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至1943年,华北地区连续遭遇水、旱、蝗虫三大自然灾害。敌人又对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致使解放区人民生活极其困苦。
该团官兵与群众共同抗灾灭蝗、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在粮食极端缺乏的境况下,该团开展“节约4两米”活动。官兵把节约的粮食支援群众,自己则以野菜、树叶充饥。
该团还经常派宣传队走村串户,以麻秆作笔、墙壁为纸、街头当舞台,写抗日标语、演抗日话剧、教抗日歌曲,形成了全团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亲切地称该团为“俺们的自卫团,泰西的子弟兵”“俺们的老9团,巨南人民的亲人”。
1942年秋,时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同志来第9团检查工作,对9团良好的群众纪律,密切的军民关系,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高度评价第9团继承和发扬了红军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
冀鲁豫军区树教导第3旅第9团为“群众工作模范团”,并号召全区部队学习第9团的群众工作。
115师开进山东后,实行了以罗荣桓为中心的一元化领导,很快建立起来了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胶东五大根据地。
到了1945年,山东军区已经发展为5大军区,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2个支队、1个海军支队、113个独立营(县大队)、800多个区中队。总兵力有27万余人,约占当时我党领导武装力量的22%,地方部队也发展到50万人,解放区人口达到2700多万。
从1945年下半年起,山东军区先后派出不下6万官兵的主力部队挺进东北。四野的38军、39军、40军、41军、43军和三野的26军、27军、31军、32军都是从齐鲁大地打出来的。
115师师部人员离开山西孝义时,在碾头村前留下了这张经典合影:罗荣桓(二排左三)、杨尚昆(二排左二)、陈光(三排左一)、林月琴(前排左三)。
1940年8月,毛主席做出指示,要求山东纵队、中共山东分局以及115师的指挥机关靠拢,以便统一指挥。
之后,115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要求,将师属力量统一整编为7个教导旅,共计7万余人。
教导第1旅,原苏鲁豫支队第1、第3大队;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
教导第2旅,原独立支队第1团和鲁南、苏鲁支队;旅长曾国华;政委 吴文玉。
教导第3旅,由115师343旅运河支队及独立支队第2团等编成,兼鲁西军区,杨勇任旅长兼军区司令员,政委苏振华,副旅长王秉璋;1941年6月,教导第3旅划归八路军第二纵队建制,鲁西军区也并入冀鲁豫军区;1942年12月教导第3旅与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合并,教导第3旅番号撤销,时任旅长为王秉璋。
教导第4旅,原黄河支队;旅长邓克明;政委符竹庭。
教导第5旅,原东进支队;旅长梁兴初;政委张国华。
教导第6旅,原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6支队、鲁北支队;旅长邢仁甫;政委周贯五。
教导第7旅,原新编第3旅、新编第2旅各一部;旅长韩先楚;政委赵基梅。
1940年4月,为加强冀鲁豫地区力量,黄克诚率八路军第2纵队344旅、华北抗日民军第1旅等部队南下,与冀鲁豫区杨得志领导的冀鲁豫支队合编为新的八路军第2纵队,同时成立冀鲁豫军区,军区由纵队兼;杨得志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军区司令员由黄克诚兼任;第2纵队辖新编第2旅、新编第3旅、344旅、华北抗日民军第1旅及南进支队等部队。
5月下旬,黄克诚率第344旅、新编第2旅主力(5团、6团)南下豫皖苏边区,杨得志率八路军第2纵队留下部队坚持斗争。
1941年7月,新编第3旅、新编第2旅4团合编为教导第7旅,建制属115师,由八路军第2纵队指挥。教导第7旅成立时旅长为韩先楚,政委兼副旅长赵基梅。
1942年12月,教导第7旅与冀鲁豫军区第7军分区合并,番号自此撤销。
抗日战争初期,曾思玉调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
1939年3月,115师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率师部及343旅进入鲁西平原开展游击战争。在686团随师部向山东挺进的前夕,曾思玉又被任命为344旅689团政委,到了晋东南的长子县。
9月初,曾思玉被第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召回总部:115师到达山东后,根据地和部队不断壮大,急需大批干部,现在把你调回115师,并由你率领抗大一分校的400多名毕业学员赴山东。
曾思玉随即把那400多名毕业生组成了一个“山东营”。“山东营”对外称为“独立游击大队”,而他就是大队长。
这些青年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从来没有打过仗;这次东征,每人也仅分到三枚手榴弹;而且从山西出发,要经河南、河北到山东,沿途既有国民党统治区,又有日伪军严密把守的几道封锁线!
在曾思玉的带领下,这批学生兵顺利进入了鲁西平原,安全到达了濒临东平湖的岱庙镇——115师独立旅驻地!
曾思玉一行刚到岱庙镇,马上受到独立旅旅长杨勇和政委欧阳文、参谋长何德全等人的热烈欢迎。
曾思玉奉命留在了鲁西。他带来的400多名抗大毕业学员,也留下一半。其余的,由“山东营”营长卢迪带着到师部去分配工作了。
数日后,343旅的老政委肖华率领着转战于冀鲁边区的挺进纵队来到鲁西。3月中旬,挺进纵队与鲁西独立旅合编为第343旅兼鲁西军区,杨勇任旅长兼军区司令员,肖华任旅政委兼军区政委。
鲁西军区下辖运河支队、黄河支队、4个军分区和军政干部学校。
曾思玉被任命为运河支队的政委;运河支队辖第4 团、5团:
第4团,是以山东泰西人民抗日自卫团为基础,发展成为山东纵队第6支队后又整编为第4团的,是一支以知识分子出身的地方党员和部分红军干部为骨干的年青队伍。
第5团,前身是由南昌起义部队保存下来的井冈山红4军28团,中央苏区时期是红1军团第2师5团,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还曾代表红军总部授予他们“中国工农红军模范红五团”的旗帜。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五团”从山西打到冀鲁边,如今又到了鲁西。
1940年9月,肖华调任115师政治部主任;同时,343旅运河支队与独立支队第2团整编为115师教导3旅兼鲁西军区,杨勇任旅长兼军区司令员,苏振华任旅政委兼军区政委,曾思玉任政治部主任,辖第7团、8团、9团计3个团、4个军分区。
其中, 7团是由运河支队5 团改编的;9团(群众工作模范团)是由运河支队第4团改编的。
1941年7月1日,鲁西、冀鲁豫两区党委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区党委;7月7日,鲁西、冀鲁豫两个军区及其所属部队,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两区所属主力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
第2纵队下辖教导3旅、教导7旅和冀中军区南进支队;教3旅,由王秉璋任代旅长,曾思玉任政委。
1946年8月,中央军委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配合中原、华东野战军作战,以杨勇第7纵队和陈锡联第3纵队为左右两军,对开封至徐州段海铁路实施破击战。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是由原冀鲁豫军区部队改编组成的,下辖第19、第20、第21旅;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张霖芝;副司令员赵基梅;副政委张国华;参谋长昌炳桂。
第20旅,是由原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改编;原辖第5、9、3团奉命改称第58、59、60团;旅长匡斌,政委石新安。
原八路军115师教导3旅9团(群众工作模范团)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20旅59团。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同时由豫皖苏军区机关及其独立旅和各军分区基干团、第1纵队第20旅组建成第18军,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委,陈明义任参谋长,郭影秋任政治部主任。
20旅59团(群众工作模范团)改编为第18军52师(师长吴忠,政委刘振国)155团。
新中国成立后,155团作为18军骨干力量进军西藏、捍卫国家主权。
在藏区作战,由于民族文化和习俗迥异、语言不通,给善于依靠人民群众作战的解放军带来了很大不便。
155团并未因此改变初心,相信只要工作做到家,就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无论在战役行军途中,还是在打扫战场之时,155团始终严格执行民族团结政策,体现了“群众工作模范团”的好传统,好作风。
由于有了藏区群众的支持,在进藏的第一仗昌都战役中,“群众工作模范团”作为攻坚主力,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一举歼灭了当面藏军,打开了进军拉萨的大门,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60年代初,印度扩张野心暴露,印军第7旅越过“麦克马洪线”,挑衅中国主权。为针锋相对,中国组建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前进指挥部(即藏字419部队),作战部队以“群众工作模范团”所在的52师为主编成。
在东线第一阶段战斗中,155团在团长刘广桐和政委乔学亭率领下,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发扬了一往无前、敢打恶仗、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在克节朗、达旺地区前仆后继,英勇奋战。
155团6班班长阳廷安在战斗中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带领全班向敌阵地迂回冲击,一连端掉了几个地堡,最后不幸被子弹击中,壮烈牺牲。
经两天激战,我藏字419部队先取克节朗,歼灭了印军第7旅,俘其旅长达尔维准将。接着,再取重镇达旺,胜利结束了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作战。
边境反击一仗,155团打出了国威、军威。战后,155团2连6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荣誉称号,为阳廷安个人追记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