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首发经济成地方两会热词,有望释放消费市场新潜能
随着地方两会陆续召开,“首发经济”一词出现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各地讨论焦点。
多地将以首发经济为重要抓手,释放消费市场新潜能。上海提出,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推进新型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加快打造以国货潮牌为引领的消费自主品牌。陕西省指出,加快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平台经济、夜间经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扩大特色农产品电商消费,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品质,释放文旅消费潜能。吉林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引进培育100个首店。湖北明确,要千方百计促进消费需求。顺应服务消费快速增长趋势,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地方两会是各地总结过去一年工作成果、规划新一年发展方向的重要平台。如今,首发经济成为地方两会热词,意味着各地将其视为打造新消费增长点、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2025年,国内各地可能围绕首发经济出台增量政策,借此开启消费市场新蓝海。
外部发展环境基本完备,金融支持仍需不断加码。从政策基础、消费观念转变趋势、企业成长逻辑三个层面看,我国全面发展首发经济的大环境已具备。2024年7月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同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首发经济所强调的新颖、独特、优质产品和服务,与当前消费观念的转变方向相契合。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表示,伴随青年网民逐步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求高品质消费体验,乐于享受新技术催生的便利。消费者饱含好奇心和探索欲所追求的新鲜事物,恰恰是首发经济要重点提供的。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表示,助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服务需要不断创新与优化。建议金融机构一方面针对首发经济背后的企业,提供专属融资方案和联名金融产品,探索股权、债券、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以给予利率优惠、提升贷款额度等方式,提升消费者体验。
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价格形成机制
1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发布《关于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提出,科学核定最高准许收入。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数据管理部门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核定最高准许收入。
科学核定最高准许收入。根据通知,最高准许收入包括经营成本、准许利润和税金。其中,经营成本指运营机构在提供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数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发生的,扣除政府补助后的合理费用支出,主要包括授权运营相关平台建设和运维成本,数据传输、汇聚、存储、治理等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获取公共数据资源的相关支出,以及期间费用等,具体通过成本调查确定。准许利润按照经营成本乘以准许利润率确定。准许利润率按照成本调查前一年10年期国债平均收益率加不超过6个百分点确定,具体由有定价权限的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数据管理部门明确。税金按照国家现行相关规定执行。
构建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价格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管理方式上要适应公共数据要素特性,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1)实行准许收入监管。对运营机构的最高准许收入进行管理,通过管住准许收入,避免运营机构过度逐利。2)实行弹性管理。赋予运营机构一定自主定价权,允许其在各类产品和服务上限收费标准内,自行确定具体收费标准,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定价,充分调动各主体积极性。3)实行动态评估调整。对运营机构最高准许收入实现情况定期开展评估,及时调整最高准许收入和上限收费标准,更好适应公共数据行业发展变化快的特点。
央企密集设立创投基金,充实战新产业发展“源头活水”
近期,央企创投基金密集成立。1月18日,首期规模100亿元的国新创投基金成立。此前,国兵向新发展基金、诚通科创投资基金等科创基金也相继成立。业内认为,发挥央企创投基金的作用,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有利于推动增量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为培育战新产业提供“源头活水”。
锚定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据了解,国新创投基金由中国国新发起设立,中国五矿、中国钢研、杭州资本等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联合出资,同时将启动杭州、湖南、西安等一批子基金,通过母子基金放大方式,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科技强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培育贡献力量。该基金围绕主责主业、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所需开展投资。主要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A轮融资及以前项目,原则上A轮融资及以前投资项目数量占比不低于50%,投资规模占比不低于30%。投资中央企业外部项目数量占比不低于50%,投资规模占比不低于30%,投资领域重点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未来信息、未来制造和未来健康等中国国新重点投资发展产业方向。
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水源”。2024年12月初,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1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戴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聚焦加大投入,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推动增量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更好发挥战新产业基金、央企创投基金的作用,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业内人士认为,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基金作用,中央企业要按照相关要求,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长周期陪伴创新企业成长,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水源”。值得一提的是,发展壮大耐心资本,迫切需要打造一流的“投资家”队伍,把落实国家战略和市场化运作有机统一起来,遵循行业基本规律,做好投资策略设计和精准有效施策,不断提升专业化管理能力和效率。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