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养老服务催生智慧养老黄金机遇期
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从养老服务网络、服务形态等方面提出目标和路径,更好保障近3亿老年人老有所养。
“三个首次”突显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心。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1)意见首次清晰回答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什么,即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2)意见首次提出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县级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发挥示范指导等作用,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发挥枢纽作用,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站点发挥贴近老年人优势,整个县(区)范围养老设施连点成网,服务更加便捷可及。3)意见首次提出养老机构分类改革,明确将养老机构划分为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推动形成兜底有保障、刚需有服务、普惠有供给、市场有选择的服务格局。有了这份意见,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就有了明确的“任务书”“路线图”。
催生智慧养老、人形机器人等黄金机遇期。当前,智慧养老系统、养老服务机器人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正逐步运用到养老服务中,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意见提出,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深化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推广智能化家居和智慧健康产品,探索开展居家养老安全风险预警和防范服务。分析人士指出,近期养老产业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将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养老领域应用,相关科技公司有望获得发展机遇。万联证券表示,202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商业化量产元年。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形机器人有望形成一个新兴产业,逐渐从B端走向C端,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9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59亿元。
2024年“两新”工作效果明显,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1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延续2024年好的经验做法,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2024年“两新”工作实施概括为四个“效果明显”。第一,激发消费活力效果明显。2024年全国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超过65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渗透率从6月份开始连续7个月超过50%。全年国内零售量达到1100万辆。2024年7月底,加力支持“两新”政策推出之后,8月份全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由前一个月同比下降2.4%,迅速转变为同比增长3.4%。此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第二,拉动投资增长效果明显。2024年仅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的4600多个设备更新项目中,工业、用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设备更新量就超过了200万台(套),初步估算,在“两新”政策综合带动下,全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量可达2000万台(套)以上,有力拉动相关领域设备工器具的投资。第三,促进产业升级效果明显。“两新”政策推动设备制造和消费品行业生产快速增长,2024年11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接近50%;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智能消费设备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等装备行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0.1%、10.7%和8.8%。第四,支撑绿色转型效果明显。2024年全国新增智能化社区废旧物资回收设施达到1.1万余个,1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根据实物工作量和节能降碳效果,2024年“两新”政策落地形成的节能量约28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0万吨。
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文件。第一,加力推进设备更新。继续支持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物流、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文旅、医疗、老旧电梯等设备更新,进一步将更新换代潜力大的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一并纳入补贴范围。第二,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的燃油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统一规范全国汽车置换更新最高补贴限额。享受以旧换新补贴的家电产品由去年的8类增加到2025年的12类,单件最高可享受销售价格20%的补贴。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继续大力支持家装消费品换新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第三,加快提升回收循环利用水平。继续支持高水平循环利用项目建设。规范二手商品交易,加快再制造产业升级。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行反向开票制度。第四,充分发挥标准提升牵引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重点行业和重要设备、技术、能耗、排放等指标要求。同时,强化标准执行监督,提升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力和约束力。继续扩大能效和水效标识实施范围,组织遴选产品设备能效和水效“领跑者”。
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系,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
新规推动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政府投资基金作为各级政府通过预算安排设立的投资工具,旨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相关产业和创新创业,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产业升级。然而,近年来市场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整使得这些基金面临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挑战。因此,《指导意见》强调要突出政府引导和政策性定位,要求基金在运作中遵循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并注重实效。具体而言,《指导意见》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共25条措施。首先,政府投资基金需聚焦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大战略与重点领域,通过分类管理来避免同质化竞争。其次,强调专业化运作,要求建立健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并设立容错机制以鼓励创新。第三,优化退出机制是关键,包括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则对接和完善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等,以促进资金循环利用。此外,还需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加强财经纪律,以防范潜在风险。最后,各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与协调,共同推动《指导意见》的落实,并制定配套细则,以形成“1+N”制度体系。
政府投资基金助力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基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重点领域,特别是在市场薄弱环节,引导资金流向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从而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同时,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增加资金供给并提升投资效率,促进创新与科技进步。此外,优化基金运作管理与退出机制、强化风险防控措施,将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政府资金安全使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展望未来,政府可能会进一步深化对投资基金的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类型基金的特性制定更为细化的政策支持,以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同时,随着地方政府统筹管理能力的增强,国家级与地方级基金之间的协同效应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未来的政府投资基金将更加注重市场导向,避免过度干预市场运行,使政府投资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和带动产业发展。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