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漫记(下):旅游为何强过印尼?云顶、 猫山王、肉骨茶、狮王争霸,还有什么

文摘   旅游   2023-08-26 18:46   荷兰  

书接上文,再说大马之行。

有个小城名叫文冬

话说马来西亚彭亨州云顶山下,有个小城名叫文冬(Bentong)。

上图:文冬(Bentong)河畔的地名标语。

下图:8月4日,我们一行人到访文冬之时,马来西亚8月31日的国庆日即将来到,小城大街两旁路灯杆上都挂着大马国旗。

当地好山好水,特产文冬姜、文冬酱油和文冬豆腐,品质均属一流;美食还有“苏丹鱼”及“八丁鱼”,据说在吉隆坡等大都市吃的大多人工所养,略带泥味, 但在文冬则是野生,肉质细腻鲜甜,都是小城好滋味。

文冬老街,有着南洋城镇特有的朴素与繁华——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加上大马异国情调,中国游客来此,都会感到既亲切又新鲜。

文冬的绿野是供应清新空气的“氧吧”,田园更是人们贴近自然的平台。

文冬的美,就是那种让人舒服的感觉。

下图:路过一间文冬华人学校。

文冬是彭亨州下属的一个县,距首都吉隆坡80公里,境内83%的地盘被森林覆盖,因此被称为吉隆坡的后花园,更是政府圈定发展的“洗肺之旅” 绿色地带
文冬辖区面积为1,831平方公里,大小相当于丁叔叔福清老家(2429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二,人口只有11万6千多,不到福清(130万)的十分之一,但在马来西亚县区中已属中等规模。
文东居民大多数是马来土著,占总人口61%左右。第二大种族是华人,29.1%,以中国广西籍华裔居多。
再其次是印度人,占8.5%,皮肤黑黑,神情鬼祟,很多是来自印度北方旁遮普省的錫克教徒。
文冬巴刹印度人制作的咖喱饭菜。
我对这些印度人印象不佳,缘于此次旅游在酒店被偷钱的经历,具体怎么回事后面再说。
有关广西华侨先辈移民本地的历史渊源,文冬广西会馆是这样记述的: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祖籍国政治动乱、内战频繁、经济萧条,广西人大量被迫离乡背井,飘洋过海,远赴异邦,别无他求,但求出路。当时文冬蕴藏丰富锡苗,矿场多处,加上土地肥沃,胶园密布,均需大量劳工,许多桂籍祖辈落脚文冬。他们与家乡书信时,不免劝请亲人或乡邻前来文冬或马来亚其他地方觅职, 因此文冬小山镇的桂籍人士日渐增加。

我籍祖辈先后抵达文冬时,外籍人已甚多居留,工商矿农各领域均已领先,他们既成雇主,我籍祖辈则为苦力劳工, 多是从事采矿、掮担、开路、做草等工作,住宿于深山穷谷,往来于文冬市区时,则是租房或租旅店居住,其艰难不堪言状。我桂籍祖辈栉风沐雨,胼手胝足,过着刻苦耐劳的生活,相见时便共话桑麻,佳节时则集会联欢。但是当年所经历的辛酸苦辣,也是难以磨灭的记忆。

廿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进入新世纪,会馆不断壮大,经济稳厚,会务顺畅,是因为有着大公无私的精明领导层。

韶光如驶,岁序迭迁,文冬广西会馆创会悠悠百载,依然坚韧茁壮屹立于文冬山城,是数代乡贤共同努力的八桂精神成果,她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百年基业,百年乡谊,它记载着我广西祖辈血脉分离、离乡背井的辛酸血泪、南洋之梦;刻录着我八桂先贤披荆斩棘、开荒拓垦的艰辛奋斗;叙述着我八桂族群树高万丈,落地生根;记叙着我桂籍子弟对落脚地的付出和贡献;也见证了文冬山城的开埠和发展。

上图:大马文冬广西会馆外景。(图片来源:马来西亚中国日报 )

下图:文冬文化街熙熙攘攘的当地华人。

尽管经过几十年的旅游发展,文冬仍然不失为一个悠闲,并完好保存着传统生活方式的魅力小镇。

人们早上醒来打开门窗,一眼看到的,依然是附近山坡上的绿草苍苍,白雾茫茫,直到上午 10 点才慢慢散尽。

在文冬老街,还有报童骑着自行车沿街送报;煤气送货员小哥也非常乐意帮忙客户安装气瓶并维修炉子,不必额外付费,只需在主客家喝一杯冷果汁就满意离开。

咖啡馆全天候供应涂有光滑椰浆的烤面包片,以及旧陶瓷杯中的热咖啡。

但是,对于外地游客而言,文冬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那无处不在的毛山王榴莲园(下图:照片来源大马星洲日报)

上期公号文章,丁叔叔描述了一番在云顶狂吃榴莲的体会,引起不少读者垂涎欲滴。

接下来,再说说文冬榴莲园的见闻吧。

农场主夫妇的故事和毛山王的奥秘

彭亨州的文冬县(Bentong)和劳勿县(Raub),都是“世界榴梿之都”──猫山王的故乡,以劳勿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占彭亨州的八成以上,文冬次之,只占不到两成,但是因为文冬乃热门打卡旅游区,所以就当仁不让,自称“全马榴莲第一城”

那天中午,丘昌仁先生租了四辆日本丰田埃尔法豪华旅行车,载着龙狮观摩团一行人,浩浩荡荡下了山顶。大家先在文冬城里转了一圈,吃罢午饭,便在导游带领下驱车来到这个名叫“吉米榴莲园”的家庭农场。

下图便是吉米榴莲园产的猫山王!也叫黄姜榴莲,你看那黄澄澄、肥厚饱满的果肉,质地绵密,皮薄爆浆,口感扎实而又魔幻。牙齿轻轻一抿,甜味汹涌扩散,一口咽下,疯狂回甘,就像黄油加冰淇淋一般顺滑,香醇的味道顷刻间融化,来不及思考,嘴里只剩下一粒扁小的果核。

导游说,吉米榴莲园以出产高品质、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的有机榴莲而驰名大马乃至国外。一颗上好的毛山王重约两公斤左右,我忘记打听具体价格多少,按照昨晚在云顶看到的牌价,这种园内刚采摘不久的顶级货,一颗怎么着也得一百多马币,大概不低于两百块人民币。

丘昌仁团长再次做东,豪爽地亲自动手,把切开的果实递给各位团友。

我们这伙人,半小时之前刚在文冬的酒楼饱餐一顿,而且个个都有身份,平时斯斯文文,谦恭礼让。但是一进入这榴莲园大厅,在诱人的毛山王面前,又完全没了抵抗力,感觉就像饿了好几天似的,二话不说,大口小口,先吃再讲。

单看这照片中的吃相就知道,每个人都是何等过瘾!

农场主是个60来岁的华人大叔,中文姓名不详,英文名叫吉米·洛克(Jimmy Loke)出生在附近甘榜双溪杜瓦的一个小村庄。

上图这位吉米老哥朴实憨厚,不善言辞,中文也讲不大好,长得有点像中国大名鼎鼎的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他的性格活泼、能说会道的太太就成了榴莲园的讲解员兼农场民宿的公关部经理。
从吉米太太(下图)快人快语的叙述中,团友们了解了他家种植榴莲的过程及有关故事。

别看这位吉米老哥模样气质像个农夫,其实他年轻时曾留学英国,专攻金融,回国后入职吉隆坡的银行,做了高级职员。

1986年,37岁的吉米想念家乡文冬的甘榜(乡村)生活,于是回来买下了这个农场。

吉米太太介绍说:

我们是87 年购买了自己的农场,这里位于连接文冬和加叻的两车道高速公路沿线。交通便利,有一座适合种植榴莲的小山,而且靠近双溪杜瓦瀑布。总体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位置。

开始这座小山种的都是香蕉树,因为我特别喜欢吃榴莲,我老公把那些香蕉都砍了,改种毛山王榴莲,也是为了我们的爱情吧,老公说这些榴莲就是为我种的。

夫妻恩爱共同创业的农场主夫妇。

我们一共种了700株榴莲树,种好了,吉米又去吉隆坡上班,他说等他退休,就回来开一个榴莲园咖啡馆和招揽游客的民宿。这些年,我们一有空就回来料理这些树,看着它们慢慢长大。期间也花了不少功夫。

2016年,吉米终于退休了,我们就把家搬到这个农场。前面建了一座两层楼的木屋,下面是大厅,上面是我们的卧室,后面挖了一个池塘,引入山泉,种了荷花,还养了金鱼。池塘后面又建了一座两层楼的木屋民宿,中间架起廊桥,环境优美,客人都很喜欢。

游客在吉米农场的榴莲树下。

吉米一退休,就开始将果园转变为有机种植。2021年到2022年,又尝试了100%有机做法,不用化学肥料,但是会有选择性地使用一些除草剂和杀虫剂。现在,这些榴莲树都已经有36年的树龄了,树越老,榴莲越甜。

这700颗榴莲树品质都很好,每株老树平均一年能结400粒榴莲,我们培育的品种每四个月成熟一次。所以欢迎你们以后再光临农场,应该每次来都有机会吃到我们的毛山王,也请大家介绍朋友过来体验……

“我感觉这些30多、快要40岁高龄的榴莲树上长成的毛山王,味道之好是没有吃过的人无法想象的!”团友陈和与笔者在此交流大饱口福的感受(上图)。

陈和先生是雅加达一位成功的珠宝商,父母曾是归侨,他小时候在中国西安生活,后来移居香港,又在印尼成家立业,还曾在马来西亚经商六年。通晓六七种语言及方言,普通话纯正的连我也甘拜下风,并且精通音律,二胡拉得出神入化,还会唱歌,多种文化及教育背景,造就其见多识广、多才多艺的本领。

告别吉米榴莲园,我与陈和兄为这个家庭农场估算了每年的收益:一棵榴莲树每年结果400个,700颗就是20万多个,一粒毛山王最便宜就算卖到一百马币,一年下来至少2000来万(大约相当于人民币3200多万),这还不包括民宿的收入——“毛山王是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他们家这个不起眼的小山头,真是一个聚宝盆!”陈和兄称赞说。

“确实。客人多,榴莲火;空气好,山水佳,神仙不如他!”

我也表达了由衷的羡慕。

小镇梧桐再也与肉骨茶

第三天下午,云顶世界舞狮争霸赛鸣金收兵,冠亚季军各归其主。观摩团乘坐的四辆“埃尔发”再度出发,陪团导游这回把我们带到云顶半山腰的一个风情小镇——梧桐再也。

在此之前一天,一行人已经从山上的康乐福酒店,搬去山下的阿瓦納度假酒店。

1997 年,云顶创始人林梧桐在当时的首相马哈蒂尔的建议下,把距离云顶高原下面 7 公里处一块占地约 81 公顷的地皮,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备的市镇—— “ 梧桐再也 ”( Gohtong Jaya)。不用说,“梧桐 ” 自然是为了纪念云顶拓荒人林梧桐而命名,而 “ 再也 ” 在马来语中则是成功的意思。

26年过去,这个小镇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很多上下云顶的游客,都会停留在此地享受半山的美食。我们一行人也不例外,领队丘总和夫人都是资深美食家,不管去哪里,都得找一些好吃的。此番带团前来大马,更不会辜负大家的肠胃!

这个旅行团里,有一位印尼友族本地人多诺先生,七旬上下,个头不高,体格壮实。他原本是一位行伍出身的将军,曾是印尼特种兵部队的少将级军官。退役之后,多诺又担任过两届印尼全国体育协会总主席,现在是丘昌仁领导的印尼龙狮运动联合总会高级顾问。

此次大马云顶舞狮大赛,多诺先生和夫人也随团前来,他性情温和,笑口常开,一路上和大家说说笑笑,都很融洽。

那天在云顶吃过榴莲,有团友问:“明天还有什么美食节目?”多诺先生乐呵呵大声提议:“排骨茶!排骨茶!”

导游在一旁连忙回答:“行程已经安排好了,到时候我会带各位去梧桐再也镇上吃当地最有名的肉骨茶。”

我有些疑惑:“这位多诺先生是印尼人,而印尼人都是不吃猪肉的呀!

丘先生微笑着告诉我,巴多诺(巴:印尼话先生的意思)没问题,因为他是基督徒,可以吃,也喜欢,而且他太太是华人。

丘昌仁先生夫妇与多诺先生夫妇在云星剧场自拍合影留念。

现在,旅行团成员就来到了梧桐再也小镇的德发肉骨茶店。

说起肉骨茶——这道去新马旅游必尝的美食,你如果问马来西亚华人,几乎所有人都会言之凿凿地告诉你,肉骨茶起源于大马巴生港。不过也有一些新加坡人宣称,肉骨茶早在巴生以前就存在于新加坡当地。因此肉骨茶的起源有着多个版本,但不管是哪里,流传最广且最具代表性的都是“苦力论”。

20世纪初,许多福建人因原乡土地不敷使用,粮食不足糊口,听闻南洋遍地黄金,便冒险下南洋从事苦力工作。这些工作场地有人说是巴生港、也有人说是新加坡,但大致上都是苦力们在搬运货物的过程中,发现有药材碎片掉落在船舱,就收集起来,拿到专卖肉骨的摊位集资煮食,逐渐形成肉骨茶这样的特色佳肴。

早年飘洋过海下南洋的华工多是廉价苦力,一方面要攒钱寄回家乡,一方面要保持体力干活,每日清晨吃一顿扎扎实实的饱,是必要而又必须的。肉骨汤经济实惠,加了多种中药,又具有生血、补气等滋补功效,配上满满白饭下肚,才有本钱埋头干上一整天。

肉骨茶是新马福建人(闽南人)和潮州人的民间食品,用胡椒,加上当归、川芎、肉桂、甘草等中药材与猪排骨一起熬煮成汤。华人相信茶能去油腻,因此经常配以功夫茶享用。

有关肉骨茶的来历,据说已有专家定论:古早味的“黑派”肉骨茶确实发源于马来西亚的巴生港,由泉州人李文地始创。而潮州式的白汤肉骨茶也确实源自新加坡,具体谁发明的已无可考。

泉州永春县华侨李文地在巴生创立“德地肉骨茶”,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传到第三代李氏后人,大哥原本负责熬汤,弟弟负责煮饭,后来弟弟自立门户创办“德发”,大哥则主持祖传的“德地”。

福建小吃原来只喝肉骨汤、吃蚝干咸饭,1940年代来大马巴生港经营家乡味的李文地,把肉骨汤加进中药配方,又把蚝干咸饭改成猪油炒饭,结果大受欢迎有口皆碑,但李家烹煮秘方绝不外传。

尽管李家配方秘不外传,但肉骨茶毕竟不是高科技的产品,普通人一学就会,李老先生本人也没有想到,他发明的这项烹饪技艺竟然带火了马来西亚餐饮界的一个行业。

有媒体报道说,仅在巴生港一地,光肉骨茶专卖店就超过五百家。有的店家重汤头,有的强在猪肉的质量;有的二十四小时营业,有的一早营业,一般生意好的店家不到中午就卖光收摊,总之来到此地随时都吃得到肉骨茶。

我们去的这家店,招牌上注明为吧生正宗祖传德发肉骨茶,店主是巴生肉骨茶创始人李文地的重孙。店内用镜框保存的大马中文报纸,详细报道了其先祖李文地始创古早味肉骨茶的故事。

印尼旅行团一行人,在梧桐再也吃的这顿肉骨茶花样繁多。总的感觉,排骨与中药熬炖萃取而成的汤底,苦中带甘、甘中有咸,温润而有余韵,药香与肉香交互作用,多重感官刺激,让人很难不爱它。

我在店里发现,跑堂服务的女孩子中,有位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好像中国年画里的玉人儿一样,具有现如今罕见的传统美感。她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乌黑的头发,向上挽着两个双抓髻,面如满月,目若青莲,不施脂粉,端庄自然,也称得天生丽质。

我举起手机,本想拍一张这女孩笑靥如花的形象,被女孩看到,似有不悦,故意加快脚步走过。匆忙之中,只留下了这张不甚清晰的照片(下图)

无论如何,在这大马旅游胜地的小镇,还有如此美丽自然、健康纯净的青春少女,更让对当地华人社会保持的朴素民风增添了好感。

同文同种,大马旅游业为何远胜印尼?

在东盟10个成员国中,印尼作为龙头老大,其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以及经济总量都是东南亚之最,其次依序为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与越南。

但就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而言,马来西亚则排在印尼之前,2023年一季度,大马的经济增长率也领先印尼,居东盟国家第二位,印尼排在第三。

根据世界银行 2020 年最新定义,在新马泰、文莱、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中,文莱和新加坡早已被列入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与泰国属于中高收入国家,其中其中大马发展较早,于 1990 年代即成为中高收入国家。
另据最新数据预期,马来西亚有望在 2030 年前脱离中高收入国家门坎,成为东南亚下个高收入国家。
换句大白话说,大马块头不大,人口和面积都比印尼小好多倍,但是经济却比印尼发达很多。
之所以要拿马来西亚和印尼相比较,一是因为印尼与马国本是同文同种,不但语言文化相近,宗教、风俗习惯雷同,而且历史上更是亲近的种族渊源关系。二是本文作者长期在印尼,这次又跟随印尼旅行观摩团去了大马,对两国的旅游都有深切体会,故而在此论述一番。
我个人以为,马来西亚经济与社会民生之所以比印尼发展快,有很多因素,但其中旅游业的繁荣兴旺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以疫情前的2019年为例:

马来西亚这一年总共接待超过2610万人次的外国游客,其中包括约312万中国游客。而印尼接待外国游客1610 万人次,其中包括中国游客207万,虽然同比上年增长1.9%,但外国游客整整比邻国大马少了一千万,中国游客入境人数也比大马少一百余万。

根据《2019年旅游和旅游竞争力报告》,马来西亚在全球140 个国家中排第11位,印尼则排在第40 位,比马国落后了29位。
旅游业是马来西亚第三大经济支柱,第二大外汇收入来源,相关从业人数超过352万,占总就业人口的23%以上。
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灿烂多元的历史文化、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马来西亚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系统的保障。
2023年4月3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待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部长张庆信的到访演讲中,发布了中马两国游客的有关数据:

从1999年的“国庆黄金周”开始,到疫情前的2019年,中国公民首站赴马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26%,马来西亚同期来华旅游者年均增长6.78%。连续20年保持如此高的增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2019年,有138.35万人次马来西亚人来华旅游,是中国的第八大客源国家;同期,有241.32万人次中国人首站赴马来西亚旅游,是中国第八大目的地国家。另有71万中国公民经其他国家和地区转道赴马来西亚旅游,两者相加,当年共有312万中国公民赴马旅游,占同期马来西亚接待外国游客总人数的11.95%。

按照每位游客2千美元的消费估算,450.35万入出境游客创造了9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占当年中马服务贸易的18.82%。随着入出境旅游市场的有序恢复,中马旅游交流合作必将迎来更加有利的市场机遇。

戴斌还分析了中国游客喜欢去大马旅游的以下原因:
马来西亚拥有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接待设施和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中国青少年在世界地理课本上就知道了马来西亚联邦包括马来半岛的马来亚和加里曼丹岛的沙巴、沙捞越,首都吉隆坡。作为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近700万华人与马来族和其它族裔和睦相处,共同建设这片美丽的国土。
很多中国游客,特别是研学旅行者、亲子旅游者愿意跟着课本去旅行,吉隆坡、云顶、槟城、马六甲、兰卡威、刁曼岛、热浪岛、邦咯岛,随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吉隆坡双子塔、柏威年广场、默迪卡购物中心、荷兰红屋、黑风洞等都是热门的旅游打卡地,肉骨茶、娘惹菜、喇沙、板面也都是中国游客喜欢的美食。
相比之下,印尼虽然拥有举世皆知的巴厘岛等无敌风情美景和旅游胜地。但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其他大岛,尽管与马来西亚同样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宗教多样性、及善良热情的多元民族,但因为宣传推广不够,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未得到根本改善,这些地方的旅游知名度并不是太高。好像除了巴厘岛,中国人大多不知道印尼还有很多美丽的城市和名胜古迹。
以我这些年个人的体验,对于庞大而潜在的中国游客来说,印尼大部分地区的饮食还太过单一,大城市的中低档大众口味的餐厅分布太少,快捷酒店数量不够,食宿价格偏高,服务也不到位,与马来西亚相比,远谈不上美食琳琅满目,也算不上方便亲民。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印尼华人中青年一代大多不谙中文,在多元文化方面出现令人痛心的断层,而且短时期难以弥补,这些都是印尼旅游业输给大马的致命短板。
事实上,印尼国外游客入境人数,比不过大马,更比不过新加坡和泰国,甚至连越南也比不上。身为东盟老大,印尼从上到下、官方民间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这个问题,想想怎样奋起直追。
大马之行也有不愉快的经历

结结实实为马国旅游夸了这么多好话,我也透露点令人不爽的插曲。

前文说过,我们一行人在云顶山上住了两天之后,移师半山腰梧桐小镇附近,住进这家名为阿瓦納世界渡假村(Resorts World Awana)的大酒店。

站在山顶俯瞰,阿瓦纳酒店所处的位置和周边绿化也好像人间仙境,酒店很大,四星级标准,客房硬件虽然不如云顶康乐福那样先进豪华,但也相当OK。尤其是该酒店有着浓厚的印度特色,住客似乎以印度人为主,酒店的服务生和大多数岗位的员工也主要是马籍本地印度人。

我没去过印度,开始还想着,能体会一下印度风味的酒店及餐饮也不错。但是我大意了,完全没有想到,这家酒店打扫客房的印度人清洁工居然会偷客人的财物,而且偷得很有“技巧”。

酒店大堂前台问讯的住客和柜台里面黑皮肤的印度人服务生。

我们离开大马的前一天,有团友招呼大家一起出去逛街。我带了两千马币,放在电脑包夹层的一个钱包里,里面还有一沓人民币和几条印尼盾。因为没准备在此购物,再加上那天穿的休闲裤口袋特别浅,不好放钱包,我只随手从钱包里抽出300马币,再把钱包放回电脑包,而电脑包又放在房间的行李架上。

我心想只是随便走走,顶多喝点饮料,买点零食也就足够了。

可是这一出酒店,精力旺盛的团友们就安排了许多节目,除了逛店购物。就是连续不停品尝美食,一行人兴致勃勃马不停蹄,晚上又去梧桐小镇大排档聚餐。刚好一位团友是当天生日,有人买了蛋糕,大家唱歌祝福,热闹开心,直到将近子夜才尽兴返。回到酒店房间,已是精疲力尽,我草草冲个凉便倒在床上沉沉睡去。

第二天早上八点,吃罢印度飞饼加咖喱椰浆的早餐,按照事先通知,我就回房收拾行李,准备退房过后八点半乘车前往吉隆坡机场。

兜里还有几张马币钞票,我就从电脑包里取出钱包,准备把那点马币放进去。打开钱包一看,不禁有点发懵,怎么昨天没拿出来的那1700马币不见了,而钱包里的人民币和印尼盾却原封不动完好无损。

这电脑包自从入住就没有拿出过房间,钱包在里面同样没带出过门,为何其他钱一张未少,那些马币会不翼而飞!这期间,房间除了印度人清洁工白天进来打扫,再没有其他客人来过。

想想看吧!那些马币如果不是酒店工作人员偷偷拿了,还能有谁?

这可是丁叔叔几十年几百次住旅馆酒店头一回碰到的怪事。

看来该酒店的印度小哥,如此这般瞅准客人的空子,实施“有限偷窃”,是他精心设计过的,而且不止一次得手,肯定那些比我更粗心马虎的客人被偷了还浑然不觉。

我满腹狐疑背包下楼,到了大堂,汽车已在酒店大门外等候,退好房的团友有的已经上了汽车。时间匆忙,我不能声张此事,耽误大家行程,再说损失不大,也不想因此打扰团友,让大家扫兴。于是便若无其事,赶紧退房与大家踏上了归程。

本文结尾记述这件不愉快的事,并非要给读者添堵,而是为了提醒咱们出国旅游的朋友,即使在马国这样高大上的酒店,也不可大意。

我告诉自己,以后不管到哪,都要警惕某些印度人!


往期文章延伸阅读:

大马之行漫记:旅游为何强过印尼?云顶、 猫山王、肉骨茶、狮王争霸,还有什么(上)

马格朗迷人风情及小城军事学院的帅哥靓女

那年头印尼偏远地区华人的生活|一位88岁老人讲述的故事

别忘了,这个印尼人曾为中国加入联合国助了一臂之力

情路坎坷苦与甜——印尼政坛一姐的三段婚姻

丁见印尼纪事
展现印尼华人的生存状态,记录印尼华人的奋斗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