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国庆大阅兵受阅百面荣誉战旗之地空导弹“英雄营”

文摘   2025-01-23 00:20   山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
率领战旗方队接受检阅的是五大战区的指挥员。
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
此次编组战旗方队,从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荣誉功勋部队遴选参阅代表,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此次阅兵编组战旗方队,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厚重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始终铭记,对优良传统作风的接续传承。
这些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告诫中华儿女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也是为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如今,120面战旗被细致地折叠好,转交给军事博物馆收藏;但战旗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
120面战旗背后的精神故事,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
【英雄营】 荣誉称号部队代号是“543”,对外自称是石油勘探队;他们曾拖着导弹“打游击”,首创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战机的经典战例;他们自创“近快战法”,多次击落U-2高空侦察机;他们是毛主席曾亲自接见的地空导弹“英雄营”!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尽管中国已经取得完全的主权独立,但领土安全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战败之后便退居台湾,在刚退居台湾的时候,美国方面认为蒋介石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便放弃了对国民党的相关援助。
但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方面的态度又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了以美国为首了联合国军,美苏关系全面恶化,东西方也随即进入了冷战时期。
美国方面将我国大陆当成了假想敌,美国急需掌握我国发展核武器和远程弹道导弹的情报,用以增加跟我国谈判的筹码。
龟缩在台湾省的蒋介石政府,无时不做着光复大陆的黄粱美梦。在美帝国主义的武器支持下,蒋家政府不断派出高空侦察机,向我大陆地区进行情报侦测,并以空投特务等形式疯狂破坏革命成果。
那时刚建国不久的中国政府,内外交困,一穷二白,困囿于我人民空军薄弱的防空战斗力,这些国民党反动分子一直是有恃无恐,出来侦察干得像打卡上班一样。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台湾省高空侦察机不断窜入内地,沿途虽经我歼击部队层层堵截,但仍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出我内地上空,甚至一度飞到了首都北京。
我们之所以束手无策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我人民空军最好的战斗机米格-19,最高升限只能达到18000米。而敌人的U-2战斗机,可以在24000米上的高空翱翔,就算在最极限的情况下加大火力,蓄力一击,也不能奈其如何,地面高炮部队更是望洋兴叹。
1956年,为了打击美国和国民党空军高空侦察机对大陆的窜扰活动,在百废待兴、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在空军建制内组建地空导弹兵。
同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命令:研制中国的尖端武器,发展导弹、氢弹、原子弹、卫星等一系列国防重器。
4月,党中央成立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聂荣臻担任主任,负责总领导弹和航空工作的发展。
不久之后,周总理主持召开会议,宣布了中央决定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以及导弹研究院的决策。
同年8月,中国政府与苏联达成一致意见,苏联将会对我国的导弹研究事业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起初,赫鲁晓夫并不愿意伸出援手。然而随着形势逐渐加剧,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争取中国支持,赫鲁晓夫只好忍痛割爱。
1957年7月,苏联正式给予答复:支持中国政府研究导弹的主张。
1957年9月,聂荣臻元帅亲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与苏联方面展开会谈。
10月,中国和苏联政府签订了导弹技术援助协定。按照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代号为C-75(北约代号为萨姆-2)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并派专家组来华帮助组建和训练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
萨姆-2型防空导弹是苏联于1957年研制的高空对空武器,使用雷达跟踪目标,一次性可发射三枚导弹。而且从发射信号到成功发射只需4或5秒,准确率高,射程远至4.8万米,作战高度最高可达3.2万米。
萨姆-2在当时可以说是唯一能抵挡U-2的地对空导弹。
1958年6月,在北京空军大院的办公室里,中央军委发布了重要命令:中国将组建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中央任命空军探照灯兵总指挥张伯华全权负责。
接受任命之后,张伯华从全空军高炮部队、雷达部队、探照灯部队、航空兵机务部队中选取政治条件好、文化水平高、技术能力出色的士兵,第一批地空导弹部队的士兵最终确立。
1958年9月,中国第一所地空导弹专业学校——空军第十五航空学校在河北保定成立。
10月6日,空军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地空导弹第1营在北京清河镇空军高级防空学校宣告成立;这天下午举行了成立典礼。
空军刘亚楼司令员、成钧副司令员空军高炮指挥部周彪司令员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
会上宣布北京军区探照灯兵指挥部原主任张建华任我军地空导弹第1营营长,高射炮兵学校干部部部长张思聪为政委。
12月26日,原北京军区空军从高射炮兵中抽调精兵强将,在北京大兴县高米店组建了地空导弹部队第2营。
1959年1月18日,原南京军区空军在江苏徐州组建了地空导弹部队第3营。
5月,高炮某师正式改编为空军第三训练基地,担负地空导弹部队的改装训练和作战指挥任务。张伯华任基地主任、贺芳齐任政委。基地下辖地空导弹第1、第2、第3营。
导弹营成员都是从航空兵、雷达、高射炮等45个团级单位中精挑细选出的人才。一个营分三个连:一连为制导连,负责探测敌机位置、引导导弹发射方向;二、三连为发射连,负责具体的发射任务,主要装备正是萨姆-2型导弹。
从此,地空导弹兵成为人民解放军空军序列里的一个崭新的兵种。为了保密和便于工作起见,这只神秘部队代号为“543”;隶属于空军第二高射炮兵司令部。
一场有关生与死、荣与辱的空中较量,由此暗暗拉开帷幕。
为了保密需要,这支部队对外号称“石油勘探大队”,指战员全部着便装出入,所有军牌车辆全部更换民用牌照,营区周围布满公安、民兵。有作战行动时,沿途车站、公路和行军路线,必须要做到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对这支部队的保护程度可见一斑。
能进入这支部队的当然也是佼佼者。
虽然这只部队只是营级建制,但里面的营长是曾经的团长,连长是以前曾经的营长。这里每个人的军衔,都比原来低了那么一级。
1959年初,根据协定,地空导弹第1营在北京郊外,开始接受以斯廖斯基营长为首的苏联专家训练。训练采取一对一方式,也就是营长对营长,连长对连长,技师教技师,操作员教操作员。
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在苏联方面的允许下,其他营的战士纷纷加入学习班子旁听,一些高级指战员也跑来跟着大家伙学习。
苏联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保密要求,听课的学员每人发四五个证件,进大门要证件,进课堂要证件,进发射场也要证件。各个专业之间也不能互相打听,记得笔记、教材一律不准带出教室,学员只能空手进入课堂,学习内容只能在教学时消化记忆。
尽管学习任务并不轻松,学习条件也相对苛刻,但每个人都兴趣勃勃,乐在其中。他们肩上担的是中国的领空安全,大家都知道这份责任,一刻也不敢懈怠。
转眼四个月的训练结束了,苏联专家对中国学员进行了严格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所有的中国学员都取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在这么短的时间掌握如此复杂的技术,简直是一个奇迹。
除了通过苏联人的考试,我们还先后组织了几场实弹演习,每一次都精准击中目标。
1959年的10月7日,一个永载世界防空史上的日子。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当年的国庆节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拟定邀请80个国家的外宾,同时还有70万人的群众大游行。
可就在这个时候,蒋中正派的侦察机来了;这是美国最新型的RB—57D高空侦察机,它的飞行高度达到了18000米以上,而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歼击机难以对其实施有效拦截,1959年上半年,该类型的侦察机,曾深入内陆达17次之多。
而且还有两次,甚至飞到了北京地区的上空。
当时,解放军曾出动过多架次的歼击机进行拦截,然而都因为高度不够,导致蒋中正的侦察机能够大摇大摆地来去自如。
空军司令刘亚楼异常焦虑,如果侦察机在国庆节当天飞临北京的上空,这样的后果不敢想象!
刘亚楼最后认为,看来只能让才训练了4个月的地空导弹部队上了。
随后在当年9月,编制为543的部队进入了北京周边的阵地。
从9月21日开始,进入作战值班状态,9月30日,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不过国庆几天,一切平安无事。
1959年10月7日,国民党空军上尉飞行员王英钦驾驶1架美制RB-57D高空侦察机,从浙江温岭上空进入大陆腹地。
驾驶侦察机的这个叫王英钦的飞行员可能到死都不会想到,我地空导弹部队在九月底就全员进入了战备状态,等的就是这个敌人自投罗网的机会。
为了迷惑敌人,空军照例派出了歼击机进行拦截。敌军侦察机开始爬高,大摇大摆地一路飞过南京向北飞去。
中午11点左右,敌机距离北京700公里,地面的543部队进入了一等战斗准备。
当敌机进入沧州境内,奉命跟随的解放军飞机全部退出了战斗。
在距离543部队2营不足38公里时,随着营长岳振华一声令下,三发导弹腾空而起,齐刷刷向敌机飞去并全部命中敌机,将这架毫无准备的RB-57D侦察机当场击落,飞机最后掉落在了通县东南的一处玉米地里。
而敌机上的飞行员王英钦,在被导弹击中后选择跳伞,但是在跳伞的过程中,绳子不巧被崩落的弹片割断了,最后活活摔死。
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首战告捷,开创了防空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例。
这是防空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高空侦察机的先例,开启了我国防空反制措施新的篇章,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此战距我军导弹部队成立仅仅366天,瞬间打出了我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
该类型的导弹是苏联研制的,他们研发出来就是为了应对美国的高空侦察机的。但是在苏联本土,他们还一直未曾打下过美国的飞机。
听说中国人居然打下来了,立刻派了一个专家组来中国参观,并且详细了解了当时的战斗情况。
随后,多位元帅、大将和上将,看望了543部队,其中还有几个元帅专门请营长岳振华吃饭。
岳振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人。
直到两年以后苏联才用导弹击落了美制U-2飞机。
但美、台的军方人员心里却纳闷:按理说,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此强悍的制空武器。他们一度以为是飞机故障失事,让解放军捡了个大便宜罢了。
不少间谍媒体也纷纷询问时任国防部长陈毅。陈老总当然不可能实话实说,他跟这些无良记者打起了马虎眼:这个飞机是被我们用竹竿子捅下来的呢。
尽管已经遭受过一次失败,但蒋介石政府和美帝国主义丝毫没有退却之意。蒋介石指派他的儿子蒋经国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签订了相关协议。
协议上写明,美国和国民党双方以“西方公司”作为掩护,由美国方面提供飞机以及必要的军事器材,成立34低空侦察机中队和35高空侦察机中队。
而35高空侦察机中队便是黑猫中队,美国方面于1960年7月份和1962年12月份先后提供了四架U-2侦察机。
黑猫中队也于1961年2月1日正式成立。
黑猫中队名义上虽然是属于台湾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但实际上却是由美国的战略空军负责。
为了方便对我国的情报进行窥探,飞行中队的飞行员均是台湾方面提供,他们将窥得的情报报告给蒋经国,由蒋经国直接向美国中央情报局汇报。
从1961年成立,到1974年正式终止计划,黑猫中队在十三年的任务期间共执行了220次秘密侦查任务。
黑猫中队的队徽是由飞行员陈怀生设计的,他在和同学周启鹏夫妇聚会的时候,提出了设计队徽的任务,他将队徽的构想设计说给了周启鹏听。
周启鹏自幼便喜欢绘画,他结合陈怀的描述构想绘出了黑猫图案,陈怀将图案带回到了队里,经全体队员的同意后,黑猫的图案便作为35中队的队徽。
1962年1月13日,也就是黑猫中队正式组建的一年后,第一架由国民党空军飞行员驾驶的U-2飞机首次进入祖国大陆侦察,在大陆上空徘徊了近十四个小时才返回新竹空军事基地。
第一次对大陆进行窥探,U-2飞机便深入到中国的西北地区,还在沙漠的深处拍摄到了一个废弃的庞大的高台架构。
面对国民党方面的突然窥探,我国自然也知道台湾当局与美国方面的勾当。
作为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U-2除了飞得高之外,视野能力也是杠杠的,能够在24000米的高空上,将地面的车辆照得一清二楚,连当时的苏联都拿它没办法。因为通体漆黑,人送外号“黑寡妇”。
有了这款战机,蒋介石政府可以说是如虎添翼,黑猫中队频频出动侵扰我国领空。
虽然萨姆-2型导弹具备打击U-2型侦察机的能力,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雷达感应宽度有限,只有40公里,在这个距离之外的侦察机是拿它没办法的。
当时的543部队只有4个营,中国幅员辽阔,领土众多,根本无法大面积覆盖兵力。
刚开始我们还是采取定点伏击的作战方式,不过吃一堑长一智的敌机,每次都会改变自己的飞行路线,好几次咱们的定点伏击都扑了空。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军指战员空军上校刘亚楼,果断决定改变作战方式,将定点伏击改为游击战,并结合之前U-2战斗机的飞行规律,在它经常出没的几个航线上以逸待劳。
经过数据统计,U-2侦察机经过江西南昌的几率超过了70%。于是543部队暗中向将伏击点设在南昌,并传出这里将要发生重大事件的假消息,诱使敌人上钩。
1962年9月9日,“黑猫”中队少校飞行员陈怀生驾驶U-2飞机由福建平潭岛方向进入大陆的上空,一路经过福州沿着鹰厦线向江西境内飞去。
飞机在飞过九江市之后,便突然来了个急掉头,从黄梅广济直逼南昌,我军对于这个不速之客的情况自然也是有所了解。
解放军战士们早已按照既定的计划埋伏起来,就等着U-2飞行器钻进来。
在国民党飞行员驾驶飞机驶入南昌境内时,543部队2营营长岳振华下达了发射指令,三枚萨姆-2型导弹划过天际再次升空,毫不犹豫的击中了这架U-2侦察机,将飞机击落在南昌东南15公里的罗家集附近,驾驶飞机的国民党飞行员跳伞着地后丧生。
虽然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击落敌军侦察机了,但却是第一次击落令世人无法抵抗的U-2战斗机,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上刊登这一重大消息。
击落高空侦察机RB57D后,地空导弹第2营营长岳振华由中校升为上校;击落第一架U2后岳振华再次由上校升为大校,成为全军唯一的大校营长。
后来美军对自己的侦察机不断改良,在上面安装了一套导弹预警系统,能够在导弹刚打开天线时就产生预警警报,而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为了对付敌机的预警系统,543部队2营官兵苦练本领,将打开雷达天线的距离从135公里压缩到35公里,把8分钟才能完成的发射动作压缩到8秒钟。
刘亚楼将军将这种战法命名为“近快战法”。
1978年,“近快战法”荣获了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
尽管其中经历过几次失败,但543部队还是屡屡创造奇迹,从1963年到1967年,543部队首创近快战法、反电子预警和反电子干扰战法,先后在江西、福建、内蒙和浙江地区击落U-2飞机4架,飞行员2亡2俘。
北京军事博物馆现在还展示有4架残骸。
543部队也因为自己的赫赫战功声名大噪。
1963年11月1日,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员叶常棣驾驶侦察机被击落于我国江西省上饶广丰县的万罗县,叶常棣也在跳伞落地之后被解放军战士生擒。
1963年12月26日,国防部授予空军地空导弹2营营长岳振华空军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64年6月6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空军地空导弹2营“英雄营”称号。
原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授予二营“英雄营”荣誉称号后与该营官兵合影。
1964年6月9日,时任空军高射炮兵独立第4师副师长的岳振华,奉命率2营指战员从内蒙陶思浩地区出发,经七昼夜铁路行军到达漳州阵地,连夜冒雨架设检查兵器,于6月18日担负战备。
福建前线安全保密工作尤为重要。2营对外称作“中央石油勘探队”,官兵们一律身着便衣,并巧妙伪装导弹发射阵地,争分夺秒强化“近快战法”和“以快制快”战斗演练,高度戒备着等待捕捉战机。
7月7日,国民党空军“黑猫”中队的二架U-2高空侦察机,在低空性能很强的RF-101飞机配合下,分别窜至江西新城和上饶上空佯动侦察一番后,相继返回台湾海域上空,企图造成假象,以此麻痹我方。
经历过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实战历练的岳振华,判定U-2飞机极有可能会杀回马枪,命令全营“坚守岗位、严阵以待”。
果然不出所料,其中一架不大会儿便从东山岛南面飞来,于12时15分直逼漳州地区上空。
12时36分,这架U-2在飞至距“英雄营”阵地32.5公里处,仅过4秒钟即被我严阵以待的2营捕捉锁定目标,转入自动跟踪。随着岳振华一声“发射”令下,3发导弹间隔6秒腾空而起,把U-2打了个凌空爆炸,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李南屏当场毙命。
荣获"英雄营"称号刚一个月的空军地空导弹2营,再接再厉,再传捷报;这是该营继1962年9月9日江西向塘之战;1963年11月1日江西上饶之战后击落的第三架U-2间谍飞机。

1964年7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军委关于2营第三次击落U-2高空侦察机的报告上批示:此件看过,很好,向同志们致以祝贺!并问周总理“这支部队在哪里,我想见见他们!”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2营全体官兵。
这是我军历史上毛泽东唯一一次接见一个建制营。
1964年7月10日,空军再次为”英雄营“记集体一等功。
1964年12月,我国根据苏联C-75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成功防制第一批国产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命名为红旗-1号。
1967年初,中国的神箭——“红旗二号”地空导弹正式服役,从此结束了我军地空导弹部队单一使用苏联萨姆-II地空导弹的历史。
1968年3月22日,地空导弹2营在广西宁明地区用“红旗二号”导弹击落美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一架,成为第5次击落敌机也是我军地空导弹部队击落敌机最多的“英雄营”。
1976年3月,空军地空导弹2营改编为空军地空导弹第4师第11团2营。
1985年9月,该营随地空导弹第4师整编为空军地空导弹第14旅。
在国土防空作战中,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进西北,下江南,足迹遍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行程二十多万公里。先后击落1架RB-57D高空侦察机、5架U-2高空侦察机、3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和1架米格-21战斗侦察机,为保卫祖国领空安全,捍卫国家尊严作出了重大贡献。
地空导弹第2营取得独立击落5架敌机的卓越战功。
‘英雄营’荣誉称号部队现在隶属于中部战区空军地空导弹某旅某营。
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地面防空武器系统,具备全天候、全方位打击能力的重要军事力量。在守卫我国国防安全上,继续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2022年7月27日,该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称号,习主席亲自将奖旗授予营长文晓亮和教导员袁天姣。
同一个营,相隔58年,荣获至高荣誉,饱含着领袖和统帅的期望和厚爱。
中部战区空军某旅“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室内,两面旗帜鲜艳夺目。其中一面是习主席2022年颁授的“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奖旗,另一面是1964年国防部授予的“英雄营”战旗。
两面旗帜所处的展厅,顶部正中嵌着一颗大大的红五角星,在它的四周围绕着248颗小五角星,代表该营历次战斗中涌现的248名一等功臣。
鲜艳的旗帜,承载着红色基因和精神血脉,也见证着官兵向着打赢目标奋勇前进的铿锵步伐。
(本文所发布信息,皆来自于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息陬孔猛
缅怀部队时光,眷恋绿色军装。难忘军旅生涯,无悔青春芳华。知遇天下战友,共享部队荣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