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是个典型的二代。
魏武侯是魏国的第二代国君,本名魏击。
父亲是魏开国君主魏文侯。见战国初第一强人,魏文侯
魏武侯是典型的二代,家境殷实,想证明自己,到处征战,变更用贤国策逼走吴起,错失攻秦战略良机,不立太子遗留后患。
一、悉心培养
魏武侯出生在哪一年,没有明确记载。
但魏武侯的儿子子罃有记载。(文侯)“二十五年,子击生子罃”(《史记·魏世家》), 文侯二十五年为公元前400年。
魏文侯对儿子魏击很看重。
据《周驯》记载,魏文侯有长子魏欣,次子魏击。魏文侯立贤不立长,选了魏击做太子。“二子者,长孺子颀愚而不能听亲,中山之君慧而孝以慈仁”(《周驯》)。
资治通鉴,曾记载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对魏击的教导。时间大概在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08年)以后。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
子方不为礼。
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子击乃谢之。(《史记》此处的记载为“子击不怿而去”。听了这话,不开心而去,更像是青春期少年的正常反应。司马光有些美化了。)
魏文侯对子击军事方面的历练,也很早开始。
前412年,(文侯)“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儿子出生前12年,魏武侯带兵围城。如果12岁带兵,生儿子也是24岁了;如果估计15岁带兵,生儿子时是27岁。)
二、家境殷实
据《竹书纪年》记载,魏武侯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推测继位时28岁左右。
老爹是战国前期第一牛人,给他留下了殷实的家底。
疆域:
西:占领了秦国的河西地区,设置西河郡,吴起任首任郡守。
北:占领中山国,当时还是太子魏击被封中山君。
南:征楚国,获得大梁之地。
东:占领齐桓公的故城邺城,派西门豹治理。
人才:
魏文侯留下的班底,可谓人才济济!史书上记载的有:
贤士,有田子方,礼段干木;
治世,有李悝、吴起、西门豹等;
军事,有吴起、乐羊等;
还有尚未登上前台的公叔痤、商鞅等。
政治经济:
李悝变法,已经实行近三十年(从公元前422年李悝拜相开始算起)。
变法的核心内容,“尽地力之教”,精耕细作,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单产;“平籴法”,政府调控粮价,熨平周期、保护农民。
战国初期,各国人口总计才和现在的北京市人口差不多,约2000-3000万。增加人口至关重要,魏国李悝变法的政策,对吸引庶民很有竞争力。
李愧著《法经》,实施了以法治国。
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军力:
吴起训练“魏武卒”,是当时第一劲旅。
吴起曾率领魏武卒,东征西讨,大战七十六次,战胜六十四次。
三、四处征战
一个国君的谥号,是对其一生的盖棺定论。美谥排名前二的是:文、武。魏文侯、魏武侯,爷俩儿占全了。
可见历史上对王二代魏武侯,评价也不低。他主要的功绩是武力征战。
魏武侯的祖先,毕万,曾经做过晋献公的“车右”,只有武功高强的勇士,才能承担这个角色。毕万的孙子,魏武子魏氏
魏武侯在继位前,就受到刻意的实战训练。
前412年, “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 前408年,魏击随乐羊进攻中山国。
前393年(武侯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刚继位不久,就急于发起战争,而且还东西两线作战。确实有点着急,着急证明自己不比老子弱,这是二代的通病。) 前391年(武侯5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即位以来第一次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 前390年(武侯6年),魏武侯与秦军大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和齐国战于襄陵; 前389年(武侯7年),“阴晋之战”。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包括战车500乘、骑兵3000反击秦军。在阴晋,破秦50万大军。此战过后,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 前387年(武侯9年),吴起率军攻打秦军,再次大败秦军仓促间集结的残余部队于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向秦国腹地推进。 前386年(武侯10年),赵武公之子赵朝作乱,不服从赵敬侯调令,投奔魏国,魏武侯阴谋操纵赵国朝政,竟然接纳赵朝,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不克。 前383年-前381年(武侯13年-15年),魏赵战争。赵敬侯涉足中原,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卫慎公不能抵挡,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出兵大败赵军于兔台(今河南清丰西南)。这是自晋阳之战后魏氏与赵氏的首次冲突,标志着三晋联盟的瓦解。此后三年魏赵持续战争。 前380年(武侯16年),联合三晋,救燕败齐。 前378年(武侯17年),三晋攻齐。中山国复国。 前377年(武侯18年),与中山桓公战于浍水,大败。 前375年(武侯20年),魏武侯决定先发制人,与楚军大战于榆关。 前373年(武侯22年),魏武侯乘齐侯剡被弑,齐桓公田午初立,国势不稳,联合燕国、鲁国、卫国大举讨伐田齐。 前372年(武侯23年),赵成侯闪击卫国,连下卫国73邑,魏武侯率军攻打赵军,败赵军于蔺(今山西离石)。 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击崩逝
四、战略缺失
魏文侯时期,西出灭秦的战略意图明显。在吴起进攻秦国河西地区时,秦拉拢齐楚攻击魏国东部的一块飞地。魏文侯不为所动,全力支持吴起,终于占领了河西地区。
但魏文侯这种战略意图,也没有彻底坚持。愣是隔着赵国去攻打中山国,大战三年,公元前406年攻灭中山国。但三十年后,中山国复国,公元前377年,武侯与中山桓公战于浍水,大败。占领中山国三十年,对魏国的战略意义并不明显。
魏武侯时期,战略缺失更明显,完全被形势牵着走。
魏武侯执政初期,延续魏文侯的策略西出攻秦。此时国力强盛、名将吴起驻守河西,魏武卒建立十余年,也是战力最强悍时期。前389年(武侯7年),“阴晋之战”。吴起率领五万魏军,破秦50万大军。
此时的秦国,政局不稳,国力衰退。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年仅两岁的公子昌继位,是为秦出公,其母亲小主夫人当政,秦国进一步沦落。
但魏武侯非但没有抓住这个战略机遇,反而出现了两个重大战略失误。
战略失误一:失去吴起
魏武侯继位一年后,宰相李悝去世。在继任者人选上,吴起抱有很大期待。结果魏武侯任命了田文。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资治通鉴·卷一》)
谁应该当相,吴起还和田文当面对质,非常精彩。我们看一下资治通鉴的原文: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这里借田文之口,说出吴起军事、经济、政治的才能和业绩。结果魏武侯没有用吴起当宰相。
“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那一刻,吴起有多么无奈。
田文在位9年死了,下一任宰相,该吴起了吧,结果更狗血的事出来了。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害吴起,起惧得罪,遂去之楚。”(《史记 吴起传》:)
具体吴起被坑的过程也很精彩,详见:《资治通鉴》笔记1-吴起
魏武侯两次选相,没有用吴起。说明魏武侯心中,没有西进灭秦的战略意图。
如果魏武侯有西进灭秦的战略意图,第一次选相,就应该选吴起。集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攻秦。打几场大胜仗,那些“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还成问题吗?
第二次选相,选中了魏家女婿公叔痤。魏武侯在用贤还是用亲上,选择了用亲。这两个人选有巨大的实力差距。 著名的5万破50万的“阴晋之战”刚过去两年,吴起战功、声望如碾压般的存在。这让公叔痤非常畏忌,用阴招,赶走了吴起。
吕氏春秋,对此有详细记载。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吕氏春秋·观表》)
这是魏武侯的重大战略失误。这个失误,改变了魏国的国运,即便魏武侯后面15年辛苦劳碌、不停征战,所取得的成果,也不足以弥补这个战略失误的损失。
战略失误二:送回秦献公
秦献公师隰,曾经是秦国太子,因为政局混乱,10岁时失去继任资格,长期流亡魏国,39岁回秦国继位。继位后在秦国进行废止人殉、编制户籍、推广县制等改革,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让秦国国势触地反弹。
在魏国流亡29年,秦献公师隰,看到魏国通过李悝变法、吴起强军一步步强大起来,对“发达国家”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有深刻的学习。
秦献公与魏武侯同龄,都是公元前424年出生。
对这样一位秦国前太子的抱负、才能、人品,魏武侯应该有深入的观察和了解。
是否送秦献公师隰回秦国,在这个重大战略决策上,魏武侯再次出现失误。
秦魏两国长期战争。让敌国贤能的人上位,还是昏庸的人上位,这很容易决策。
但换一个问题,让敌国我熟悉的人上位,还是不熟悉的人上位。估计很多人会选那个熟悉的人。魏武侯和一百年后的赵武灵王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选个熟悉的人。见被饿死的猛人:赵武灵王(一)
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偏好,就是人总是倾向于选择确定性大的选项,即便这个选项明显有问题。
结果就是,秦献公回秦国继位。秦国国势日益增长。魏国灭秦的战略窗口关闭。
秦献公比魏武侯多活了八年,公元前362年去世。这八年时间,是秦国历史上的黄金时间。秦国从守势变成了攻势。
遗留后患
魏武侯公元前370年去世,享年54岁。
魏武侯生前没有立太子,引发内乱。
“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资治通鉴·卷一》)。
本来韩、赵可以对魏国任意宰割,可是两国的处理意见不合。韩国主张把魏国一分为二好控制,赵国主张杀魏君割地。两国意见不合,突然都退兵了。子罃杀了兄弟公中缓,继位,是为魏惠王。
司马迁评价:“君终无適子,其国可破也“。国君死亡时,不立合法的继承人,国家都可以被击破。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魏武侯对自己的身体有着超级的自信,还没来得及立太子就突然去世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晚年身边没有明智的人提醒他,或者英明神武的他已经听不进意见和建议了。
总结
魏武侯,作为魏国第二代国君,继承了战国第一强国的家业。
终身勤奋、四面攻伐,在位15年10年有战事,分别对战过秦、楚、赵、中山、齐等四方之敌。
表面四处征战,维持了魏国的强大,实际错失了攻秦的战略机遇。
以战术的忙碌,掩盖战略思考。没有贯彻魏文侯西出攻秦的战略。
任亲不任贤,逼走吴起。
不立太子,死后险些破国。
对二代们的启发
1、不必急于证明自己
一代成功的都是牛人,二代往往活在父辈的阴影下。证明自己能行、不输父辈,往往是二代内心里的一个情结。
2、少动多想,想清楚了再做
二代有更多资源、更多机会。在证明自己的驱动下,往往急于做事、多做事。多不如少。容易以战术的忙碌,掩盖战略的思考。
如果魏武侯不四面开打,而集中攻秦,那历史可能要改写。
3、用贤不用亲,用贤不避老
二代往往周围都会围绕一批说好话的人、让自己开心的年轻人。也可能会有讨厌的老臣总批评、教导自己。
用贤VS用亲?用新人VS用老臣,二代需要突破二元对立的心理障碍。
让自己开心的人,往往只是提供了情绪价值,做不出实际的业绩。
用人的本质是要拿到结果,是陌生的职业经理、还是熟人,并不重要。不要被用陌生人的不确定感、用熟人的确定感干扰判断。
经常批评你的人,往往是对你期待更高,恨铁不成钢。如果遇到这样的老臣,千万要珍视。
魏武侯继位伊始,出游河西,兴致高昂,说大好河山多险峻。王错在旁附和,吴起说在德不在险,教训了魏武侯和周边人一顿。(钱穆考证,这是王错毁谤吴起的起因。甚至推断,排挤走吴起的是王错、不是公叔痤。)王错后来出奔韩国。弃用老臣吴起,魏国失去河西土地、失去灭秦的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