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地方两会热点:“数据要素×”“人工智能+”成高频词
近期,各地两会紧锣密鼓地召开,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风向标。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成为高频热词,凸显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力度正持续加码。
各地数字经济发展量化目标出炉。多地结合自身产业优势,提出了数字经济发展量化目标。其中:
浙江省将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
山西省将推动大数据、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10%以上,数字经济规模增长15%以上。
海南省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
内蒙古自治区将力争算力规模突破20万P、智算规模保持全国第1位。
吉林省将超前布局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实现算力总规模翻番。
黑龙江省将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40个、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0个以上,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0%以上。
河北省将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培育10个“数字领航”企业、100个先进级智能工厂。
湖南省打造国家绿色智能计算产业先导区力争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贵州省将用好算力券政策带动算力产业规模达到120亿元。
数字经济创新试点“多点开花”。
北京市将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创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打造国家数据管理中心、国家数据资源中心和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深入开展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试点。
广东省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数字湾区”建设。
浙江省将争创新一轮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推进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
山东省将争创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
贵州省将提到全力打造全国算力高地,坚持算力、数据、应用、产业联动高质量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
山西省将加大智算资源供给,打造全国算力高地。河南省将加快建成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
海南省将出台实施自贸港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落实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有序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
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各地立足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特色化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其中:
上海市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广东省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垂直大模型深化应用,加快智算中心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
四川省将提到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持续实施6个重大科技专项。
广西壮族自治区将落实“人工智能+”行动,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发展智能终端产品。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人工智能要做好研发、制造和应用,支持呼和浩特发展智能控制器、智能传感器、智能软件等关键软硬件设备,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中长期资金入市,助力市场稳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1月22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市场稳定。该方案旨在解决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瓶颈,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该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提升中长期资金在资本市场的参与度。首先,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将被引导每年将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并通过长周期考核机制,降低短期市场波动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此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稳步提高股票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并扩大委托投资规模,以增加长期资金供给。企(职)业年金基金也将通过长周期业绩考核和扩大覆盖范围,提升市场化投资能力。同时,公募基金被要求在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的A股流通市值持有比例,并推出更多适应投资者需求的产品。此外,允许机构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上市公司定增,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和分红,以增强市场信心。最后,通过建立利益绑定机制和优化注册流程,该方案旨在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确保管理层与投资者利益一致。此举有助于改善市场结构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长期资金入市更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方案将对中国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多重互动提供助力。首先,方案的实施预计会显著提升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与流动性,吸引商业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进入A股市场。而有关资金通常具有较强的耐心和稳定性,能够在市场波动时提供支撑,减少短期投机行为的冲击,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推动市场向价值投资倾斜。其次,中长期资金的流入将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可靠的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在研发、设备更新和扩张等方面的投资,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政府可能会继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优化税收政策、加强信息透明度和完善制度建设,以巩固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成果。相关政策将促进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使金融资源更有效地配置到实体经济领域,从而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重磅规划正式发布,擘画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科学谋划、系统部署今后一段时间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其中,文件呈现诸多亮点。
城乡融合发展,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明确,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对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是客观规律。当前,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意义十分重大。高国力指出,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落实落细目标任务,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同时,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发展,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功能,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表示,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晶表示,在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方面,规划提出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这些举措将更加有利于激励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让主产区抓粮得实惠、不吃亏,进一步激发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构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此外,规划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朱晶表示,我国有着广阔的林地、草地、江河湖海等资源,要打破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观念,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多途径开发丰富食物品种,丰富百姓的“粮仓”。
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专家表示,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高于GDP增速,迫切需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水平。黄汉权表示,乡村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立足乡土资源,大力发展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多样化特色种养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同时,强化就业服务,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引导和规范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规划还明确,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专家表示,要强化监测和帮扶举措,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突出产业帮扶、做好就业帮扶等,提升和增强脱贫群众和脱贫地区“造血”能力。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推动帮扶政策体系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转换,加快补上脱贫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