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国庆大阅兵受阅百面荣誉战旗之“光荣的临汾旅”

文摘   2024-12-20 00:56   山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于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行驶在装备方队最前面的是战旗方队。
率领战旗方队接受检阅的是五大战区的指挥员。
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
此次编组战旗方队,从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荣誉功勋部队遴选参阅代表,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此次阅兵编组战旗方队,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厚重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荣誉功勋部队的始终铭记,对优良传统作风的接续传承。
这些战旗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从全军部队遴选确定,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各24面,主要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五个军种,共120面荣誉战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阅。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告诫中华儿女不要忘记党和军队走过的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也是为表达对各个时期战功卓著部队的敬仰,激励全军官兵保持和发扬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
如今,120面战旗被细致地折叠好,转交给军事博物馆收藏;但战旗的任务,远远没有结束。
120面战旗背后的精神故事,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
【光荣的临汾旅】此荣誉称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集团军第179旅所有;此部队的前身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3旅;第23旅的前身为山西新军决死第3纵队。
1937年12月,八路军和晋绥军在山西曲沃组建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3纵队”,由中国共产党倡议,隶属于国军第二战区的抗日武装。
决死3纵队最初是由决死第7、8和9总队合编而成纵队长陈光斗和参谋长颜天民都是脱党分子,政委是积极分子戎子和,政治部主任是地下党员董天知。
这样从一开始,决死3纵就处于进步力量的领导下,这种局面当然是为山西军阀阎锡山所不容许的,所以才半年时间,陈光斗就被调回山西秋林任新军副总指挥,纵队长由颜天民接任,同时阎锡山又相应提拔了一些顽固派旧军官。
太原沦陷后,决死3纵转移到晋南地区,后开辟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行政上称为第五行政区,由原决死7总队队长、进步旧军官王子玉担任副司令员。
第五行政区后陆续成立四个保安支队和一个政卫营,秋林会议后整编为保安第9、10团。这期间晋东南各地又陆续出现了由各地下党组织的游击队,分别被整编为游击第10、11团和第32团,以上五个团在指挥上也全部纳入决死3纵队建制。
1939年4月秋林会议后,为控制3纵队,阎锡山宣布取消纵队部和政委制,并将3纵队主力六个团分拆为晋绥军独立第3旅和第197旅,除第32团外各团也都定了新番号,但因为晋东南天高皇帝远所以各团的新型号没有使用。

决死3纵政委戎子和、政治部主任董天知

戎子和、董天知等也见招拆招,除了对顽固派旅长赵世铃的第9总队不能完全掌控外,对其他团都作了可靠布置,但由于部分领导的麻痹大意,使其中混入了伪装的两面派分子,进而导致后续反顽斗争的失利。

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充当了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急先锋。

1939年11月1日,阎锡山命令13集团军司令兼19军军长王靖国派师长梁培璜、6集团军司令兼61军军长陈长捷派师长吕英往临汾刘村,与伪山西省长苏体仁的代表谈判投降条件,并于是月完成对牺盟会、决死队的进攻部署。

11月4日,上级就决死3纵队反顽斗争作紧急指示;20日,在董天知主持下召开了决死3纵队牺盟代表大会,做了反逆流、制止投降的动员,号召全纵队行动起来,坚决粉碎顽固派的妥协投降和反动活动。

12月1日,“晋西事变”爆发。决死第3纵队所在的晋东南也开始遭到敌人的袭击。
197旅旅长赵世铃召开了旅直及决9总队参加的反董天知大会,宣告叛变。
决死3纵队被阎锡山独8旅、叛变的197旅和陈长捷61军包围,董天知与戎子和、游击11团团长刘秀堂、政治主任杨绍曾率领250余人突出重围。
28日,董天知、戎子和等人转移到高平八路军344旅部所在地。
“晋西事变”中决死3纵队叛变了1个纵队司令部、1个旅部、3个总队(团),损失4000余人及武器装备,党员干部和政工干部150余人被捕,30余人被杀害,地方行政干部和牺盟干部被捕200余人,70余人惨遭杀害。
由于3纵队内部反动军官叛变,里应外合,使3纵队和五专区各县抗日政权遭到重大损失,三个主力团都被拉走了,许多优秀干部惨遭杀害。
在事变中,3纵队政治部主任董天知、纵队司令员颜天民,虽然表现很好,但因权限所及,不能指挥所属各团,无力挽回大局。

晋西事变后,损失惨重的决死3纵队各团余部陆续集中起来进行整顿,其中保安9团与保安10团余部合编为保安团,后改称3纵队第7团,辖三个营共1200余人,团长为红四方面军干部余能胜。
游击11团余部被编入第32团,改称3纵队第8团,团长为红军干部宋绍廉,1940年6月该团分别编入第7、9团。
游击10团则在补入平顺独立营后,改称3纵队第9团,团长仍为雷震。
决死3纵队整编后,归八路军129师指挥。纵队长为戎子和,原司令员颜天民调决死1纵队工作,政委董天知由于在百团大战中牺牲,先后由傅雨田、王一伦担任政委,包括红四方面军干部刘昌毅在内的一批干部也被调来担任要职。
1940年12月,在主力部队地方化的要求下,3纵队机关兼任太行军区第3分区,同时又恢复第8团建制,下辖四个连,团长为红四方面军干部郭本银。
进入1942年,华北敌后战场进入最艰难时期,决8团再度被撤销,决死3纵队副司令员、红四方面军干部郭国言也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后由红四方面军干部鲁瑞林继任副司令员,此时全纵队兵力仅剩两个团约1700余人。
1943年春,纵队司令部、3分区司令部并入八路军第385旅,到当年夏3纵队实力下降到历史最低潮,仅剩1270余人。
直到1944年华北敌后战场形势开始逐渐好转后,决死3纵队的两个团实力才逐渐恢复,到1945年10月抗战胜利时,决7、9团分别恢复到三个营十一个连的规模,此时决7团团长为红军干部黄定基,政委为张向善;决9团团长为程英林,政委为郑其贵。

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举行上党战役,以冀南军区主力编为冀南纵队太行军区主力编为太行纵队太岳军区主力编为太岳纵队

10月7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整编为:

冀鲁豫军区主力编为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旅),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

冀南纵队改为第2纵队(辖第4、第5、第6旅),陈再道任司令员, 宋任穷任政委;

太行纵队改为第3纵队(辖第7、第8、第 9旅),陈锡联任司令员,彭涛任政委;

太岳纵队改为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3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

同时,晋冀鲁豫军区组成25个团的架子,调往东北。

1945年11月10日,第1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开往东北途中到达晋察冀军区,后因形势变化留该军区担负作战任务。

11月11日,在邯郸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新编第8军改名为民主建国军,高树勋为总司令,加入晋冀鲁豫军区序列。

11月中旬:以太行军区主力组成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旅),王宏坤兼司令员(后由王近山代司令员),段君毅任政委;

以冀鲁豫军区主力组成第7纵队(辖第19、第20、第 21旅),杨勇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委。

因中央军委拟调第4纵队(不含第11旅)去东北,1945年12月,晋冀鲁豫军区组成第8纵队(辖由原第4纵队11旅改称的第22旅;新组建的第23旅(在山西长治苏店镇太行军区山西青年抗日决死第3纵队2个团汾东游击支队合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3旅,其中决死3纵7团改编为23旅67团,汾东支队改编为23旅68团,决死3纵9团改编为23旅69团。23旅旅长是黄定基;政委车敏瞧);军区独立旅改称的第24旅),谢富治任司令员,王鹤峰任政委。

12月初,中央军委决定第4纵队不去东北,仍留太岳军区。随后,第4纵队与第8纵队(不含第24旅)合并,称为第4纵队(仍辖原第10、第11、第13旅及第23旅),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

第24旅改为太岳军区独立旅。

1946年1月,第8纵番号撤销,23旅划归太岳军区建制。不久,调入4纵建制,改番号为12旅,下辖34、35、36团。
1946年7月,4纵12旅改为太行军区独立旅,下辖第7、8、9团;同年11月,再次划归太岳军区建制,恢复12旅番号。
1947年1月,12旅改称太岳军区23旅。
到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发展到42万人,其中野战军为5个纵队,炮兵和工兵的建设有进一步发展,各二级军区所辖独立旅已达10个。
遵照党中央关于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方针,1947年6月10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第2、第3、第6纵队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6月30日晚,刘邓野战军4个纵队12万余人在冀鲁豫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4个师部、9个半旅6万余人,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7月2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决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与原中原军区部队一部,依次组成:
晋冀鲁豫军区第二次组建第8纵队,太岳军区23旅归其建制,仍下辖67、68、69团,旅长黄定基、政委萧新春;第8纵队辖:原第4纵队第22旅;新组成的第24旅和太岳军区第23旅;由王新亭任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副司令员张祖谅兼参谋长;
第9纵队由太行军区部队编成;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下辖三个旅:第25旅(旅长蔡爱卿);第26旅(旅长向守志);第27旅(旅长崔建功)。
第10纵队是冀南军区部队组建,中原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第10纵队取消建制并入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政委刘志坚;下辖三个旅:第28旅、第29旅、第30旅。
第11纵队由冀鲁豫军区三个独立旅合编而成;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芝;下辖三个旅:第31旅(旅长汪家道);第32旅(旅长胡华居);第33旅(旅长肖元礼)。
第12纵队由豫鄂陕军区地方部队改编而成;辖第34、第35旅;由赵基梅任司令员、文建武任政委。

1947年12月,人民解放军攻克运城后,山西临汾县城国民党守军仗恃2.5万余兵力和坚固城防,负隅顽抗。
1948年初,全国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到最后的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组建了一批新的野战纵队,这也是全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组建新纵队,晋冀鲁豫军区行动最早,新年一过就组建了第13、第14纵队
第13纵队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即著名的“皮旅”,改编为13纵队37旅,旅长王诚汉和太行军区2个独立旅合编组成,司令员曾绍山,政委徐子荣。
第14纵队由冀南军区部队组成,司令员韦杰,政委甘渭汉。
至1948年,解放军在山西地区连战连捷,阎锡山在整个晋南地区只剩临汾一座孤城
阎锡山以第66师,第30旅和其他保安部队共2.5万人驻守临汾,临汾守军依仗坚固的城墙,并加以大量的碉堡工事,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企图死守临汾。
晋冀鲁豫军区为配合中原、西北战场的作战,孤立晋中和太原之敌,决心攻取临汾。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1948年2月3日组成由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统一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13两个纵队以及炮兵团和太岳军区8个团及晋绥军区两个旅共5.3万人攻取临汾。
1948年3月7日,徐向前下达了攻城命令,8纵24旅率先进攻,当天即攻占临汾城南的机场,粉碎了敌军的空运计划。经过近二十天的血战后,解放军各部相继攻占尧官庙,高河店,火车站等地,逼近临汾外城。
4月1日,指挥部以8纵23旅13纵37旅为前锋分别进攻东关,并挖掘坑道准备爆破。
4月10日,23旅的四条坑道有三条爆破成功,炸开东关城墙,解放军迅速攻占东关外城,重创敌第66师主力。残余敌军退至临汾内城,企图做困兽之斗。
至5月1日,两军在临汾城下已经僵持了近一个月。
由于解放军重火力不足,坑道爆破几乎是突破城坊的唯一手段,又经过十几天的坑道交锋后,5月16日,8纵23旅终于将两条坑道挖到内城墙脚下,并迅速运进去了近十吨的炸药,为防止敌军再次破坏坑道,指挥部决定立即发起总攻。
5月17日晚19时50分,在两声巨响中,临汾内城墙被炸开了两处50米宽的缺口,作为突击队的8纵23旅69团率先登城,并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至当夜24时,我军全歼敌军66师,30旅以及其他地方部队共2.5万人,临汾解放。
临汾战役共历时72天,是我军第一次以坑道爆破为主要手段攻击敌军坚固城防,将阎锡山苦心经营的临汾坚城一举拿下,极大打击了阎锡山继续做“山西王”的美梦,同时也为我军积攒了宝贵的攻坚经验。
临汾战役结束后,晋冀鲁豫军区前线指挥部授予8纵23旅“临汾旅”荣誉称号,这是我军诸多荣誉部队中,唯一的一支旅级荣誉部队。
1948年5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5月9日的决定,为适应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需要,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委;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员;滕代远任第二副司令员;萧克任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任参谋长;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
所属野战部队编为2个兵团:
第1兵团由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徐向前兼任司令员和政委;辖第8、第13、第14纵队;王新亭率领的晋冀鲁豫第8纵队改称为华北军区第8纵队,隶属于华北军区第1兵团战斗序列。临汾旅整编为华北军区第1兵团第8纵23旅,黄定基任旅长。
第2兵团由晋察冀野战军组成,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委,杨成武任第二政委;辖第2、第3、第4、第6纵队。
军区直辖第1、第7纵队和炮兵第1、第2旅及华北军政大学、冀中军区(孙毅任司令员);北岳军区(唐延杰任司令员);冀鲁豫军区(赵健民任司令员);太行军区(鲁瑞林任司令员);冀南军区(徐深吉任司令员);太岳军区(刘忠任司令员)。
两大军区合并时,第1兵团刚结束3月份发起的临汾战役,随后于6至7月又进行晋中战役,解放了临汾城和晋中广大地区,在此期间,第2兵团执行中央军委赋予的从战略上牵制华北国民党军的任务,以主力出击冀热察,一部出击保北,有力地配合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

1949年2月,华北军区整编为三个野战军兵团,临汾旅升格为师,番号为第179师,隶属18兵团60军建制,下辖第535、536、537团,师长黄定基、政委萧新春。

第535团,前身为1940年3月由山西第5行政专署保安团改编而成的决死3纵队第7团,1941年1月归太行3分区建制;1943年9月,调归太行8分区;1945年12月,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8纵23旅67团;该团作风过硬,有朝气,上进心强,能连续战斗,能打攻坚战。

第536团,前身最早可追至1938年1月由景仙洲组织成立的临汾县民众武装模范自卫队,后编入山西新军决死2纵队;1940年3月扩编组成18集团军汾东游击支队;后为太岳3分区警卫支队、汾东支队;1945年12月,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8纵23旅68团;该团战斗积极性高,在正规作战中进步很快。

第537团,前身为1940年3月由决死3纵队游击10团改称的决9团;1941年1月归太行3分区建制;1945年12月,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8纵23旅69团;该团为军、师主力团,战斗作风英勇顽强,沉着稳重,不怕牺牲,执行命令坚决,完成任务彻底,尤其善于有准备的攻坚,作战时一般放于主要方向。70年代以来,179师对外开放,该团1营担负经常性迎外表演。

作为山西新军传人,179师前身部队英勇地战斗在晋南大地和太行山上,参加过百团大战。抗战胜利后,所属团队经受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的锻炼。成为徐向前麾下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劲旅,18兵团第一主力师。

曾被中央军委批准授予过“光荣的临汾旅”荣誉称号,是解放战争时期被军委授称的最大建制部队,成为179师至高无上的光荣。

179师的创建者、首任旅长黄定基,福建长汀人,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曾3次负伤,是刘邓首长多次表扬的英勇机智、每战必胜的优秀指挥员。

1949年10月1日,黄定基被邀请作为战斗英雄和“临汾旅”的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1951年9月,黄定基在重庆病逝,时为川北军区副司令员。

1949年4月,太原战役结束后,179师随60军划归一野建制,进军西北;同年11月又转归二野指挥,进军西南。
1950年2月,179师兼茂县军分区,归60军兼川西军区建制。
1951年春,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79师,师长吴仕宏,政委张向善,奉命入朝参战;原师长黄定基因身体原因,于1951年9月去世,年仅39岁。
吴仕宏是四川通江人,曾在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3旅参谋长、华北军区第1兵团第8纵队第23旅副旅长、第60军第179师代理师长,与黄定基长期共事。1955年,吴仕宏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又晋升少将军衔。
在朝鲜战场上,179师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东线鱼隐山地区冬季防御作战、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等。
1953年5月,179师536团8连反击松树梁高地战斗激战8昼夜,歼敌1500余人,被志愿军总部、60军树为小型反击战典型战例;6月,535团反击902.8高地,与181师参战部队在敌阵前实施3500人大潜伏,共同创造了我志愿军防御作战以来对坚固阵地之敌进攻一次就歼敌一个团大部的范例,受到中朝联合司令部的通报表扬。
1953年9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第60军奉命回国,隶属于华东军区,军部驻防安徽宿县。在此背景下,“临汾旅”进驻蚌埠。
1955年8月,该师在安徽凤阳地区,进行了加强步兵团实兵战术演习。

1958年9月,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率机关领导干部30人,到179师537团当兵一个月,许世友上将在6连当兵,当时该团正在浙江宁波进行海滩登陆训练,在一次滩头登陆演习中,许世友将军当爆破手,在爆破三角石障碍时,石头蹦起,该连7班一战士奋不顾身扑在许世友将军身上,用身体掩护了许司令员的安全。为表彰事迹,南京军区授予该连“尊干爱兵标兵连”的光荣称号。

1961年1月,179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首批十大战备值班师之一。

1962年,该师参加了著名的东南沿海紧急战备行动,后奉命移防江西上饶。期间“临汾旅”被整编为北方甲种师。

1963年7月,“临汾旅”返回安徽滁州。

1967年7月,“临汾旅”师直、第535团、537团奉命进驻南京,后兼南京警备区。

1970年,“临汾旅”179师奉中央军委命令对外开放,担负迎外展示任务。从此“北有196,南有179”。

几十年来,179师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府首脑、军事和民间代表团的外宾共613批13000余人次,为外宾进行军事技战术表演600多场次,荣获勋章、纪念章1000多枚,被誉为“中国陆军的窗口”。

1976年3月,第60军军部移驻镇江,“临汾旅”仍驻南京,并执行甲种师编制。

1985年军队改革时,第179师划为第12集团军建制。

1998年11月,“临汾旅”被整编为摩托化步兵旅。

2016年军改后,南京军区撤编,第12集团军转隶东部战区陆军。

2017年全军大整编时,“临汾旅”归入第71集团军麾下,与“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和“济南第一团”共同成为71集团军里三支英雄尖刀。 


息陬孔猛
缅怀部队时光,眷恋绿色军装。难忘军旅生涯,无悔青春芳华。知遇天下战友,共享部队荣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