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道。从一个生活现象谈起:中国的公共厕所你为什么没有厕纸

文摘   文化   2023-05-06 05:34   奥地利  



中国的公共厕所里为什么没有纸?
最近看了几个阿姨们卷毛线式地手扒厕所门外卷筒纸、超市免费塑料袋的视频。不禁哑然失笑。
我觉得这种小便宜心理,也跟一些优良品质——比如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有关。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隐含着这样的预设:每个优良德性的两边都有不良品质的极端,德性是品质光谱里的中间状态。
这个想法很狡猾。
这相当于说,每个人在行动的时候都有一种上帝视角。唯有上帝视角,才能看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不偏不倚。
这其实违背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经验主义”立场。整体来说,亚里士多德是从“经验”,也就是“有限个体之我所能知道的东西”来理解所有事情的。
但通过预设上帝视角来为德性寻找一个“明智”的使用场景,也可能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此时已经站在“第五层逻辑”上了。
按我说,一个人树立的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品质导向之后,那么,就不可能还有一种介于小气和大方之间的“中道”的品质。
因为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必然与这个人的物质条件、成长经历、未来打算乃至整个周边生活水平以及评价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而,具备上述优良品质的人,必然与“贪小便宜”这种阴暗心理联系在一起。他不在这个地方贪小便宜,就会在另一个地方贪小便宜。
每个优良品质绑定了一个特有的生活情境,而这个生活情境中也必然滋生一个阴暗的东西。这就是相生相克的原理。
“相生相克”并不是“非此即彼”。勤俭节约和贪小便宜,并不是反义词,而是近义词,或者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同一个品质的两种表现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回避了“光明与黑暗”永恒争斗的逻辑,后者在琐罗亚斯德教中有着流传,并且在谢林、黑格尔中重新生长出来。
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很容易被误解为“非此即彼”的判断原理。但这里的区别在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实际上仍然是一元,也即光明和正确。真正的二元对立,乃是将光明和黑暗视为势均力敌的要素环节。而这种二元对立,就应该用矛盾、“阴阳”、“相生相克”来解释。真正的二元对立是一的裂隙和接缝
不过,我们还是要说,“中道”有其智慧。其特点在于,它并不是深究事物的原本运作原理,而是在“操作”层面上给出一个解答。很明显,“执其两端而用之”“叩其两端而竭焉”也是“中庸”和孔子的智慧。
操作层面和本原层面的区别,也回响在康德对于物自身概念的合理运用的辨析中。康德说过,我们无法“认识”作为物自身的灵魂、上帝、自由概念,但我们可以从“操作”/“调节”意义上使用它们。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假设了一个德性的光谱,然后在这个光谱中谈论“正确”。
这种假设的光谱带有一个假设的上帝视角,因而仍然保持着人性的谦逊。中道并不是把人设定为上帝,从而给他赋予一个永远不会错的肯定性位置,而是在一种假设自己是上帝,能够看到自身行为所居的德性光谱的情境下,“明智”地采取行动。

2023.05.0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