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温和通胀与政策刺激并行,助力中国经济复苏
1月9日,国家统计局宣布2024年12月CPI同比涨0.1%,ppi同比下降2.3%。
物价指数运行基本稳定。12月CPI同比上涨0.1%,较11月的0.2%小幅回落,主要受到食品价格下降的影响。具体来看,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5%,其中猪肉价格虽同比上涨12.5%,但涨幅有所回落,鲜菜和鲜果价格显著下跌。非食品类商品表现相对稳定,环比上涨0.2%,服务价格上涨0.5%,显示假期消费需求有所提升。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后同比上涨0.4%,表明其他商品和服务中存在一定的价格回升趋势。与此同时,PPI在12月同比下降2.3%,降幅较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反映出工业品市场的持续压力。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6%,生活资料则下降1.4%。部分行业如煤炭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面临较大价格压力,尤其是煤炭开采业,其PPI环比下降1.9%。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导致相关行业需求疲软,进一步压制了工业品价格。当前市场供需关系相对平衡,但消费需求不足依然是压制物价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信心低迷以及房地产投资下滑导致工业品需求持续疲软。
政策刺激将助推中国经济复苏。在12月的CPI和PPI数据中,我国经济展现出温和的通胀环境,CPI同比仅上涨0.1%,反映出消费需求疲软,尤其是食品价格的回落对整体物价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同时,PPI同比下降2.3%,降幅收窄显示出工业品市场依旧承压,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进一步抑制了相关行业需求。这些因素表明,中国经济正经历结构性调整,面临内外部需求不足和消费信心低迷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未来政策将更加注重刺激消费和投资,以促进经济复苏。央行近期“择机降准降息”的表态显示了其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关注,该举措旨在通过降低利率来减轻融资成本,从而激励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支出。此外,政府可能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及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减税、增加补贴等措施提升家庭可支配收入,政府将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因此,适度的货币政策调整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结合,将有望为中国经济带来稳步复苏的机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声,服务机器人站上银发经济新风口
1月9日,国新办就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有关举措举行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在发布会上介绍,发展培育银发经济,有关各方推动科技赋能,加快服务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
服务机器人在养老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刘明表示,银发经济前景广阔。老年人群体规模不断上升释放大量老年产品和服务需求,随着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升级,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银发经济促使各产业为老年人创新、创造更多的服务产品,涉及老年人生活方方面面,为老年人服务注入新动力。各方积极发展培育银发经济,锚定老年友好潜力产业,强化老年用品创新,推动科技赋能,着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发布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出台金融支持养老产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服务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银发经济浪潮下机器人技术重塑养老产业格局。我国首次从顶层设计上部署加快养老科技产业发展,释放出亿万老年消费者养老市场刚需,真正激活银发经济市场活力,尤其是发挥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技术优势,利用智慧科技解决养老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中银证券研报指出,在国家政策驱动下,智慧养老市场增量空间有待释放,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到6.8万亿元。“机器代人”+脑机接口+ AI将点燃智慧养老市场新的增长引擎。
做好“三个”服务挖掘培育银发经济消费潜力。刘明指出,下一步,将深挖和培育银发经济消费潜力,从做好服务上做文章,推动银发经济提质扩容。一是做强主体,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加快培育一批银发经济龙头企业,推动银发经济逐渐向多元业态发展。二是做优产品,引导经营主体匹配细分市场,健全产品服务的标准规范,提高产品服务品质和适老化水平。三是做大规模,促进养老与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让老年人在医疗、出行、娱乐等方面更加方便,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温馨的服务。
央地政策加码,未来五年数字经济规模或达80万亿元
近期,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等多部门加快政策部署,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发展壮大数据产业,激活数字经济发展动力。研究机构表示,伴随数实融合制度不断完善和产业实践更加深入,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80万亿元。
聚焦数实融合、新型工业化,央地密集发布“任务书”。从部委到地方近期部署来看,数实融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成为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的关键词。日前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工作任务时明确,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面向重点行业“一业一策”制定数字化转型指南,用三年时间建设200个高标准数字园区。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着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智能工厂梯度建设体系,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四川省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力争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翻番。
从网络设施建设到行业赋能,主管部门绘制“施工图”。与此同时,近期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就升级网络设施、提升行业赋能能力,明确未来几年发展目标。十二部门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工信部发布《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加快5G与工业的融合渗透,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创新发展;三部门出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明确不同类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重点和策略,形成差异化的转型实施方案。
机构认为数实融合高水平发展,将持续壮大数字经济。中国信通院最新研报显示,数实融合将持续释放需求潜力,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80万亿元。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得益于数字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十五五”期间,数字技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将由过去4年的22.5%提升至23.2%,成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随着数实融合的深入推进,数据产业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新增长点。近段时间,围绕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发展数据产业,《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政策相继出台,从制度层面挖掘数据要素市场价值。国家数据局表示,到2029年,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