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各省GDP目标谨慎设定,聚焦内需与创新推动经济稳增长
2025省级地方两会陆续召开,截至1月21日,31个省(区、市)2025年GDP目标均已出炉。
各省2025年GDP目标普遍谨慎。绝大多数省份的目标设定在5%以上,显示出对经济增长的基本预期。其中,西藏的目标最高,设定为“7%以上,力争达到8%”,而海南、内蒙古、湖北、重庆和新疆的目标均在6%左右。经济大省如广东、江苏和山东则普遍设定在5%左右或5%以上。这些目标的设定反映出各地政府在面对当前国内消费不足和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等挑战时,采取了相对谨慎的态度。特别是15个省份下调了202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仅有天津上调,表明地方政府对经济恢复持审慎预判。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扩大内需”、“新质生产力”和“高水平开放”等政策导向,以促进消费和投资支持高质量发展。尽管如此,多数省份在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增速预期有所下调,反映出对未来经济形势的谨慎态度。此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普遍低于GDP增速,显示地方财政收入面临压力,而各省份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目标统一下调至2%,与近年来整体通胀水平较低相关。
经济将聚焦内需、创新与稳增长。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面临内需扩大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挑战与机遇。各省在设定2025年GDP增长目标时普遍选择在5%左右,反映出其对经济复苏的谨慎乐观态度。随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地方政府可能推出财政补贴和消费券等措施,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直接激发市场需求。此外,房地产行业的稳定也将成为政策重点,预计各个地方政府会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并放宽购房限制,以刺激市场活力,但需谨慎避免市场泡沫。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被赋予更高优先级,各地政府将通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来增强经济韧性,提高整体产业链竞争力。财政政策方面,预计将更加积极,各地政府可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投资力度,通过扩大赤字和发行专项债券来拉动经济增长。相关政策不仅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直接回应,也是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战略布局。
多地明确深化国企改革新任务,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近期,地方两会密集召开。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成为多个省份部署本年度工作的重点。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提出,2025年要切实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质量完成,更好发挥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四次专题推进会上表示,要在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同时,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前瞻性、高起点研究谋划后续改革工作,多研究提出一些真招实招,多形成一些牵引性、带动性强的改革举措。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做出重大部署。其中,北京提出,2025年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河北提出,2025年要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天津明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产业类国企做强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功能类国企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合作,公益类国企降本增效、优化服务质量,金融类国企稳健经营、更好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推进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苟坪此前表示,要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结构优化。重点围绕“三个集中”,立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尊重创新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鼓励以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为龙头,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重组整合,实现“1+1>2”,推动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国企重组整合成为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关键词。其中,上海提出,2025年聚焦做强做优主责主业,推进一批集团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广东提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港口、航运等领域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吉林明确,2025年将推进吉能集团、交投集团、一汽吉林战略性重组,做实金控集团主体功能,拓展农发、旅控、吉勤集团战略性布局,显著提升产投集团、森工集团等企业经营绩效。河南、重庆、四川、甘肃等地提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进重组整合。
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表示,2025年国企重组整合将更加突出产业链整合,动作或集中在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
大规模逆回购注入流动性,央行维持相关政策应对资金需求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11575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
大规模逆回购提高资金节前流动性。11575亿的逆回购为14天期逆回购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资金投放。此次操作的背景主要是由于临近春节,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显著增加,商业银行需要更多资金以应对客户取现和支付需求。此外,当日有9595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整体看,央行的逆回购操作不仅是为了提供新资金,也旨在对冲到期资金的压力,以避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近期,由于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税收缴纳高峰以及春节前现金投放等因素,市场流动性紧张,导致银行间利率上升,7天质押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一度超过2%。通过此次逆回购操作,央行实现了1980亿元的净投放,标志着其在连续八个工作日内保持了逆回购的净投放状态,有效缓解了市场短期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央行宣布这一操作后,市场利率普遍下行,隔夜Shibor降至1.779%,7天Shibor降至1.906%,显示出市场对央行流动性措施的积极反应。
央行仍将维持适度宽松政策,以应对流动性需求。本次大规模回购反映了央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向。表面上看,此举旨在应对春节前流动性需求的显著增加和市场资金紧张的压力,显示出央行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的灵活性。通过大规模逆回购,央行不仅缓解了短期流动性紧张,还有效降低了资金利率,从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符合其“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展望未来,预计央行将继续频繁进行逆回购操作,并可能逐步恢复MLF的使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同时,央行可能会探索更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支持实体经济和扩大内需。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的大背景下,央行有望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增强对消费和投资的支持力度。此外,随着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和地方政府融资需求上升,央行可能会更加积极地进行流动性投放,以防范潜在市场波动。因此,可以预见,在2025年,央行将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操作方式,以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