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时评】我国经济转型如何转?未来的着力点在哪里?

文摘   财经   2025-01-02 09:16   北京  


1/2 星期四

总编时评

国家信息中心 

中经网管理中心副主任、中经专网总编审--朱幼平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无古人、举世无双的成绩。这个成绩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与信息化五个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现在这五个化的红利出现了明显的衰减。疫情已经两年了,我国经济仍然承压,也实证了这一点。为应对这个挑战,我国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方向,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而经济转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等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与信息化红利衰减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与信息化均带来了显著的发展红利,但这些红利目前确实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衰减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工业化红利衰减: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中低端生产和制造产业链,推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规模超过排名前十国家(除中国)总和,是联合国标准工业门类全有的独一无二的国家,是世界上工程师队伍最大的国家。

•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目前产能过剩严重,制造业大而不强,传统制造业的优势逐渐减弱。

2.城镇化红利衰减:

• 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二十余年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造就了一大批财务自由者。

• 但随着城镇化率接近饱和,以及大城市人口增长放缓,城镇化红利逐渐减弱。县城虽然承载着新一轮城镇化红利重任,但也面临着人口流失、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

3.市场化红利衰减:

• 联产承包、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外资企业、民营经济等,数轮财富浪潮,市场化改革释放了经济活力,推动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 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目前,店面关门、就业承压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资本外逃等,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步入递减区域。

4.国际化红利衰减:

• 改革开放使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特别是2011年加入WTO,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 然而,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使得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国际化红利有所减弱。

5.信息化红利:

• 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高科技产品行业、电商行业、通讯设备行业、软件行业、社交媒体行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特别是随着流量天花板出现,其边际效益逐渐递减,同时面临着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转型升级。



二、经济转型期率先受影响的行业

改革开放后,最早遭遇红利衰减的行业主要包括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和部分传统服务业。

1.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成本,吸引了大量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小商品制造等行业。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土地成本也随之增加,使得这些行业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

2.部分传统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等,在改革开放初期也享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然而,随着电商、外卖等新兴业态的兴起,消费者需求逐渐转向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方式,传统服务业面临巨大的市场冲击。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服务业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以应对市场竞争。



三、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将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产业为载体的新型生产力,它强调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和国内经济增速的逐渐放缓,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更是促进社会财富合理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重要手段。

经济转型中的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革命性突破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技术的革新,尤其是前沿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量子技术、新材料、6G技术、太阳能技术、新兴氢能等。这些技术的突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以及数据、知识等新型要素的优化配置。新质生产力强调对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企业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

3.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这包括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型。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带动了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发展。

4.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新质生产力实现了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它反映了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规模效应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5.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推进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模式、平衡财富分配等措施,中国正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四、我国经济转型若干具体着力点

我国经济转型主要从过去低小散的经济形态和以规模扩张为主的产业发展路径,转向以创新和提升附加值为内在动力,转向以财富驱动的经济发展阶段,并辅之以产业的升级。人海战术的血汗工厂、基建狂魔,8亿件忖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时代过去了,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时代来了。具体来说,经济转型的着力点和未来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随着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和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依赖大规模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市场,激发消费潜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将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通过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等措施,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2.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随着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需要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政府将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策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手段,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

4.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经费使用效率、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等措施,可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5.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绿色发展。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通过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加强生态保护等措施,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需要从过去生产型政府转向建设型政府,并最终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支持,为经济转型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五、经济转型利好的主要行业

在经济转型中,多个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以下是一些主要行业:

1.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行业: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将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市场价值将进一步扩大。

2.新能源与清洁技术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和清洁技术(如碳捕获与储存、节能技术等)将迎来快速发展,政府也将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政策支持。

3.生物科技与医疗健康行业: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健康需求持续增长,将带动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行业的新发展,包括基因编辑、再生医学、精准医疗等领域。

4.新材料行业:新材料是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基石,随着科技进步,将不断涌现出具有高性能、低成本、绿色环保等特点的创新型材料。

5.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推动金融科技行业的持续创新,为传统金融行业带来更多颠覆性的变革。

6.安全、环保行业:社会对新风险的认识提高,对安全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保行业也将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而迎来更多机会。预计到2025年,安全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此外,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太空旅游、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以及脑机接口等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文章节选自 《中经专网》--总编时评



中经专网+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未来经济工作着力点


中经专网
“中经专网”由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主办。公众号追踪国内外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和热点、重难点问题,筛选总结、提炼分析,支撑用户把握新阶段,研判新形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