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重点抓“五统一”“一破除”
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王善成表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点多面广、千头万绪,必须要找准工作着力点,才能不断提升工作质效。“五统一”“一破除”就是在贯彻落实中抓的重点。
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制度规则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没有统一的基础制度规则,市场运行就缺乏一致的行为准则。国家发展改革委从制度建设着眼推进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比如,在市场准入制度规则方面,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公平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环境。在公平竞争制度规则方面,出台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强化对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
二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要素资源市场的统一对于更好发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鼓励创新的优势,释放发展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聚焦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重点问题,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丰富要素供应方式。比如,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配套政策,推动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促进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推动统一的电力市场建设,目前,省间电力现货市场以及山西、广东、山东、甘肃四省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
三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商品服务市场既是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解决企业和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大力推动有关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比如,建设统一的医疗服务市场,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持续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等,缩短诊断时间,减轻患者负担,也节约了医疗资源。又如,过去消费者网上购物往往只能选择特定平台支付,我们推动有关方面积极提升平台互联互通水平,去年“双十一”天猫已允许使用微信支付,京东即将接入支付宝,平台间的壁垒正在逐步消除。
四是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设施的顺畅联通是经济循环畅通的基础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持续推动各类市场基础设施统一高效联通,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支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比如,健全多式联运标准化体系、推动船舶检验全国“通检互认”等。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推动交通运输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跨领域协同发展。又如,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等,加快商贸流通设施建设。通过系列举措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
五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是市场运行秩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有力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统一监管标准、规范监管行为,不断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能。比如,印发关于全面深化监管、执法、检查过程中“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文件、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等。
“一破除”,就是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针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问题禁而不止、有的甚至花样翻新的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力量攻坚整治了一批突出问题。比如,去年以来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等专项行动。为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开通了有违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线索征集端口,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反映问题的便利性。
王善成表示,总的看,随着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举措渐次落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社会共识明显增强,对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经济循环效能的作用正在显现。
国家数据局: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投资规模约两万亿元
1月6日,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带动未来5年投资规模约两万亿元。
首个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文件。国家数据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这是国内关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个顶层设计文件。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考虑:1)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制度、技术、应用的有效承载,是释放数据价值的物理依托。研究机构预测,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为10%左右。2)是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每一轮技术变革都会孕育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基础设施也将推动新一轮产业发展。当前,我们进入了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时代,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成为释放新时代“数据石油”价值的关键。3)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迫切需要。2023年,我国仅有2.9%的数据被保存,企业超过一年未使用的数据占比近四成,数据流通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投资规模约两万亿元。沈竹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化发展拔节而上、积厚成势,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数字基础设施。随着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数字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制定《指引》,旨在回答“什么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如何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什么”,力争能够说清楚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发展愿景和建设目标,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协同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全面支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发展。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带动未来5年投资规模约两万亿元。
地方债发行提速,相关政策助力经济稳健增长
截至1月6日,已披露的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规模合计达6800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计划2400亿元。
地方债发行明显加速。在新一年开始时,地方政府采取新的融资策略:通过扩大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和加快发行节奏,以更好地支持投资和促进内需。近年来,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需要通过其他债务工具进行融资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经济活动。2024年11月,中央政府已提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并促进投资。而2025年各地区的具体发行计划显示,四川计划发行1495亿元(新增专项债700亿元),重庆计划发行1010.75亿元(新增专项债500亿元),山东计划发行975亿元(新增专项债600亿元)。此外,云南、贵州、海南等省份也已披露了各自的发行计划。相关地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力求通过债务融资来支持本地经济发展。随着专项债规模的扩大,预计将更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大量重点项目即将启动,对资金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然而,新发地方债也可能对流动性造成一定压力,专业人士预计2025年上半年将面临较大的政府债供给压力。
地方债发行助推经济复苏与发展。相关数据对中国地方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的有效配置上,地方政府通过扩大债务发行规模,能够获得更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经济项目,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2024年的数据显示,地方债在一季度的发行量通常较低,但2025年各地的发债计划显示出明显增长趋势,尤其是四川和重庆的发债计划均超过1000亿元。此外,政府政策的发展方向将更加积极。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的《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以提高专项债的审批效率和灵活性,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快地使用资金。未来,地方政府可能会继续扩大专项债券的使用范围,包括土地储备和保障性住房等项目,以增强财政灵活性并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并且随着政策环境改善和市场需求增加,预计2025年地方债市场将迎来更多创新产品。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