦迪拉仅有的一条简易公路,在西山口、德让宗和邦迪拉呈一字长蛇阵分段布防。刘伯承元帅提出“打头、切尾、斩腰、击背、剖腹”的战术,将印军分割歼灭。为阻止印军南逃,插入敌后切断邦迪拉和德让宗之间的公路进行围歼是成败关键。32团(原31团)随11师担负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在当地藏民的指点下,11师选择了贝利小道(1913年,英国情报军官贝利上尉伪装成探险家勘察地形时发现了这条路,因此命名)作为穿插路线,历经7天5夜,连续强行军250公里,翻越4000至5000米海拔的5座冰雪达坂,深入敌后180公里,截断了德让宗至邦迪拉之间的公路。印军完全没想到插入贝利小道的是11师整整两个团的部队,瞬间崩溃,全线动摇。11师33团穷追猛打,一口气干到了查库,再向前就是无险可守的阿萨姆平原,印度边境城市提斯普尔的灯火清晰可见,这是1962年中印战争我军打到的最南端位置。1979年4月,第11师转隶新疆军区;5月,新疆军区改称乌鲁木齐军区。1985年6月,乌鲁木齐军区降格为省级军区新疆军区,划归兰州军区建制;11月,32团整编为新疆军区北方甲种摩步第11师(西北红军仅存的一支成建制的红军师)第32团。1988年12月,第11师被兰州军区确认为“红军师”,第31、32、33团也都被确认为“红军团”。2016年2月,第11师随新疆军区改隶西部战区。新疆军区在领导管理上属于陆军总部领导,并被明确为副大战区级。2017年新一轮军改,陆军13个集团军建制内再无野战师,第11师及新疆军区各部队并未受影响。2020年,32团改编为新疆军区合成第11师32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