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龙著作”读书会邀您一起讨论现象学

文摘   文化   2024-01-10 23:56   奥地利  


       在很多人心目中,张祥龙先生的学问以中华古学的重释见长,其思想生涯的后半期围绕孝、亲亲和家主题的再思考为儒学注入新鲜的活力。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他的儒学(包括道家思想)的阐释唯有在现象学的背景下才可能。更准确地说,现象学所启迪下的源初生活经验,是切入古代思想的再阐释的源头活水。

     现象学不仅是理论,也是实践。现象学是一种“现象行”(Phäno-praxie),但这是一种先于伦理行动的“行”,或者叫“实行”(Vollzug)。现象学意图讲清楚关于显现的原理,也即教人如何“看”。现象学的“看”的原理包含在一个现象学家本人(他的“先验自我”)的看的行动中。

       笛卡尔将“我思”视为一切认识的无可置疑的、“清楚明白”的起点,理由是,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可以怀疑我们正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胡塞尔同样意图找到一个“清楚明白”的认识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当我们观看一个事物的时候,“本真”看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个侧显的面,而我们同时总是可以“非本真”地将事物统握为一个整体。譬如我们观看一个地毯,在某一个观看的时刻,看到它的正面就看不到它的背面。这个实事状况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阿基米德支点”,它支撑起了整个现象学的概念大厦。如果我们读过“观念1”、“物和空间”以及“被动综合分析”等,就知道这个例子在推动现象学思考时的作用,因为它包含着现象学的“范畴直观”的要义。

       张祥龙先生2016年的论文——《什么是现象学》——准确地抓住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运思历程。这文章不是从简单的概念出发来介绍现象学,而恰恰是以最基本的实事状况为引导来重演整个现象学思考中的基本原理。以思想体验本身的力量,来推动必要的概念的生长。

       我们的读书会并不主张传授,而是主张讨论,借助讨论来解锁一些概念,比如说:

        意向性(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

        实显和非实显,以及侧显

        潜能的双重含义,以及为什么现象学那里“可能性高于现实性”

        悬搁与还原

        本质直观

        视域和生活世界

        内时间意识和“时间晕”

        自我意识及其“随附性”

        ……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什么样的“道”,居然可以让人死而无憾?那必不是一个单一的命题或者理论。命题越是明确,它给人的空间越是狭窄。这“道”必然是一种“授人以渔”的道,一旦把握它,就仿佛把握了宇宙间一切的实事。我可以保证说,现象学就是这样一种“道”。在逐渐把握它的过程中,乃是让自己的生命变成活水,仿佛一切可能性都向自己涌来。

        我们的读书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停留在“什么是现象学”这个主题中,除了目前已经确定的两篇论文之外,以后还会有另外的篇目。让我们跟随张祥龙先生的脚步,思考我们自己的现象学。                     

        另,有意者可以先扫码加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