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语文教学的根 ——走进《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分析

教育   2024-10-22 12:05   浙江  


朗读 语文教学的根 ——走进《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片起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深秋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其中,秋雨是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个自然段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秋雨;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这一段的总起,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的结构非常整齐。另外,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的抒发感情。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力图以此为指导,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抓住“读”,让学生“想读”、“会读”、“爱读”,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并进行积累和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案例重现】

(一)扫清字词 把握文章内容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同学们,‘一场秋雨一场凉’,夏天还没走远,顽皮的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给我们送来了。今天,秋雨来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好好感受她吧。”此时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情形:淅淅沥沥的小雨,哗哗啦啦的中雨,倾盆而下的大雨,夹杂着狂风与冰雹的骤雨。那么,本文写的是一场怎样的雨呢?这节课在学生们期待的心情中开始了。

我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注意抓住时机渗透段落和篇章等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 所以,我的第一步是初读课文,先提出具体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词并试着理解,然后自读课文,并把自己认为美的段落读给同桌听。第二步,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我利用识字课件进行引导和示范,学生们很快就读准了8个生字和“钥匙、菠萝”等词语的读音,记住了字形,尤其重点指导了较难写的“爽”字的书写。第三步,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用“秋天的雨”做题目。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感受课文与题目的关系,以及题目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第四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并说说发现了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明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学习总起句的写法。学生们一个个认真地读着,仔细地找着,完全融入到一种潜心阅读的境界之中。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地把课文中每段开头的句子组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课文大意等知识,但又不落痕迹,课堂学习氛围十分和谐。

(二)创设情境  多种形式朗读

在学习文本阶段时,我采用了深入局部、灵活多样品读课文的方法。

首先学习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打开了秋天的大门”段落,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学生评议,运用配乐朗读予以引领。在有层次的指导下,学生们走向了有感情朗读,一个个比着读、赛着读,读得很投入。

接下来引导: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我们都看到些什么呢? 学生们争着发言……纷纷进入秋天的境界,和文本情景融为一体了。于是,我们走进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部分,体会秋天的色彩之美。在学习这段时,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让他们说说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心里的感觉,目的是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时出示描写色彩的句子和相应的画面,学生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都跃跃欲试地要来读句子。有的声情并茂,有的甚至手舞足蹈。他们把看画面时的喜悦之情完全融于朗读的语句中了。当我再配上音乐,让他们去想象和描述秋天还有哪些颜色时, 他们的小手一个个地都举了起来, 有的说:“秋天把紫色送给了葡萄,紫紫的葡萄像一串串小风铃,摇啊摇啊,摇来了秋天的丰收。”有的说:“它把粉色送给了牵牛花,粉色的牵牛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吹呀吹呀,吹来了秋天的凉爽。” 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秋天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了每一个学生的眼中、心中,这一教学重难点也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本段的教学效果和设计意图是相符的。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文中的文字幻化成美丽的景色,用图画诠释文字,以情助读,但是又不拘泥于简单的图画和有限的文字,让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在拓展性想象和表达中,自然而然地迁移了语言知识, 感悟了本段的文眼“ 五彩缤纷” 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秋色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验到了欣赏美景和品味美文的愉悦。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 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思维,训练了学语言组织运用能力,可谓妙趣横生,生机盎然,时刻闪现着灵动的火花深深感染着教者本身。

在学习总结段时,我将段首尾的句段连成一首小诗,用以概括全文内容,回归全文,回顾感悟秋天丰收、欢乐的景象。 我的意图在于以小诗作为全篇的统领,力求给学生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强化对课文段落与篇章的整体感知。

我还进行了语言知识的积累拓展训练。 让学生说说对秋雨及秋天的印象,并送礼物给秋雨这位朋友。他们有的用图画表现秋天的绚烂,有的写小诗赞美秋天的成熟…… 这节课就在学生们不同形式的展示中结束了。


四、【案例分析】

任何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支撑。因为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课堂呈现,课堂呈现决定效果。“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朴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往往是“情动而辞发”,阅读时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让学生情有所感、有所感悟。怎样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上,我始终努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沉浸到由语言文字所建构的教材意境中,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课堂上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一个个精彩的情境,让学生们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徜徉在秋的文字里,仿佛在秋天的世界里赏玩,让他们有了浓厚的朗读兴趣,即“想读”。例如,在课堂上有几次出现了不待老师请,学生就看着画面情不自禁地读的场面。这也得益于我在备课时就设计了很多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如赛读、表演读、同桌互读等等。

(二)创设情境,讲究朗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往往在欣赏了美丽的画面后,感情也不能油然而生。 如何让这类学生会读,就成了我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课中,利用资源中的精彩画面展现秋天的情景,我引导学生学习边欣赏边想象感悟的方法,在感悟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有了这样的环节做铺垫,这部分学生在朗读时就很容易表达出感情来了,即“会读”。比方说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时,我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说说看到这样的情景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说出自己的感悟,然后再指导朗读。这样,当再读“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样的语段时,能力稍差的学生也能声情并茂甚至手舞足蹈了。

(三)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层次,让学生“爱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让他们有个性地阅读。因此课堂上的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层次,每一次读我都有具体要求,形成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态势。例如,学生在这堂课中经历了由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最后到有感情、有个性的朗读过程。在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默读、配乐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在情境的引领下,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由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从而体会、感悟文本。

 

总之,教育以学生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让学生从“想读”到“会读”最后“爱读”。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力争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王红名师工作室
分享教学资源,助力一线教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