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审计整改强化财政管理,实现风险防控并促进经济增长
12月22日,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简称《报告》)。
本次审计整改成果显著。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披露了重要整改成果: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共整改问题金额达5380多亿元,制定完善规章制度1300多项,追责问责2800多人。在整改进度方面,要求立行立改的1786个问题中已完成1691个,占比94%;要求分阶段整改的817个问题中已完成513个,占比62%;对于需要持续整改的问题,已明确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具体整改内容涵盖多个领域: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通过调整决算草案、补征税款等整改涉及资金2851.48亿元;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通过清理节庆展会论坛、规范培训评比整改74.3亿元;地方层面通过追回资金、落实重大政策整改178.64亿元;中央企业通过调整账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整改1466.9亿元;金融机构则通过清理违规业务、优化信贷投向整改755.56亿元。同时,有关部门正在查处审计移送的310多件违纪违法问题。
审计整改促进经济治理与政策协同。从宏观层面看,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整改报告反映出中国正在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通过5380多亿元的整改金额和1300多项制度完善,展现了政府对经济治理的系统性思维,这与近期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形成良性互动。特别是在金融体系优化方面,金融机构通过清理违规业务和优化信贷投向,整改涉及755.56亿元,显著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银行业对信贷投放虚增空转问题的整改,使得等额存贷余额较审计时显著下降,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中央企业通过调整账表、加强资产管理等整改1466.9亿元,优化了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提升了企业经营透明度。从长期发展来看,此次审计整改的成效为政府推进新一轮化债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与近期出台的10万亿元化债方案形成政策合力,显示政府正在构建更系统化的债务管理框架。通过完善1300多项规章制度,建立起更完善的经济治理体系,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对310多件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强化了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体现了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决心,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
三部门联合发布指导目录,以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目录(2024年本)》的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适用于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和活动。
针对自然资源开展分类施策。《目录》包含鼓励、限制和禁止三类事项。《通知》明确,凡列入鼓励类的项目,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基础上,自然资源、投资管理和林草主管部门可优先提供要素保障、优先办理相关手续;凡列入限制类的项目,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或标准,方可办理相关手续;凡列入禁止类或者采用所列工艺技术、装备、规模的项目,不得办理相关手续。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之外,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项目属于允许类,依法办理相关手续。《通知》要求,各地要注重适应性和差异性,在符合《目录》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的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目录,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要素保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各地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或禁止限制目录),应与《目录》的有关要求做好衔接。
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治理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等问题。《通知》提出,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新上建设项目首先要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林地、草地和湿地等。各地要严格按照《目录》有关要求,在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前或者备案前后,依法依规对建设项目用地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除依据有关规定不需用地预审的情形外,没有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批准或核准建设项目。各地要坚持底线原则,严格治理整顿当前土地市场中仍然存在的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等问题。针对养老地产、商业办公、文旅古镇、标准厂房等各类用地中存在的闲置浪费突出问题,要加强对土地供应、用地结构和时序、开发利用和价格变化等指标的分析研判,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预期,从源头上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提升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突破450万家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12月23日发布消息称,根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11月30日,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达到457.41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17.99%。
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突破450万家。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截至今年11月30日,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达到457.41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17.99%。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的趋势表明,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创新等举措,已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四大类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均快速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依据《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范围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等4个大类。从产业分类来看,截至11月底,我国数字技术应用业企业数量达216.69万家、数字要素驱动业企业数量达196.25万家、数字产品服务业企业数量为23.63万家、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数量为20.82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17.60%、19.64%、16.70%和8.92%。
粤浙鲁三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领跑前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从区域分布来看,截至11月底,广东、浙江、山东三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位于全国前三,分别为75.35万家、44.04万家和40.03万家,占全国总量比重分别为16.47%、9.62%和8.75%,与202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16.68%、21.31%和14.69%。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