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国庆大阅兵受阅百面荣誉战旗之“叶挺部队”

文摘   2025-01-05 00:03   山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
率领战旗方队接受检阅的是五大战区的指挥员。
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
此次编组战旗方队,从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荣誉功勋部队遴选参阅代表,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此次阅兵编组战旗方队,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厚重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始终铭记,对优良传统作风的接续传承。
这些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告诫中华儿女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也是为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如今,120面战旗被细致地折叠好,转交给军事博物馆收藏;但战旗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
120面战旗背后的精神故事,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
【叶挺部队】荣誉称号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92团第12纵队35旅103团所有
叶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他所创立的叶挺独立团,在北阀战争中连克连捷,名声大震。
1947年,为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兼苏中军区)和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在中共华中工委和解放军华中指挥部的领导下,加强了在敌后的进攻和袭扰。
为改变敌人分割苏北、苏中的局面,华东野战军指示第11、第12两个纵队于8月6日开始,集中兵力对苏北盐城、东台地区之敌发起攻势。
1941年2月新四军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以后,为纪念叶挺同志,经苏皖地区人民政府批准,在1946年4月25日至1949年4月23日期间,将盐城县更名为“叶挺县”,盐城易名为“叶挺城”。
战前,苏中、苏北两支部队领导机关组成“叶挺城战役前线指挥部”,11纵司令员管文蔚任总指挥,12纵司令员陈庆先任副总指挥。
指挥部决定战役第1阶段首先扫清盐城南面和北面等外围据点,第2阶段在两天两晚时间内攻占盐城,全歼守敌。
华野11、12纵队颁发第三号政治命令:先入城者授以“叶挺部队”、“叶挺营”、“叶挺连”和“叶挺勇士”等荣誉称号,号召参战部队指战员英勇作战。
两天后,华野11、12纵队解放盐城,全歼郝鹏举残部第1师及1个保安团、第49师1个连,共7250人。
此次战役的胜利,使苏中、苏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截断了国民党军进攻山东解放区的补给线,支援了山东战场的内线歼敌,对刘邓大军挺进中原、陈粟大军进军豫皖苏边区给予了战略配合,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对扭转整个战局,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战后,新华社华中分社于8月15日评论称:叶挺城为我军解放之第一座坚城。
在历时7天的盐城战役中,华野第11纵队31旅92团官兵在几乎无任何隐蔽条件下迫近作业,在正面近200米的开阔地上挖出数条龙形交通壕至盐城东门城墙下,在战斗中以身架桥,冒着敌密集机枪火力阻击奋勇冲锋,最先攀上城墙与敌拼杀,率先突入城内,接应兄弟部队进城,同时向城西北角猛插,把敌人分割成两半,为主力部队夺取盐城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华中敌后军民主力北撤后的空前战果。
1947年8月,盐城获得解放,首先入城的11纵31旅92团12纵35旅103团获得“叶挺部队”殊荣。
92团1营、103团1营获“叶挺营”荣誉称号;92团1营3连、103团1营2连获“叶挺连”荣誉称号。
追授第一个登城牺牲的陈和进“叶挺英雄”称号,授予最先入城的张云德、陆和顺、谢桂华、穆益文、江洪发、顾明德、姜庙桃、陈永庆、姜炳生等9名指战员“叶挺勇士”称号。
用“叶挺”名字命名的称号,是新四军部队的最高荣誉。一次战役下来,两个纵队预备队的团、营、连、个人都双双获得了这一殊荣,这在新四军历史上也属罕见。
第11纵31旅92团前身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的第1师3旅特务连。
1943年1月,特务连扩编为新四军第1师3旅特务营。
1945年1月,以3旅特务营为基础,加入南通、如皋、启东等地方武装,扩编为新四军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特务团;9月,改称第4军分区特务1团;11月,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59团;1946年9月,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31旅92团;1947年2月,为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92团;1948年2月,为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第11纵队31旅92团。
1949年2月,为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29军85师254团。
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苏中军区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11月,新四军苏中军区所属第55、第57、第59、第61、第63团组成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姬鹏飞任司令员兼政委,张藩任副司令员,杜屏任参谋长,卢胜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5月,第57、第61团调出;6月,第7纵队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委,戴心宽任副司令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辖第31旅(以第55、第59、第63团组成)和第1、第2、第9军分区。7月至12月,先后参加苏中战役和东台防御战、盐城保卫战。
1947年1月,华中野战军北上与山东野战军进行了统一整编,改称华东野战军。原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并仍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委,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干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1旅和第10纵队调来之第87、第89团,及第1、第2、第9军分区,共3.1万余人。
5月,以第87、第89团和纵队特务团组成第32旅;8月,参加盐城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克盐城、阜宁等城镇,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
1948年3月,第11纵队转隶苏北兵团建制,胡炳云接任11纵司令员。
4月,以第2军分区第4团、第9军分区第7团和第1军分区特务团组成第33旅;6月下旬,11纵参加涟水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涟水,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2月,第1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委,段焕竟任副军长,梁灵光任参谋长,惠浴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1旅改称第85师,朱云谦任师长兼政委;第32旅改称第86师,张宜友任师长,徐光友任政委;第33旅改称第87师,张强生任师长,许家屯任政委,全军共3.3万余人。
原11纵31旅92团整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9军第85师254团。
1950年11月,改编为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直属第85师254团。
195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5师(欠炮兵团)奉命改编为华东军区水兵师,成为新中国第一支“步兵加机帆船”的水陆两栖部队,开始担负起东南沿海海防、护航和护渔任务。
1953年6月,原华东军区水兵师254团改编为华东军区水兵师第2团。
1954年12月,为了进一步加强海军陆战队建设,中央决定在海军陆战第1团1953年3月18日,华东军区以调归海军的第30师89团团部及所属的7个建制连和1个57炮连为基础组建)和水陆坦克教导团的基础上,合并华东军区水兵师师部及所属水兵第2团,组建了海军陆战师。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的第一个师旅级单位。
1955年1月,华东军区水兵师师部率领水兵第2团北上,抵达驻地陇海铁路沿线的新浦、连云港、海州地区,并且开始整编。师部改为海军陆战师师部,水兵2团改为陆战团,另外将海军水陆坦克教导团划给该师。
1955年6月,海军陆战师移防浙江平湖,陆战团(叶挺部队与原海军陆战第1团合编,称海军陆战师陆战第1团。同年海军在福建成立了海军陆战学校,并派遣海军陆战队参加一江山岛战役。
当时成立海军陆战队的目的和背景主要是应对东南沿海岛屿的作战任务,随着形势的变化,1957年1月,中央军委调整全军组织编制,海军陆战师被撤消。
1957年6月,海军陆战师正式调归南京军区,与边防14团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第11师;原海军陆战师陆战1团改编为南京军区守备第11师68团(叶挺部队)。
1960年6月,南京军区守备第11师调入上海警备区上海警备区警备第2师;原11师68团改编为上海警备区警备第2师9团(叶挺部队)。
1985年8月,警备第2师改编为为南京军区守备第1旅。
1993年1月,南京军区守备第1旅改编为为上海警备区海防旅该旅队积极参与建设上海、发展上海,先后完成了APEC会议安保、抗击冰雪灾害、奥运安保、世博安保等重大任务。
2017年,上海警备区海防旅改编为东部战区陆军第72集团军特种作战第72旅。
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是由新四军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6年春,新四军第2师第6旅部北撤江苏淮安,与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合并,兼理第5军分区工作;5月,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及盐城起义的赵云祥部合编成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辖6个团;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委;6月,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
1946年10月,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参加涟水保卫战,掩护了华中军区后方机关的转移,谢祥军在战斗中牺牲。随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山东,第10纵队留苏北敌后坚持斗争。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仍兼苏北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委;下辖第34、第35旅和第5、第6、第11军分区,共5万余人。
8月,华野12纵参加盐城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盐城,使苏中、苏北两地区连成一片,策应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行动及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在山东的作战。
第34旅(30军88师):即原淮南军区新6旅1946年组建时称6旅;1947年1月兼第5军分区;5月改称34旅,旅长廖成美。
第35旅(30军89师):抗战胜利后,黄克诚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三万五千人前往东北,留下一部分人坚持苏北斗争,后来发展成为于1946年8月以苏北军区第6军分区所辖第1、2、3团为基础组建的新编第10旅,旅部由第6军分区机关兼,归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建制。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35旅,并兼苏北军区第6军分区。是最早与军分区脱钩的机动野战旅,为12纵的主力旅。旅长汪乃贵,政委谢振华。

1948年3月,第12纵队免兼苏北军区,转隶苏北兵团,谢振华任纵队司令员;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委,饶守坤任副军长。
原12纵35旅升级为30军89师,余光茂升任该师师长。
1950年1月16日,华东军区决定第30军军部调归海军,所属第88、第89师、第90师分别调归第26、第20军、第27军建制,第30军番号撤销。

1950年10月14日,第89师奉命由津浦铁路输送到山东邹县地区集结,准备展开训练;10月29日,朱总司令亲来曲阜召开全兵团团以上干部会议,代表军委宣布,9兵团即刻开往东北梅河口一带,用半个月整训补充,随后待命入朝。

11月4日,第20军由兖州南北各站登车向东北地区开进;6日车到天津,只听到车站的大喇叭在转播中央广播电台的消息,朝鲜战场第一战役已经打响。也在同时,军委命9兵团立即入朝,歼灭由朝鲜东线北犯的美军。

此时兵团三个军全在天津以南的铁路线上行进, 一到天津,每列军车分成两列,高速行驶,沿途一站不停,所有商车都停止运行,军车直开山海关,换上车头,一站到沈阳。

20军先头部队59师、58师到达皇姑屯后,由兵团直接指挥入朝,后至的60师、89师到沈阳车站时即由军委总参直接下达人朝作战命令。

就在临时指挥所里,89师师长余光茂受领了奔赴长津湖作战的命令。他考虑到:目前是十一月中旬,在沈阳已经感受到了寒冷,部队顺利到达更北边的朝鲜后,当地气候恐怕比沈阳要寒冷得多。而士兵大多是苏北人,压根经受不住如此严寒的天气,必须想办法采取措施御寒。

于是余光茂和政委王直共同向总参的参谋强烈提议:在不耽误入朝任务的情况下,89师能否在沈阳站停靠一天,领取足够的御寒棉衣、棉被、棉鞋。

总参参谋在请示上级后同意了,并安排他们去找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在贺晋年的帮助下,全师一万多名健儿都换上了高寒地区的棉衣和大衣,但由于时间有限,穿上棉裤的战士只有一半多一点,棉帽和棉手套则缺的更多。

于是在开往边境的列车上,余光茂和王直动员战士们拆掉从苏北随身带来的棉被,掏出里面中的棉花做成护耳、手套、帽子、口罩等防护用品,就是这些装备,挽救了89师无数战士。

1950年11月23日,在正式的总攻发起前,89师奉命前往古土里、柳潭里一线围歼敌人;12月2日,美军开始全线南逃,第9兵团由于御寒物资、粮食保障等方面的不足,没办法按照预定计划进攻,只有89师还可以成建制追击,他们是整个兵团冻死、冻伤人数最少的一个师。

长津湖战役中,89师以伤亡900(冻伤400,战斗伤亡500)的代价,取得歼灭美军700人,干掉美军一个整营的优秀战绩。

长津湖战役结束后,第9兵团进行了缩编,20军需要撤销一个师的番号。

89师战斗减员特别严重,再加上89师是该军成立时间最短的部队,所以最终番号就被撤销了。

因为89师并非作战不利才被撤编的,所以两位首长都没受到什么不好的影响,师长余光茂不久升任为20军副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政委王直不久升任为26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息陬孔猛
缅怀部队时光,眷恋绿色军装。难忘军旅生涯,无悔青春芳华。知遇天下战友,共享部队荣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