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等功臣团】 荣誉称号部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第117师第349团(现为武警某部机动一支队)。
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的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39军117师349团担负战役穿插任务。
该团一夜之间迂回38公里,断敌退路,打敌援军,多次击退3倍于己之敌进攻,随所在的第117师创造了志愿军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一个师歼敌最多、缴获最大的经典战例。
1951年1月25日,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打响。
针对敌人的大举反扑,中朝军队决心“西顶东反”:以一部兵力在西线组织防御,牵制“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集中主力于东线实施反击,从翼侧威胁西线敌人,制止其进攻。
1月31日,东线“联合国军”集中8个师从原州、武陵地区向砥平里、横城方向发起进攻。在东线向横城和砥平里地区北进的“联合国军”以快于西线的速度一路推进,至2月9日已进至砥平里、横城、下珍富里、江陵一线。
2月11日17时,中朝军队6个军突然向东线冒进之敌发起进攻,彭德怀司令员将向敌纵深穿插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志愿军39军117师,横城反击战就此打响。
上级命令第39军117师第349团于2月12日7时前占领横城西北公路两侧有利地形,切断敌人退路和阻击横城出击之敌,在上级协同下反击歼敌。
我方能不能用“两条腿”赛过敌人的机械化,按时到达穿插位置截住敌人,将关系到第四次战役的全局。
117师所在的龙头里距横城约40公里,仅有一条公路通往横城,沿途都是连绵山地,山势陡险,是美2师9团和23团之间的间隙地带,敌人兵力相对薄弱。
最理想的是从这片山区选择一条隐蔽通道,以最快速度穿插,把冒进之敌装进我军口袋里。
117师师长张竭诚意识到这是一次锁钥之战,必须不折不扣实现上级意图,他决心以351团为先锋,以350团为策应,以349团为第二梯队,向敌后穿插。
2月11日17时,一支7000多人左臂缠着白毛巾的神秘之旅犹如离弦利箭,直向敌人命门——鹤谷里插去。
未曾想到,担任前卫的351团一路过关斩将,却在风雪中搞错了前进方向。
师长张竭诚果断命令后续跟进的349团由二梯队变为前卫,超越师指直取鹤谷里。
第349团团长薛复礼,闻令遂以3营为前卫营,1营、2营紧随其后,踏着厚厚的积雪,往目的地疾奔。
凌晨1点,349团前卫被一座800多米的雪山挡住了去路。面对这座高达800公尺且覆盖着一层薄冰的大山,第349团义无反顾直扑大山取捷径直插目的地。
1951年2月12日6时30分,349团提前30分钟到达鹤谷里,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并迅速占领鹤谷里公路两侧要地。
第349团2营5连占据302.2高地战略制高点,压得敌人难以出城。敌人如鲠在喉,与5连展开了反复争夺。在3个多小时的激战中,我方数次击退横城出击之敌。
至此,第349团就像一把铁钳,从公路两侧扼住了横城敌人的咽喉。
第349团2营4连插到鹤谷里后,因炸药不足,只好死守桥头。面对敌人回逃坦克的疯狂进攻,战士们抱着爆破筒奔向一辆又一辆坦克。被炸毁的坦克把公路堵住,4连不怕牺牲、越战越勇,先后击退敌人7次进攻,毙敌百余人。
被困之敌在十几架飞机的支援下,于12日15时向第349团扼守的鹤谷里阵地冲来。他们先以重炮轰击我鹤谷里桥头阵地,而后以坦克掩护步兵发起冲击。
第349团3营集中兵力向敌反击,并以侧射火力猛然拦击步兵,轰炸敌坦克,将敌阻击于鹤谷里公路以北。
面对横城敌人两个连加6辆坦克的冲击,5连和7连在桥头阵地以近战阻击敌人。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跃出阵地,从敌人尸体上拾回弹药,继续战斗,始终未让敌人跨过桥头一步。
战斗到午夜时分,117师见时机成熟,所有部队全线出击,从四面八方同时向被堵在夏日与鹤谷里之间的敌军发起了总攻。枪炮声,冲锋号声,喊杀声,此伏彼起。
13日黎明,历经20多个小时激战,这场鹤谷里阻击战以南逃北援之敌始终未能会合、悉数被歼胜利结束。
至此,横城穿插和鹤谷里反突击战斗胜利结束。
在20多个小时的激战中,第349团歼敌1000余人。
117师一战震惊世界。
当日,又传来整个横城反击战完胜的捷报,志愿军东线集团四个军以伤亡4141人的代价,歼灭“联合国军”1.2万余人,其中俘敌7800人,迫敌仓惶后撤26公里,一举扭转了战局,改变了态势。
1951年2月,因战绩显著、完成任务出色,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授予第349团“甲等功臣团”荣誉称号。
1989年6月,349团执行特种警备团编制。
1996年10月转隶武警编制。
39军117师前身为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
第349团的前身是1942年11月以新四军第3师第10旅29团第3营、泗沭独立团、宿迁独立团合编的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第2支队。
1942年11月中旬,日伪军以5000余兵力,分八路合击淮海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沭阳县地区。
为适应斗争形势,新四军第3师部分主力部队实行地方化,将第7旅21团1营和第10旅29团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四个支队,每个支队辖三个小团,时任29团参谋长的张竭诚主动要求到第2支队5团工作。
1945年春,华中战场上的新四军部队已创建了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浙东、皖江等大片抗日民主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变本加厉,特别是新四军7师负责的皖江根据地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新四军经请示党中央同意,决定增强皖江地区的力量,继3月27日抽调地方武装组编独立团增援外,又于4月初紧急编成一个战斗力较强的独立旅前去增援。
1945年3月下旬,军部决定由淮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新四军3师10旅副旅长覃健和淮海军分区第2支队支队长冯志湘、政委石瑛负责组建独立旅。部队和干部主要从淮海军分区出,暂编两个支队,共4000人,编成后仍属3师建制。
3月底,独立旅组编工作即告完成。其大体编成是:
从3师及淮海军分区机关抽调干部,组成独立旅机关;覃健任独立旅旅长,冯志湘任副旅长,石瑛任政治部主任。
抽调准海军分区第2、3支队归独立旅建制。支队干部基本上是随建制继任,即:2支队支队长俞和坦、政委蔡永;3支队支队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每支队辖3个团,每团编4个连,团相当于加强营。另编旅直特务连、通信分队、迫击炮队等。
4月4日上午,新四军3师独立旅在淮海区里仁集,隆重地召开了成立和出征誓师大会。
9月22日,独立旅接7师转中央21日21时电,令独立旅返回淮海区集结,归建于3师,准备进军东北。
独立旅接到命令后,立即班师北上。独立旅按原路长途行军,于10月4日顺利返回淮海区泗阳县里仁集集结归建,从而结束了6个月的南下任务。
独立旅返回准海区后,进行了短短几天的休整。上级将淮海军分区新2团调归独立旅建制。此时独立旅的编制是3个团:
原第2支队改为1团,团长俞和坦,政委蔡永;
新2团编为2团,团长吴大林,政委吴书;
原第3支队改为3团,团长是张竭诚,政委李少元。
原旅长覃健留淮海军分区任司令员。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吴信泉调任独立旅旅长兼政委。
新四军3师4个旅和3个特务团共3.5万人,在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同志的率领下,先后从淮阴、沐阳、泗阳等地出发北上,开始了历时2个月、行程约1500公里的由华中向东北的战略转移。
1945年11月,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改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独立旅;
1946年1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独立旅;各团番号不变。
1946年9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6师,原第1、第2、第3团依次改称第16、第17、第18团。
1948年1月,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6师,师长张天云,政委石瑛;各团番号不变;11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第117师,师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原第16、第17、第18团依次改称为第349、第350、第351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