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有香,心中有长舟,未忘历史坚守|印尼客家博物馆的兴建

文摘   2024-08-03 21:49   福建  

编前小注:

刚才浏览几个印尼微信群,看到华社朋友分享的这则报道:

雅加达中文报纸《印度尼西亚日报》8月3日B!版截图
浏览完毕,油然想起——我曾写过一篇有关李世镰馆长的文章,记述了他当年作为印尼客家博物馆工委会主席,与叶联礼等华社领袖呕心沥血、群策群力筹建这座堪称印尼华族地标建筑的过程。


回顾那段历史,可以用一句古诗形容他们的心路历程: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我觉得有必要将这篇文发布出来,以此向李世镰先生和他的华社同仁致敬!

在展开本文之前,先讲一个看似与上述标题风马牛不相及的小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卫星照片上发现了中国闽西的崇山峻岭之间,有几群类似于核反应堆或很像导弹发射架模样的东西。这个发现使白宫惊慌不已。但在进一步探测研究后,美国人又发现,这些被疑作隐匿核力量的圆型或方型建筑并无金属反应。虽然如此,但美国方面仍不死心。事后的几年,美国每年向这片神奇的土地投下了大量心血和费用,仅卫星照片就拍摄了上亿张。

其实,卫星照片上所显示的那种奇特建筑,并不是什么隐匿核力量,而是福建省永定县境内的客家土楼群。这些圆型或方型的土楼群如今已经闻名遐迩,众所周知。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来土楼参观的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研究人员。他们在土楼里外、上下细细察看,感慨万分,认为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建筑。

中国疆域广阔,不同的地区与自然环境造就了差异化的居住建筑风格。而福建西部的客家土楼,其独特的造型、磅礴的气势,足以与古罗马竞技场相媲美。

客家土楼的出现最早可追溯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为了躲避战祸,中原百姓拖家带口来到了福建和广东一带定居,后来被称为“客家人”。为了防止受到外人欺侮,客家人聚集生活在了一起,并将各家独立的房子连接起来组成壁垒森严的大屋。

土楼的建造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极为辛苦,他们劳作之余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泥土夯建高大厚实的土墙,十多道工序耗费物资无数,最后建成了坚如磐石神秘而庞大的土楼,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岁月之船行驶到2014年8月。
当土楼这种建筑早已在中国成为历史遗迹,但是在南半球的印尼首都雅加达,却又有一座崭新的、同样气势雄伟的圆形土楼,巍然矗立于著名的缩影公园(Taman Mini Indonesia Indah)华人文化园内。

这座在印尼独一无二的建筑,再不可能引发任何人误解,也并非用来居住,而是一个华人族群在这个国家历史文化与卓越贡献的宣示基地。

这就是迄今为止,海外最大的客家及华人博物馆——印尼客家博物馆。

步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客家人第一人称的方言代词——一个巨大的“亻厓”字,以及华人的百家姓汉字图案。

这些图案看似简单,却是华人文化之根本。
该博物馆第一层做办公用途;二、三层则为展厅,展示了客家先贤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来到印尼群岛开拓创业、落地生根,与兄弟各族携手合作,共同为印尼国家的独立和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历史图文、工具实物和各种文物。

这座值得大书一笔的博物馆,是由叶联礼领导客联总会发动筹建并管理的,开放至今已逾十年。
它建成运营的背后,凝聚着叶联礼、李世镰等众多客家华贤的巨大心血。

说起该博物馆的兴建,还得追溯到印尼华人文化园的出现。

话说距离雅加达市区以东约10公里开外,有一座印尼缩影公园,于1975年建成,是世界上第一个介绍国土知识的“缩影公园”,占地67公顷。涵盖印尼34个省区的标志性特色,展现了各地独有的建筑、服装、舞蹈和文化传统。

当年建设缩景公园的构想,出自前总统苏哈托的夫人茜蒂· 哈蒂娜。旨在通过这个游览场所,使印尼人树立起各自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印尼若干个有影响力的民族,也在园内分别拥有展示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场所。

然而,拥有上千万人口的印尼华人作为该国第三大族群,却因复杂的历史原因,屡次发生的排华事件而受到政治歧视,始终未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苏哈托下台后,中华文化开始逐步解禁。特别是1999年-2001年,印尼宗教领袖、盲人政治家瓦希德担任第四任总统期间,对多元文化和宗教持更加开明的态度,让印尼在民主改革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印尼第四任总统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Abdurrahman Wahid),是推动印尼多元文化,率先废除歧视华人政策的里程碑人物。

一批华人精英抓住当年有利时机,为推动中华文化在印尼复苏,纵横捭阖,出钱出力,多方使劲儿,取得了包括组建华人社团、开办中文教育、出版中文报纸等一系列全方位开禁的成果。而印华百家姓协会获批华人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亦是其中一桩颇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但是,要在展示印尼各民族文化特色,凸显其大家庭平等地位的缩景公园,拿地并不容易。原因是这个缩景公园的土地产权,仍然由苏哈托家族控制的希望基金会掌管。当时苏哈托虽已下台但还活着,在党政军各个层面潜藏着很大势力。不经他点头,任何人甭想在缩影公园拿地。

众所周知,这位老苏前总统正是当年在印尼全面铲除中华文化的始作俑者,现在让他同意在缩景公园建一座华人文化园,可能吗?

但再难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办。游说苏哈托的任务,就落在了时任印华百家姓协会总主席、印尼陆军退役准将熊德怡肩上。

熊老将军也是一位客家人,退役后热衷于传承中华文化。出乎意料的是,苏哈托答应得非常爽快,熊德怡一去找他,马上就同意给他两公顷半地皮。

熊老将军回忆说:

我去见苏哈托,说明来意,他打开缩景公园地图,画了一个地方,说:“那么,就给你两公顷半(2万5千平米)吧。后又增加到4公顷半。”我问,要还多少费用?苏哈托说,不必还钱,免费拨给你们没有问题。结果地皮一下子就有了。

苏哈托为什么这样慷慨。我想是因为他过去实行了很多对华人不利的政策,下台之后,可能也有些愧疚,所以就以此做一点补偿吧。

从2007年正式动工到2017年基本建成,华人文化园历时十年,耗费巨资,终于将众多热爱祖籍国传统文化的华人梦想,由图纸变成光辉的现实。

这期间,熊德怡和筹建团队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难万难,获上百位企业家和上千位华商民众的赞助支持。华人文化园内一砖一瓦都来自大家的捐献,他们群策群力,百折不挠,把一座完全是中国风韵的园林呈现在这片4万5千平米的土地上。

文化园的任何一个项目均来自热心华人的捐献,因此各种铭刻着捐款者芳名的功德碑随处可见。当然也有捐出巨款商贾大佬不愿留名,比如福清人老一辈大企业家郑年锦先生就为文化园建设倾注了很大财力,但他一生低调很少见诸报端。

熊德怡说:“不是每个赞助者都是大老板,比如有位客家人何凯能先生,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他80多岁的时候,把自己几十年积蓄的老本都捐献出来,助建十二生肖花园,落成不久便与世长辞了。但他总算看到中华文化在印尼的复苏,走的时候也很欣慰。”

印尼华人公园12生肖园内的山羊雕像。

但是,洋洋大观的文化园内还缺少一部压卷之作——历史博物馆。

这时候,印尼客联总主席叶联礼,决心推动完成这部大作。

2011年12月,印尼客联总会召开了第二届理监事恳亲大会。
会上,叶联礼宣布了他在第二届五年任期内,将要实现的三大工程:
一、承办2013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二、扩展现有的崇德三语学校;三、兴建“印尼客家博物馆”。

印尼客联总主席叶联礼先生。
“世客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崇德三语学校也正按计划有序扩建,发展势头良好。

那么,这个属于“重中之重”的印尼客家博物馆,将由谁来负责落实筹建呢?

一位沉稳而坚定的华社老将默默挑起了这副重担——这个人名叫李世镰。

李世镰是新时期推动印尼客家社团复苏的先驱者之一。

印尼客联总会执行主席、印尼梅州会馆辅导主席、客家博物馆馆长李世镰先生。
早在2002年,他就同另一位客家风云人物黄德新一道,联手创办了印尼梅州会馆,并在创会会长黄德新之后,担任了这个梅州人华社的第二任会长。后来印尼客联总会一成立,叶联礼当选总主席,李世镰便进入其核心领导班子,成为排名第一的六位执行主席之一。

在印尼华人族群中,以客家人最具文化底蕴,李世镰则是印尼客家人社团里最具学者风度的领导人。他祖籍梅县隆文镇,1945年出生在印尼雅加达,有10个兄弟姐妹,于1964年高中毕业于著名华校巴城中学,品学兼优,通晓中文、印尼文、英文。

李世镰(右二)与华社同仁及印尼官员出公众活动。
前文说过,在印尼华人圈子有能力搞社团的人,首先必须是商界成功人士。李世镰当然也是一位工商英豪,他身兼印尼PT.Maharupa董事长、新加坡集团公司MTA Holdings总裁,掌管的企业乃有名的上市公司,但多年在商场搏风击浪,并未消磨其儒雅的气质。
此人相当博学,具有较高审美层次和艺术品位,家中收藏了不少名人字画,其言谈举止,不像是一个老板,倒像是一个大学教授。

学者风度的李世镰系印尼华商中少有的知识分子。
兴建印尼客家博物馆的动议,是2012年初正式提出的。时至今日,客联总会副秘书长杨健昌先生,仍然对李世镰当年以特别方式勇挑重担的情景记忆犹新。

客联总会原来计划在缩影公园的华人文化园建一座宝塔,后来叶总改变了主意,认为还是要先建一座博物馆更有意义。他拍板决定了这件事,可是建博物馆对印尼华社来说,并无先例可循,完全没有经验。要找一个有能力、有热情,又有文化底蕴和艺术品位的带头人谈何容易!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李世镰先生,但又不知道他愿不愿意。

刚好那一天他来我公司,我自然而然说起这件事。我试探着问他:“世镰哥,现在叶总和客联要建博物馆,需要成立一个工作班子,你可以做筹委会主席吗?”李世镰听了,眨眨眼,感觉有些动心,但没有表态要还是不要,然后就回去了。谁知过了几天,他又来了,直接拿出一个筹建方案。

不用说,他是谋定而动,愿意挑头担纲筹建工委会。哎呀!看到世镰这样积极,我们都很感动,也倍感振奋!

2013年1月,印尼客属联谊总会成立“印尼客家博物馆筹建工委会”,李世镰被特别委任为工委会主席。肩负重任的他当即组成团队,并率先设计出了“印尼客家博物馆馆徽”。

随即,李世镰带领工委会一班人全身心地制订了募款、考察、建筑设计等一系列计划和方案,从此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放眼海内外华人世界,人们对于自身历史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坚守,可谓是历久弥新,充满着深厚的情感和不懈的努力。但必须承认,没有哪一个民系能比客家人更加执着、痴迷和狂热。

上述特点,在印尼客联筹建博物馆的过程中,再次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先说资金的筹集,按计划需要四五百亿印尼盾,这样一笔巨款,全部来自于客联的募捐。

一批有影响力的客家大佬闻风而动——彭云鹏、叶联礼、梁世祯、游继志、游洪壁、陈锡淼等人慷慨解囊、率先垂范。

与此同时,汤新隆、郑贵勋、潘万鑫、张洪均、蓝德良、丘昌仁、沈新英、曾沐彬、陈志明、锺军华、李世镰、叶正欣、杨兆骥、何伟赞、张和然、杨平生、胡九辉、古荣连等知名客家工商企业家,也都各自捐出相当大的金额。

为了发动更多客家乡亲参与此事,总主席叶联礼和工委会主席李世镰和副秘书长杨健昌等人又风尘仆仆,奔赴泗水、玛朗、万隆、梭罗等城市,在当地客属分会展开募捐。每到一地,都得到客家乡亲的积极响应。

他们一行人们在泗水,仅半天时间就募集了30多亿印尼盾,当地客属社团的捐款热情令人为之动容。

叶联礼对笔者回忆说:

我们到泗水“惠潮嘉”客属会馆说明来意,中午吃饭时,有一位福建永定籍的客家人老板游洪壁先生,和我坐在一起。他拉了拉我的手,示意我同他走出房间,悄悄对我说,叶总,我捐20亿印尼盾,请不要告诉别人,因为我不想声张。结果第二天,他就把钱汇到博物馆工委会的银行户口。

还有一位何文金先生,泗水的金饰大王,他不是客家人,而是你们福清人。听说我们要建客家博物馆,也捐了十亿盾。他说,我虽然不是客家人,但是我太太是客家人,所以我要代我太太贡献一点力量。

哇嘟!你看游洪壁、何文金,都是很低调的人,可是为了我们华人的文化事业,都是那么慷慨大方,确实让我很受感动!

当然,我也要特别说明一下,这个博物馆因为是我们印尼客联发起组织的项目,绝大部分捐款的又是客家人,所以取名叫客家博物馆,实际上,里面展出的内容,除了客家传统民俗以外,还有很多都是我们印尼华族的历史,它记载着华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拓荒创业的事迹,也代表和反映了印尼华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以及对这个国家的贡献。

从筹建到开馆,历时两年半,客联总会大力推动,李世镰及工委会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印尼全国各地客家乡亲出钱出力,250多名热心人士踊跃捐款四百多亿印尼盾,还有香港曾宪梓先生和梅州市人民政府闻讯后也热心捐款。

上述这一切,不仅再次印证了客家人对于本民族文化无比执着的坚守与传承,也历史性地证明了印尼客联总会杰出的社会动员力和执行力。

再说工委会主席李世镰。

在此期间,他曾带领团队前往中国福建永定和广东梅县、平远等,实地考察客家土楼、围龙屋,并全权委托梅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设计三层高、客家圆形土楼式的"印尼客家博物馆"。

在李世镰看来,印尼的建筑设计师不懂客家建筑的精髓,因此一定要请梅州的设计师来设计。

仅仅筹备了半年时间,2012年8月,印尼客家博物馆就举行了奠基仪式,速度之快令当地各界人士惊叹。

随着土楼形状的博物馆一天天建成,里面要放些什么才能展现璀璨的中华文化和客家文化,这是李世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3年12月,李世镰专程回梅州选购客家围龙屋泥塑工艺品及新娘轿、四栏雕花眠床、风车、石磨等一百多件客家生活、农事生产用物。
“在选购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有了一件一件物品的模样,然后跟着感觉去买,非常巧的是,我买的东西刚刚好都是一整套的,不多不少,我觉得这是冥冥中注定的。”李世镰笑着说。

客家人以勤俭持家著称,李世镰亦是如此,为了节省布展经费,他亲自参考国内各家博物馆数据,并结合印尼华人与客家人特色,夜以继日地电脑打字撰写布展大纲。

又经过半年多的辛勤努力,印尼客家博物馆于2014年8月30日大功告成,正式揭幕。

馆内共有三个展厅,布局合理、图文并茂、展品丰富,其雅俗共赏的内容包括:中华姓氏文化简介,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尤其是华人祖先南来的历史;印尼华人文化传统,包括语言、音乐、戏剧、美术、器具、食物、医药、服饰等,全方位展示了华人对印尼的影响与印华文化的融合。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博物馆所展览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是介绍近百来为印尼做出杰出贡献的华人,包括参与印尼群岛开发、参加民族独立运动的华侨先驱,以及许多在军政、体育、学术、文化、教育各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华裔人士。

揭幕当天,时任印尼总统苏西洛偕夫人亲临祝贺,并亲自为博物馆开馆鸣锣。国务秘书部长苏迪·希拉拉西、文化部长 M·努赫、旅游与创意经济部长冯慧兰等高级官员一同到场。

李世镰向苏西洛总统和夫人讲解印尼客家博物馆有关展品内容。
印尼客家华社领袖与工商界代表人物叶联礼、彭云鹏、梁世桢、傅志宽、汤新隆等共同出席。

叶联礼在致词中表明,印尼缩影公园是最适合建立印尼客家博物馆的地方,因为缩影公园是展示印尼各民族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平台。

因此,作为印尼民族一部分的印尼客家人在缩影公园建立客家博物馆,进一步丰富了多元统一的印尼文化,可以说相得益彰。

苏西洛总统致词盛赞客家人对印尼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其事迹将永远载入印尼史册。总统表示,客家博物馆的建立,有助于印尼人民了解印尼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对推动社会多元化和民族融合有重要作用。

苏西洛总统说,客家博物馆的成立不仅是印尼客家人的光荣,也是全体印尼人民的光荣。

叶联礼、李世镰陪同苏西洛总统参观印尼客家博物馆。

在华人几经沉浮,中华文化曾经惨遭灭顶之灾的印尼,如果把众多华人社团于一片荒芜之中的复苏崛起,看作是该国这20多年来民主改革里程碑式的标志之一;那么说,印尼客联总会同心同德、合力兴建的这个博物馆,就更加彰显了华人族群集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华社领袖努力推动族群沟通与种族和谐的苦心孤诣和深切用意。

印尼博物馆自开馆至今十余年来,已吸引了十多万民众前来参观。不仅有大批的印尼华裔和友族人士,还有众多外国朋友,接替苏西洛成为印尼第七任国家元首的佐科威总统,也曾慕名来访,并给予高度评价。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该博物馆接待参观者完全是免费的,没有任何收入,但其长年累月的管理维护及日常开支,仍然需要大笔的费用。而这些费用,也全都来自于客家贤达和社会热心人士坚持不懈地捐赠。

身为馆长的李世镰对此感念不已。他说,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华人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凝聚民族情感的纽带。每一次看到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来到这里,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华人历史的艰辛荣光,他都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正因如此,他和其管理团队更加珍惜每一位捐赠者的支持,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将博物馆打造成为一个永不停息的历史文化殿堂,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游客在博物馆参观。人民日报记者-庄雪雅摄
无论以任何标准衡量,印尼客家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都已无声记录了叶联礼、李世镰等人生命中浸润着心血和梦想的一段旅程。
而这一披肝沥胆的旅程,还在光荣艰巨地进行中。
      (感谢阅读,敬请按赞或点击在看)
往期文章选粹:
一个华人家族的历史剪影|江淼成的文化传承之道
槟城行记之一:这个旅行团背后的人物轶事
槟城行记之二:东西方人为何都在这里神魂颠倒?
当年血战仙本那||回顾印尼和大马等国“打群架”的来龙去脉
印尼外岛叛乱,台湾介入欲出兵,老蒋当年为何要帮美国支持叛军打内战?(1)
印尼外岛曾叛乱,台湾介入欲出兵,老蒋为何要帮美国支持叛军打内战?(2)
印尼外岛曾叛乱,台湾介入欲出兵,老蒋为何要帮美国支持叛军打内战?(3)

丁见印尼纪事
展现印尼华人的生存状态,记录印尼华人的奋斗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