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国办重磅发文,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旅消费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丰富消费惠民举措、满足不同年龄群体消费需求、扩大特色优质产品供给、培育消费场景、创新产业政策、优化消费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18项具体措施。
聚焦“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充分激发文旅消费新需求。《若干措施》提出,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着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副研究员、系主任杨剑飞表示,此次《若干措施》正是对于此前中央一系列关于扩大消费部署的进一步落地和推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和旅游消费是推动消费升级、优化文旅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创新业态,拉动消费,刺激周边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新动力。从消费角度来看,文旅消费需求不断提升,且日益精细化、个性化、多元化。因此,新出台的政策是将产业发展方向与老百姓的需求相结合,形成合力。
强调文旅与科技、国潮等元素融合,充分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若干措施》提出,研究制定低空飞行旅游产品有关管理规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打造多样化、差异化低空飞行旅游产品。还要求推动文学、动漫、游戏、演艺、影视等知识产权(IP)相互转化,建设空间型虚拟现实体验项目。支持各地打造超高清、沉浸式、互动式演艺新空间和数字展览新空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王金伟认为,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科技与旅游的结合正愈发紧密,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旅游产品的趣味性、互动性,有望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此次《若干措施》将为低空经济、沉浸式文旅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全面激活文旅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若干措施》还提出,开发时尚国潮产品。推出彰显中国审美、中国风格的时尚穿戴、家居、潮玩、运动、电子设备等产品,推动在服装、箱包、珠宝、美妆、玩具等领域开发联名款文创产品,打造国货“潮牌”、“潮品”。王金伟表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体验。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力,助推经济复苏与高质量发展
截至1月14日,据企业预警通数据,全国已有超100个地区披露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资金落地情况。
超长期特别国债助力经济复苏与发展。各地均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以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的建设。多个地区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相关项目资金的争取情况。例如,安徽宿州市灵璧县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6亿元及超长期特别国债3.02亿元,资金争取额为全市第一;湖南益阳市南县则计划争取7个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资金总额达3.06亿元,居全省前列。具体项目方面,多个地方和企业已成功纳入国家支持名单。石家庄垃圾发电厂改造项目获得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成为该地区唯一纳入的环境基础设施类项目;陕煤集团的“陕煤石门2×66万千瓦扩能升级改造项目”也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三批“两重”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清单。此外,温州中学扩建项目和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的阿凡达低碳车轮生产线项目分别获得5000万元和3217万元的资金支持。
超长期特别国债推动经济复苏与结构调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是我国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持续的资金投入来促进经济复苏和结构调整。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24年我国已发行了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700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展望2025年,预计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将大幅增加,有可能超过2万亿元,这将为消费、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未来的政策发展中,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领域。相关领域不仅具有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还涉及国家战略和民生保障,因此急需稳定的财政资金。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指出,2025年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计划提高财政赤字率,以增强地方政府财力并保障“三保”底线(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此外,中央政府还将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根据中机院测算,7000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可能拉动总投资达到1.75万至3.5万亿元,从而对GDP增长产生显著影响。
央行:微信钱包、支付宝余额等纳入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
国新办1月14日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央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表示,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的备付金,比如微信钱包、支付宝余额等,都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应纳入M1。
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将启用。央行此前发布公告,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张文红表示,此次优化M1统计口径,是在现行的M1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了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关于个人活期存款,在创设M1统计的时候,我国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更无移动支付体系,个人活期存款无法用于即时的转账和支付,因此当时未包含在M1的统计口径中。随着支付手段快速发展,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了转账支付功能,大家无需取现便可随时用于支付,与单位活期存款的流动性相似,应将其计入M1。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的备付金,比如微信钱包、支付宝余额等,都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应纳入M1。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M1的统计口径大都包含了个人活期性质的存款以及其他高流动性的支付工具。
修订后的M1余额及增速将于2月首次公布。张文红表示,金融统计数据是对金融运行情况的客观反映,统计指标口径的确定,应该从科学性和有效性出发,为政策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央行通过对历史数据测算后发现,修订后的M1数据与经济增长指标的相关性增强,稳定性也有所改善。央行将一如既往地保持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将于今年的1月份数据起开始按修订后的口径统计M1,预计在2月上旬向社会公布。在首次公布的同时,还将公布去年1月份以来修订后的M1余额以及增长速度。
货币供应量统计已历经四次较大程度调整。张文红介绍,货币供应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总和,是金融统计和分析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央行非常重视根据经济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调整。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自建立以来经历过四次较大程度的调整。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金融工具流动性发生了较大变化,符合M1统计定义的金融工具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需要考虑对M1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优化。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