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行记之二:东西方人为何都在这里神魂颠倒?

文摘   2024-06-16 19:54   印度尼西亚  

上期公号,为了讲述我们这个旅行团的人物轶事,丁叔叔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9千多字,还没有真正说到此行的目的地槟城。

不好意思!不过,在我看来,就算到天堂玩了一趟,毕竟人还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得先写人物。

现在,说说我对槟城的感觉

作为马来西亚的一个旅游热门城市,有关槟城的图书很多,网上游记更是层出不穷,随便一搜,琳琅满目。美景、美食、异国情调,我再怎么写,也很难避免拾人牙慧。

上图:槟城乔治市中心城区鸟瞰图。正前方是1974年建造的68层的光大大厦,楼高251.438米,系槟城最高建筑物。50年来,政府尽可能保持了当地的历史风貌,没有让中心地段出现高楼大厦林立的不堪状况,是这座旅游城市的幸运所在。
下图:乔治市疏落有致的海滨城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未忽略宽松舒适的城市空间。

曾几何时,英国人的殖民贸易与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不断移民,加上本地马来人原有的风土人情,形成了槟城的多元化色彩。

经过岁月洗礼,所有这些文化似乎都以相互尊重的和谐存在于此。语言、宗教、城市建筑,皆以丰富而复杂的风格烙印在槟城的画布上,营造出一幅充满希望的平衡与彼此包容的画面。

这么说吧,槟城是一个无论东方人或西方人,来了之后,都会产生亲切感与好奇心的地方。尤其对中国内地游客而言,这座城市能够满足人们对南洋风情的所有想象。

下面,再从另一个角度,回望一下槟城的历史风貌。

19世纪初叶,英国有个业余画家,叫查尔斯·戴斯(Charles Dyce)。他在南洋马来群岛一带漫游期间,画了很多风光图画,其中有一些,描绘了这个名叫槟榔屿的海岛。

1840年,另一位也叫查尔斯(Charles Bethune英国上看到戴斯的这些画,不由激发了文学灵感,遂写下一段唯美的文字:

艺术家的画笔为我们展示了槟榔山的一瞥,让我们感觉到,大自然在这些地区呈现出的形态是多么美丽!那里的财富无穷无尽.....到处都是茂盛而黛青色的灌木丛,以及绿野仙踪的爬山虎家族,占据了森林中的空间。眼前是一片起伏的花朵海洋,绚丽的色彩,飘散着芬芳的香气,它们高高地绽放在树干和树枝之上,伸展成花朵,就像无限灿烂的繁星一样。

你看,将近两百年前,在这些西方人眼里,这座大约300平方公里的岛屿,就是如此诱人。

上图:这是一幅 1818 年的画作,描绘了从槟榔屿山顶看到当时的乔治城和海峡对岸威斯利省在地平线。
下图:如今,在同一个地方远眺槟城市区风貌。

由此可见,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之美,是吸引人们眼球的首要因素。比如香港和厦门,都是与槟城类似的海岛城市,因此也都举世闻名。

只不过。香港市区太过拥挤,高楼大厦密集得让人窒息,繁华商业气息太浓,物价也贵,普通人在此游玩,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感觉自己太穷。而厦门虽然也好,但岛内发展太快,空间不足(厦门岛面积只有槟城的一半,但是岛外集美所处的大陆地段则远比槟城岛外的北海地区发达先进),这些年,厦门岛一下子长成了内地大城市千篇一律的模样,失去了从前小家碧玉般的清秀和文静,而且多元性的文化也没有槟城这样丰富。

反观槟城,以平民百姓的眼光来看,城市不大不小,街道干净整齐,繁华而不喧嚣,典雅不失朴素,又有历史底蕴,物价也很亲民,居住空间宽松,绿化又好。除了白天天气炎热,公交不甚方便之外,其他没啥毛病。

今天,槟城成为世界著名的度假胜地,不乏文化景点和自然美景。这个“槟榔岛”被金色的海滩和岩石峭壁所环绕,城市郊外,散落着田园诗般的乡村和渔村,高大的椰林、伞状的丹绒树和传统农田随处可见。

众所周知,早期的槟城,是两百多年前由英国人开埠的。当时槟榔屿几乎无人居住。据说,1786年英国的莱特船长带领船队在此登陆时,整个岛上只有58名马来人和中国的渔民。

随着英属东印度公司把槟城发展成转口贸易的海上枢纽,其优越的港口条件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移民。渡海南来的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广东一带,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乘风破浪,来到槟城这片陌生却充满希望的土地。

1910年的槟榔屿乔治城码头。

华人作为勤劳、聪慧的群体,迅速在贸易、农业和手工业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逐渐在经济上取得了重要地位,并在当地社会结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在槟城越聚越多,影响力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还在文化、教育和宗教等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槟城的乔治市,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充满了独特的华人文化氛围。无论是街头巷尾的传统华人美食,还是庙宇林立的宗教场所,都无不彰显着华人在这座城市的深刻烙印。

上图:19世纪的晚清时期,一位槟城的华侨富商夫妇和他们的仆人。这对夫妇都穿着当时中国人的节日服装。
下图:槟城老城区的一条商业街道,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唐人街。

槟城乔治市的丘氏家庙,建成于1835年。当时102 名槟榔屿丘氏宗亲聚集在此,成立了一个组织,以照顾当地丘氏宗亲的福利。它被马来西亚媒体认为是中国以外最精美的氏族寺庙。

一百多年后,马来西亚于1957年8月正式脱离英国宣布独立,英国人于是谢幕退场,而落地生根的华人则成为槟城第二大族群。

截至2022年,在槟城177.5万居民中,华人差不多有70多万,占比40%;当地马来人口占44.4%;另有9.4%的印度人后裔

丘先生在槟城为旅行团包租了四辆埃尔法,驾驶员清一色是当地印度人后裔。这位带我去老城区游览的司机阿梅尔告诉我,他祖父是从印度来的,奶奶和妈妈都是马来人穆斯林,他本人也变成了穆斯林,已经不会讲印度语。我问他是否回过印度老家?阿梅尔说没有,因为他祖父的亲戚也都搬来槟城了。

由于在马来西亚所属13个州的人口中,槟城华人所占比例是最高的,按照不成文的规定,槟州的首席部长(最高行政长官)一直都由华人担任。

今天,槟城华人社区的老百姓仍然像几代人的前辈一样努力工作,作为商人、贸易商、企业主和店主。

在槟城海峡对岸的威省北海,这位漂亮的华人女生带大家去了一间福建面店,我给她拍了这张照片。
这其中,源自福建、广东传统美食在这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南方风味的各种家常菜永远延续着自己旺盛的生命。许多普通平常的小吃——叉粿条、福建面、潮州煎蕊等等,因为冠上槟城二字而被炒得名声震天响,誉满东南亚

这些江湖当家的美食,毕竟属于小吃,所以街边小餐馆店和晚间大排档,一直在槟城餐饮业占据主导地位,朴实无华、味美价廉。通常一盘叉粿条,或一碗福建面,大份的八九块马币,小份六块半,相当于人民币十几二十块,就能吃到心满意足。不像雅加达,大商场内随便一个中盘蛋炒饭,加一杯热茶,就是八九万盾(合人民币40多块),以印尼普通人的工资衡量,贵得有点离谱。

旅行团在槟城八腾小食中心“叹早茶”。团长邱先生的亲自为大家泡茶,他的马来职员小郑在一旁关切地注视。

我发现,槟城的餐馆老板和大排档摊主,几乎全都是华人,为何很少马来人和印度人?于是问了临时充当导游的当地人小郑(丘先生公司马来西亚办事处职员),小郑笑道:”对。他们如果来做这种生意,一个月就会倒掉。因为在槟城,餐饮业是我们华人的绝对强项。“

综上所述,槟城以其自然与城市之美,文化与美食之丰,社会种族之包容和谐,当之无愧成为了东南亚热门旅游胜地的一颗明珠。

资料显示:2023年,177万人口的槟城,共迎来入境外国游客近700万人次。
相比之下,另一个享誉全球、被称为“神仙岛”的印尼巴厘岛,作为印尼旅游最热门的省份,面积(5780平方公里)比槟城大19倍,人口(436.2万)是槟城的两倍半,2023年入境的外国游客数量为532.8万人次,却比槟城少了大约160万。不言而喻,槟城受外国游客喜爱的程度是何等的惊人!
那么,问题来了。在东南亚,类似槟城这样风光、风情、美食与文化都很棒的旅游目的地其实不少,但槟城何以一领风骚,独占鳌头?
按照我的体验,那是因为除此之外,槟城还有一个别人比不上的法宝——
“天送”榴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上篇公号,我已说过,丘昌仁先生带领的我们这伙人,出发之前就被他定义为“榴莲旅行团”。他有一位槟城朋友王德明先生,也是一位经营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华人企业家。王先生生性乐观、豁达豪放,待人热情如火,朋友多得不得了。他告诉丘先生,槟城有一种榴莲,堪称全世界最好吃的品种之一,每年6月上旬到中旬,是采摘这种榴莲的最佳时节。丘先生于是选定了6月6号带团前往。

王先生和丘先生以茶代酒,碰杯合影。

我们一行人当日下午两点抵达槟城,王德明先生已在机场等候。大家把行李集中交给导游小郑拉走,便登上汽车。我原以为要先去酒店休息一下再出来,没曾想,王先生直接把我们带到离机场不远的一个铁皮屋大棚。

这间路边大棚,是个小食餐厅,但王先生带我们来,并非在这里吃饭,而是立刻品尝他所说的那种榴莲。门外大树下面,他已提前准备了几大筐摆放在那里,一颗颗长满尖刺的榴莲,如同橄榄球形状,淡黄带绿、圆润鼓胀,里面饱满的果实,仿佛正急不可待,随时就要破壳而出。

王先生招呼大家在餐厅坐定,然后蹬蹬跑出去,大手一挥,朝几位手执砍刀的精壮汉子喊道:“来呀!快快给我剖开,只管端将上来,我要请印尼朋友吃到饱!哈哈,大家不要客气,榴莲管够,要吃多少都有!“

说时迟那时快,刚剖开的榴莲,卧满了脂膏般金黄的果肉,被戴着防刺手套的伙计一个接一个捧了上来,屋子里顿时散发出奇异浓烈的香甜。

众人惊喜交加,呼地一下围过去,纷纷伸手去抓,将一粒粒肉质滑嫩果瓣送入口中,美妙的味道无法形容。

“啊!我的天哪!实在太享受了……哎呦!”有人一边狂吃,一边禁不住快活地呻吟起来。

王先生在一旁,看到大家吃得过瘾,高兴得眼睛笑成两道弯月。

他向我们介绍说:

全世界最好吃的榴莲在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最好吃的榴莲在槟城。为什么呢?因为品种多、品质好,有20多种。果农培植榴莲,必须符合天地人和三大因素,通过不断杂交繁殖,就生产出不同的口味。一般人只听说过“猫山王”、“黑刺”和“青皮”,当然都是名牌,但有一些名气虽然不是很大,好吃程度一点不输猫山王。今天招待各位的,品名就叫“天送”,意思是天上送来的榴莲。
在槟城,天送是客家话“燈城”的发音。它的名字来自一位前辈榴莲园主钟燈城。他用自己名字的谐音,把里品质最好的榴莲取名叫天送。听说这个种最少都有60年以上了,后来又经过多次改良,越来越好,也可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丘先生听罢,精神焕发,红光满面,随手端起一牙“天送”果肉,开心笑道:“拍照、拍照,做个纪念!”同行的印尼退役将军托诺,忙举起手机,拍下这个画面。


团友们在Wa群组打趣说,这可是推广槟城榴莲的最佳广告。

华社贤达程福隆和他的“飞鹰岭”

第二天,热心的王德明先生又带着我们,浩浩荡荡,驱车开上槟城升旗山前面的一座山。那里有一座私人庄园,风景如画,唤作“飞鹰岭”,是王先生的好友、槟城华社贤达程福隆先生购置开发的。

程先生年约60挂零,短发方脸,笑容可掬,气宇轩昂。

程福隆先生驾驶电瓶车,带丘先生和黄耀汉先生游览飞鹰岭上的果园。
他是一位生产建筑通讯铁塔的公司老板,事业颇有规模,三年前全球爆发疫情,各地人心惶惶,程先生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平安,决定寻找打造一处远离闹市的“世外桃源”,一来可以休闲度假、放松身心,二来也能招待亲朋好友、共享清幽。他踏遍青山,四处寻访,终于在自己曾经建铁塔的一片峰峦之上,找到了这块风水宝地。

但见此山,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更有翱翔的苍鹰不时盘旋而下、飞来飞去。程先生大喜过望,斥资300万美金将其买下,并欣然命名为“飞鹰岭”。

岭上所属几座山头,面积近20公顷,除各种灌木,还有几十棵榴莲老树,以及数目繁多的菠萝蜜。程先生随后修筑了盘山公路,使道路畅通,再平整出一块约1000平米的空地,扎起围栏,盖起了房屋和一间宽敞的草庐凉棚,这个闲云野鹤的庄园就这样建成了。

丘先生率团来到,程福隆偕夫人庄女士热情接待。寒暄过后,宾主一同走去立有“飞鹰岭”标志的一个绿坡前合影。就在此时,一棵成熟的榴莲果,从树上落地,沿左侧山坡径直滚下,一直滚到客人的身旁刚好停住。

程先生把这棵榴莲果递给邱先生,朗声说道:“丘总你看,我的榴莲树看见贵客临门,也主动落到你们面前表示欢迎。这才是真正的'天送'榴莲”。

上图:丘先生接过榴莲,摆个姿势,开怀大笑。我在后面按下手机快门,把丘先生、程先生和王先生,连同正在拍照的退役将军托诺一并摄入镜头。
下图:旅行团全体成员与飞鹰岭园主程福隆先生(左四)及他的好友王德明先生(左三)大合影。

这位福隆兄和德明兄一样,都非常好客。庄园里有一俩电瓶游览车,是他巡视飞鹰岭时无声的伙伴。他邀请我们几位坐上去,把车开到一座更高的山头,沿途欣赏果园,同时驻足上面的观景台极目远眺。俯瞰山下,高楼连片、厂房林立,著名的槟城电子产业园区尽收眼底。

程先生不无自豪地介绍说:槟城是马来西亚最主要的电子工业基地,有美国、欧洲和日本十几家跨国电子公司来这里投资设厂。所以槟城被叫作“东南亚硅谷”,已经成为全世界芯片供应链的另一个重镇。

我后来查阅了相关报道才知道,中美贸易大战,促使全球半导体大厂为分散风险而进军马国,而槟城正是外资进驻的首选之地。单单2023年,槟城就吸引了128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前七年的总和。其中,英特尔斥资70亿美元在槟城建设新厂,美光在槟城开设第二家组装和测试厂,英飞凌计划未来五年投入54亿美元扩建设施。
看来,是中美大国博弈,让马来西亚这个小国把科技产业做大了。西方半导体巨头纷至沓来,而槟城则得益于地理位置之便利,国际观光名城之美誉,在这场翻江倒海的博弈中“左右逢源”,源源不断吸引了巨额外资。
或许是出于对中国与老美顽强抗衡,而使之“闷声发大财”的感激,马来西亚心中有数、投桃报李。在中国去年宣布对“法德意荷西马六国单方面免签”后,大马最快做出“礼尚往来”的回应,自2023年12月1日起,也允许中国公民免签入境停留30天。
想想看吧!随着中马之间人员来往越来越方便,中国和大马的科技合作有望进一步加强,这也许是中国芯片打破封锁的另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

程福隆与丘昌仁在飞鹰岭上的观景平台。
话题再回到程先生的飞鹰岭上。
眺望大海,左右两边有两座跨海大桥隐约可见,似两条伏海卧波的巨龙。左边是槟城地标之一的槟威大桥,长达13.5公里,连接槟城州的槟岛和对岸的威省。这座槟威大桥是韩国人负责修的,于1985年9月建成通车。
右边是2014年开通运营的槟城第二座跨海大桥——苏丹阿都哈林大桥,全长24公里,连接槟岛东南部的巴都茅与大陆一侧的威省巴都加湾,系东南亚最长的跨海大桥。
程先生特别告诉我们,这座最长的大桥是中国帮助修建的,耗资15亿美元是中马两国的友谊之桥!

资料图片:中国中交集团承建的槟城苏丹阿都哈林大桥局部雄姿。

程先生夫妇在草庐大厅,又招待我们饱餐了一顿他庄园的老树榴莲,程太太亲自下厨,为大家制作了丰盛的美食热忱殷勤,其乐融融,宾主都沉浸在真挚美好的相聚中。

"国外同志捐钱,国内同志捐命!"

——孙中山在槟城的足迹以及当地华人的坚守与传承

同程先生聊天,我提起了来之前在网上看到槟城有一座“孙中山纪念馆”,很想去看看。程先生闻听,眼睛一亮,高兴地说:”太好了!欢迎丁老师去参观。想必丁兄知道,那座纪念馆,原是孙中山先生1908年在海外亲手创办并命名的槟城阅书报社,经几代华人传承,一直延续至今,到现在已经开办了116年。

接着,程福隆颇为自豪地打开了话匣子:

其实我们槟城与中国近代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孙中山于1905-1911年间“九次革命,五过槟城”,他还把同盟会东南亚总部设在槟城。不仅在槟城创办了“阅书报社”,还创办了《光华日报》。

尤其是1910年2月广州起义失败,已经是孙中山第9次革命失败,他在海外募资遭到极度困难,于是避难来到槟城,然后召开同盟会紧急会议。

孙中山在会上中说:“国外同志捐钱,国内同志捐命,大家并肩作战救国,这是破釜沉舟之役!”

据说在场华侨听了无不动容,当场就募集到8000块大洋,资助孙中山回国发动第10次革命,并在此策划了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接着又在1911年爆发了武昌起义,这是第11次革命,终于推翻满清,获得成功,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程先生又补充说,当年孙中山号召海外华侨捐钱,国内志士捐命。其实有很多南洋华侨同样为祖国献出了身家性命。他的一席话,令我肃然起敬,也多少有些不解:“福隆兄身为做生意的华商,怎会对这段历史知道得如此透彻?”

程福隆微笑作答:“我岳父就是槟城阅书报社社长和孙中山纪念馆长,我本身担任署理社长兼副馆长。“

后来我才从槟城《光华日报》的有关报道中了解到,福隆兄的岳父庄耿康老先生,乃槟城资深华贤和著名教育家,曾执教于多所华校,躬耕杏坛33年,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

早在2001年,庄老便获槟州元首封赐DSPN拿督勋衔。2010年又荣获大马教育局颁发的“全国模范教师奖”。

2008年,拿督庄耿康老先生,被华团推举担任槟城阅书报社第66届社长,之后便与同仁策划募集资金,费尽心力,将阅书报社原址大楼全面复修,筹建了孙中山纪念馆,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尔为该馆主持开幕典礼

庄老带领阅书报社理事,在金馆内设置了五个展厅。除了专设“中山厅”、“起义厅”介绍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事迹外,还有“海外厅”、“南侨厅”,以及“二战厅”等,形象展现了华侨华人传承的革命精神,以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程福隆作为庄老的贤婿,亦是正当盛年的槟城华社栋梁。他追随岳父脚步,热心社会公益,平时多有善举,不遗余力,协助岳丈大人管理阅书报社和纪念馆具体事务。

2018年12月17日,槟城阅书报社举办成立110周年纪念活动。前排左起为林唐欣、程福隆、庄耿康及彭春松。(大马南洋网图片

次日上午,我专程访问了位于乔治市中路的槟城孙中山纪念馆。

纪念馆不是很大,内容却很丰富,文图展板制作精良,空间布局紧凑。有关孙中山早期每个阶段的革命活动,还用各种生动的卡通式人物模型,展示于若干小橱窗内,那一页页悲壮的历史,因此增加了可观的趣味,可谓别出心裁。程先生说,这是为了吸引我们的少年儿童,让他们在参观过程中更能接受,也更容易看得懂。

笔者在槟城孙中山纪念馆。身后的三人铜像,分别是孙中山和两位支持者——吴世荣、黄金庆(右),这两位都是槟城的华侨前辈。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我,孙中山在全世界各地的雕像有很多,都是他一个人站着或坐着,只有在槟城是三人群组铜像,表明了槟城华侨义无反顾追随这位革命先驱的赤胆忠心。

再看一组纪念馆内的图片。

上图:小橱窗展示的晚清政府腐朽残暴、野蛮统治,衙役们欺压百姓在公堂打板子的情景。

小图: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面对洋枪洋炮的的八国联军,弱小的国人拿着原始的大刀长矛不堪一击。

上图:孙中山早年革命时期,曾在槟城逗留数月,并于1910年在这座纪念馆内召开了被喻为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一次会议的“庇能会议”,成功策动“黄花岗起义”,最后成功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下图:武装起义的革命军。

我在馆内驻足浏览了一个小时,内心充满了敬仰和感动。

除了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的历史轮廓,以及百年来南洋华侨忠肝义胆,为支持祖国抵抗外辱奉献的英勇牺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两组数据:

其一,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30位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侨,其中多位烈士来自槟城。

其二,抗日战争时期,有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和修理技术人员,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投入滇缅公路的军用物资运输,并为此付出了1000多人生命的代价。在3000多位“南侨机工”中,仅槟城一地就输送了530多人,共同为祖国抗战与民族解放,建立了不朽的赤子功勋。

槟城孙中山纪念馆开办以来,不仅有大批本地华人和各国游客前来参观,中国海峡两岸许多重要人物到访槟州时,也都来此参观过。

其中曾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台湾“统派”政治人物洪秀柱,来纪念馆参观时曾沉痛地表示:“看到槟城华人同胞对孙中山先生如此的热爱,以及对两岸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待。相比之下,国民党在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做得太不够了!以至于民进党台独情势愈演愈烈,把台湾人民推到一个兵凶战危的境地!”

洪秀柱还挥笔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发人深省的八个字:

是啊!此番在槟城,我在与王德明和程福隆两位华社人士的交谈中,他们有关坚守中华文化的铿锵话语,每每在我的心坎上激荡,澎湃燃烧的热情,令人为之震撼而动容欲泪!

我的感受,正如台湾女诗人古月在一篇记述大马华人的文章里所言:

这些华侨们犹如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来,聚成一柄挡风雨遮烈阳的大伞。为了让受庇护的子孙不至于居安忘祖、使中华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他们大力兴建中文学校。当然马国政府曾对华文教育采取限制政策,但华侨长年来坚持努力,争取以自筹经费的条件,使华校得以生存。
目前约有一千二百九十六所华小,还有无政府补助的六十一所独中。侨界大部分的孩子,他们的母语不是马来语及英语,而是华语。马来西亚华社坚守华文母语教育的精神,相较于台湾的民进党执政后,不懂得饮水思源,却竭尽心机修改教学课纲,去中国化想要与中国切割的行径,怎不让人忧心痛心。

我们旅行团四天三夜的槟城之旅,即将结束,大家就要返回印尼了。

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王德明先生又匆匆赶来送行。他说,端午节到了,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总得让你们吃了咱们槟城的粽子再走。我婶子86岁了,一辈子的包粽子都特别好吃。昨天我告诉她,印尼的朋友明天要回去,请她给你们包一些,结果老人家昨晚上包到半夜,煮好了,今天上午让我过去拿。

来!也没有多少,一人一个吧!你们不要谢我,要谢就谢老人家,这是她的一片心意。

王先生把热乎乎的粽子,挨个递到我们手里,大伙儿心里也热乎乎的,不知说什么才好。
我想,还是用一段文学语言,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没来过槟城之前,不知道槟城的美好。如果能让时间停摆,那就忘了苍老的岁月;如果能跟着风和云,自由去任何地方,那么,就来槟城吧!
槟城最美的风景,正是这浓浓的人情味!
(感谢点阅,如果您有耐心看到这里!就请按个赞吧)

往期部分文章链接:
槟城行记之一:这个旅行团背后的人物轶事
当年血战仙本那||回顾印尼和大马等国“打群架”的来龙去脉
那只性感的女鞋,轻轻踏过的光阴|印尼老广告怀旧
那一刻他为何热泪盈眶?|我在印尼度过的除夕之夜
相互免签的背后:一文说透东盟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是怎样炼成的

丁见印尼纪事
展现印尼华人的生存状态,记录印尼华人的奋斗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