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货币增长稳健;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3万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4件,我国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文摘   2025-01-16 09:17   北京  

中经头条




广义货币增长稳健,流动性管理帮助经济稳中求进

1月14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13.53万亿元,同比增长7.3%。

货币供应稳健,更好支持经济复苏。M2数据的良好表现反映了当前市场流动性适度充裕,这有助于经济活动和企业投资的恢复。与此同时,狭义货币(M1)余额为67.1万亿元,同比下降1.4%,但降幅较上月收窄,反映出经济活动逐渐回暖。M1的变化主要受财政资金拨付和使用效率提升的影响。流通中货币(M0)则同比增长13%,显示出现金需求的增加,通常与消费季节性波动有关。在贷款与融资方面,2024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8.09万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占大头,达到14.33万亿元,12月新增贷款接近1万亿元,为历史较高水平。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为3.43%,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为3.11%,均显示出持续下降的趋势,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并激励投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在2024年末达到408.34万亿元,同比增长8%,相关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表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持续增强。全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7.05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政策短期仍将遇挑战。2024年12月的金融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正展现出复苏的积极信号,M2-M1剪刀差收窄,这反映出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将有助于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恢复。然而,进入2025年1月,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同时,1月15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对冲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税期高峰和春节前现金投放等因素的影响,央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9595亿元的逆回购操作。这次逆回购操作后,单日逆回购净投放规模达到9584亿元,创下历史第二高。尽管央行试图通过大规模逆回购来平抑资金面波动,但市场反应却表现出资金紧张的情绪加剧,甚至出现了16%的隔夜借贷利率,这表明市场对于流动性的担忧依然存在。但展望2025年,预计我国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基调,以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并刺激消费。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1月的金融数据有望出现“开门红”,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可能恢复同比多增。同时,新实施的M1统计口径将更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和居民消费变化,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正在逐步巩固,但在短期内仍需关注流动性管理,以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商务部: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3万亿元

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商务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

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成效显著。李刚表示,2024年,商务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组织“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推动消费持续扩大。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万亿元,同比增长3.5%。特别是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据初步统计,2024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超过了680万辆,超3600万名消费者购买8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过560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约60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过138万辆。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以旧换新换出消费新动能、换出绿色可循环,更换出生活好品质。

聚焦五大领域,持续提振消费一是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稳住消费的基本盘。近日,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本周将陆续印发2025年加力支持汽车、家电、家装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及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实施细则。二是扩大服务消费,优化消费结构。打好政策组合拳,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会同相关部门完善重点领域支持政策,开展“服务消费季”“中华美食荟”等服务消费促进活动,推动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丰富服务消费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三是创新举办扩消费活动,营造消费氛围。突出重点时段,聚焦重点品类,联动线上线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促消费活动。四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激发消费活力。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首发经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五是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营造更加友好的国际化消费环境。推动步行街、商圈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聚焦“一老一小”,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深入实施县域商业三年行动,推进“千集万店”改造提升,不断便利城乡居民消费。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任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4件,我国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知识产权工作进展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的规划预期目标。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专利方面,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104.5万件,同比增长13.5%。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7.5万件。我国申请人通过海牙协定提交外观设计国际申请4868项,同比增长29.5%,跃居全球第一位。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的规划预期目标。商标方面,全年注册商标478.1万件,同比增长9.1%。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国内有效商标注册量为4762万件。地理标志方面,全年认定地理标志产品36个。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544个,地理标志产品直接产值超过9600亿元,连续多年稳定增长。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方面,全年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发证1.1万件。截至2024年底,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累计发证8.3万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提升至82.36分,再创新高。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全年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61.3万次,同比增长29.9%。1-11月,全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3564.1亿元,同比增长6.6%。2023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16.87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13.04%,提前完成“十四五”的规划目标。

知识产权工作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有效商标注册量同比分别增长16.3%和8.1%。其中国内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同比增长18.8%,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34.9万件,同比增长15.7%。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49.7万家,较上年同期增加6.9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50.6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3.7%。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连续5年保持稳步增长,调查显示,2024年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3.3%,创新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知识产权海外申请更加活跃。2024年,我国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均稳居世界前列。其中,我国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较上年稳中有升,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同比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我国高价值发明专利中有13万件同时在海外获得授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一倍,涉及1.6万家创新主体,较“十三五”末增长6700余家,国内更多创新主体更加注重借助知识产权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中经专网+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中经专网
“中经专网”由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主办。公众号追踪国内外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和热点、重难点问题,筛选总结、提炼分析,支撑用户把握新阶段,研判新形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