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扩大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范围,利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扩大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业内人士表示,扩大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将更好发挥其杠杆作用,撬动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入各地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利好科技创新。
被纳入“正面清单”,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迎利好。作为一种高效融资工具,专项债券的发行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提供必要资金支持,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意见》明确,在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方面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将数字经济、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算力设备及辅助设备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等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盛磊表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以“正面清单”的方式将上述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不仅能引导地方政府推出更多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还能提高专项债券的使用效率和灵活性,加快释放积极财政政策效能。
专项债券资金比例提升,确保项目建设有序高效推进。《意见》还提出,提高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以省份为单位,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券规模上限由该省份用于项目建设专项债券规模的25%提高至30%。分析人士称,提高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可提升地方政府对项目的领投力度,缓解项目融资压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确保项目建设按计划推进,促使财政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数据显示,截至12月26日,至少有贵州、河北、四川、海南、山西、重庆、云南、甘肃、福建等九地公开披露了2025年一季度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对此,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研究员田惠敏表示,《意见》的出台将加快明年各地专项债券的发行进度,加速项目的启动和建设进程,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财政部印发方案,组织开展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
12月27日,财政部发布《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方案》,选取部分中央部门、中央企业和地方财政部门,从2025年初至2026年底,组织开展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数据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财政部资产管理司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数据资产作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新兴资产类型,正日益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从业人员3615.9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4万亿元。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数据存储总量为1.73ZB。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估计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10%左右。为加强数据资产管理,财政部先后出台《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
开展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根据《试点方案》,试点单位将围绕数据资产台账编制、登记、授权运营、收益分配、交易流通等重点环节,开展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试点时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综合考虑中央部门、中央企业和地方财政部门数据资产管理基础和试点意愿等因素,确定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等中央部门开展试点;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央企业开展试点;在北京、河北、大连、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深圳、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方财政部门开展试点。
工信部:2025年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
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2025年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024年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议表示,2024年,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C919累计交付14架,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并首发成功,300马力级无级变速拖拉机量产应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达3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6.3万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00家高水平5G工厂,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383家。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419万个,千兆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亿户,实现“乡乡通5G”。预计全年,电信业务总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同比均增长11%左右。
2025年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13%,未来成长空间和潜力巨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此次会议再次强调,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推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扩大北斗应用规模。因地制宜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推进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重点提及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未来产业领域。预计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出台,上述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