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优化,助力地方经济复苏
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该意见明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扩大,未纳入“负面清单”均可申请。
优化专项债券管理,助力地方发展。该意见提出了7个方面的措施,共17项具体举措,主要包括:首先,扩大专项债券的投向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未列入清单的项目均可申请,同时将专项债券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由25%提高至30%。其次,优化专项债券项目的预算平衡,合理分配额度,确保向准备充分、投资效率高的地区倾斜,并允许地方政府依法分年安排财政补助资金,以防范偿还风险。第三,简化专项债券项目的审核和管理机制,试点地区可自行组织项目清单并报省级政府审核,同时建立绿色通道机制,加快在建项目的续发审核。第四,加快专项债券的发行进度与资金使用,以确保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第五,强化专项债券全流程管理,建立资产明细台账和偿债备付金制度,以防范隐性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第六,加强对专项债券使用的监督问责,强化审计和人大监督。最后,各省、市政府需落实主体责任,健全专项债券管理工作机制,提高政策实施效能。这一系列举措将为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重要领域提供更为灵活和有效的资金支持。
优化专项债券管理,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该意见标志着中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的重要改革,旨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相关政策通过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了专项债券的可用项目范围,未列入清单的项目均可申请,从而有效拓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减少“资金等项目”的现象,加速财政资金转化为实物工作量,推动经济复苏。同时,政策下放审核权限至管理基础较好的省份,将提升资金和项目使用效率,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此外,政策强调对专项债券使用的监管与问责,通过建立偿债备付金制度和强化项目资产管理,有助于防范潜在风险,确保债务按时偿还,从而为地方经济提供稳定支持。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未来政策将继续朝着“更加积极有为”的方向发展,预计专项债券发行节奏将明显加快,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政策也将进一步优化,以确保资金尽早形成实际工作量,更好地发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作用。
五经普查数据:我国经济主要呈现五大变化和特点
12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相比,我国经济展现出稳固的基础、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能。归纳起来有几个变化和特点:
第一,发展的基础更牢。五年来,面对国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和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开展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普查后,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13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五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源。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夯实,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增长了,比2018年末增长52.7%,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增长57.4%,实现大幅增长。
第二,发展的结构更优。五年来,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未改,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继续提升。服务业经营主体大幅增加,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力量。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3%,比2018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2023年末,全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达404.8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23.8%;制造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达151万亿元,增长41.7%。中西部地区经济占比提高,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的提升。2023年末,中部、西部地区拥有第二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比2018年末提高1.4个、0.6个百分点。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经济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2023年,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拥有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都实现较快增长。
第三,发展的动能更足。五年来,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中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企业创新研发势头强劲,创新成果大量涌现。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8年增长65.1%。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高端化发展步伐加快。2023年末,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数量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比2018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数量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超过1/4。新技术、新工艺也在大规模地应用提速,催生出众多新产业、新业态。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达15.8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超过1/5。以无店铺为代表的零售新业态在快速发展,营业收入比2018年增长了137%,成为零售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中类;网上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零售行业表现亮眼,营业收入增长达到186%。
第四,发展安全保障更强。五年来,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稳步提升,能源供给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产量较快增长。能源供应充足,2023年,原煤产量达到47.2亿吨,原油产量达到2.1亿吨,发电量达到9.5万亿千瓦时。粮食安全也得到有力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第五,发展可持续性更好。五年来,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我国新的优势产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领跑全球,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45.8万辆,比2018年增长6.9倍,产量连续9年居全球首位,占全球的比重超过60%。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逐步形成。2023年,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分别达到6.5亿千瓦、1.4亿千瓦,比2018年分别增长了4.9倍、7.4倍。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在不断地提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
最高法: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司法保障机制
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第六个五年改革纲要(2024—2028年)》(下称《纲要》),提出9个方面45大项改革举措。
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制涉人工智能等新类型案件。《纲要》提出,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司法保障机制。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等方面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建立完善涉重大科技创新案件的审理和监督指导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衔接机制。完善数据权益司法保护制度,健全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的裁判规则。完善涉网络侵权、人工智能、算法和涉数据不正当竞争等新类型案件的裁判规则,促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健全金融法治体系,完善数字货币等新领域金融法规。《纲要》还提出,完善金融强国建设司法保障机制。依法惩治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机制,加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健全完善金融领域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衔接机制,协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完善数字货币、互联网金融、跨境投融资、离岸金融等新兴领域金融纠纷裁判规则。
加强数字法院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司法审判深度融合。在完善数字法院建设体系方面,《纲要》提出,加强全国法院一体化办案办公平台建设,将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国法院信息化平台,推动司法数据实时汇聚、各项业务有效协同、智能技术充分运用,全面加强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技术支撑。通过加强数字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数字技术智能应用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全面提升法院工作数字化水平,推动新兴、前沿数字技术与司法审判深度融合,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