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日记十三:家访折射出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教育
2024-09-01 12:32
浙江
支教日记十三:家访折射出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与去年一样,我跟着老师们一起入户家访。这个学期是第三次了。前两次跟的是6年级,被家访的学生都是班主任提前预约过的,熟门熟路,一路顺畅。这次家访却不一样,因为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因病住院了,我跟着这个学期临时来代课的老师开启了家访之路。事前,代课教师也跟原班主任进行了对接,但是因为情况不熟悉,联系并不顺畅,于是,我们决定根据路途远近,用半天时间随机入户三个家庭。因为工作的原因,我长期居住在盐官镇上,对这里的情况大体都摸清楚了。我做向导,一路指引着新教师找寻过去,没费多少时间就找了第一户家庭。家访这户家庭的主要原因是,这家宝贝因为好动,坐不住,严重影响了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问题学生背后是问题家长,跟家长交流后得知,平时爸爸妈妈因为上班比较忙,早出晚归,跟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基本为零,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奶奶照顾。奶奶事事包办代替,孩子没有跟外界接触的机会。孩子看到我们去了,拉着我们说个没完。他太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了。我跟奶奶说,要让孩子自己有独立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跟同龄的孩子接触交流,要让他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中学会一种规则意识。上个学期,奶奶开始陪读,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的确有进步了,上课能坐住了,作业也能做一点了,有时听到感兴趣的话题,也能举手发言了。在期末非纸笔测试时,能跟着小组的同学一起活动,有团队意识和参与意识了。奶奶听了我的夸奖,满心欢喜。这个孩子是幸运的,他有一个爱他的奶奶。奶奶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愿意放弃自己轻松自在的生活,承担起本应是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跟着孙子一起坐在课堂里重新学习。这样的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对教育的敬畏,因为她坚信,教育能改变人性,能铸造人格,更能实现人生价值。从第一户出来,打算赶去离这里不远的另一户人家,但是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我们决定先过去再说,有人就访,无人再另换一家。电话打了好几个,总算接通了,但是告知我们十一点才能到家。于是我们决定在小区内随机再访一家。这户人家是从云南来海宁的,已经二十多年了,在海宁买了房,入了户,俨然一个新海宁人了。这户人家对孩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平时妈妈管得比较多,孩子学习习惯和成绩都还不错。初到海宁,就听老师们跟我说,新居民的素质优于本地居民,也许说的就是这类人群吧。这个群体远离家乡出外打拼,为了寻求一种更好的发展机遇,他们是一批有远见,懂得爱拼才会赢的新海宁人。十一点左右,班主任的手机响了,是第二户的家长打来的。我们告别了这户人家,准备去第三户家庭。一进门,我就发现这户人家缺少打理的人,沙发上凌乱不堪。一位奶奶出来接待我们。哦,又是一户老人带孙子的模式。奶奶把孙子从外面喊了回来,小男孩一见到我就喊:“王校长好!”很有礼貌的孩子。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孩子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了,孩子留给了老人抚养。奶奶在谈到自己过世的儿子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小男孩也哭了,我也忍不住哽咽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两个老人因为没有生活来源,为了生计需要做临工赚钱,孩子的吃穿用全部需要老人负担。生活艰辛与不易。看着孩子那张缺少光泽的脸颊,我不禁产生了很多难以释怀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拮据?难道他们从没有想过改变命运吗?是他们自己不够努力吗?还是……家访,带给了我一些深刻的思考。这些家庭所面临的问题,似乎不单纯是家庭问题,更应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世界有时候很现实,现实到有些人一辈子的世界,只能是一座山和一个村。是因为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格局和眼界。贫,上分下贝,是想把一毛钱掰开作为两毛钱来用,是金钱方面的一种困乏。穷,上穴下力,描述的是一个人陷入困境有力无处使或者下了力却做无用功的状态。无意中发现了《贫穷的本质》一书,这本书让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对“什么是真正的贫穷。贫穷的陷阱有哪些?如何才能逃离贫穷”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家庭教育不只是“家事”,应是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