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公号,为了讲述我们这个旅行团的人物轶事,丁叔叔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9千多字,还没有真正说到此行的目的地槟城。
不好意思!不过,在我看来,就算到天堂玩了一趟,毕竟人还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得先写人物。
现在,说说我对槟城的感觉
作为马来西亚的一个旅游热门城市,有关槟城的图书很多,网上游记更是层出不穷,随便一搜,琳琅满目。美景、美食、异国情调,我再怎么写,也很难避免拾人牙慧。
曾几何时,英国人的殖民贸易与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不断移民,加上本地马来人原有的风土人情,形成了槟城的多元化色彩。
经过岁月洗礼,所有这些文化似乎都以相互尊重的和谐存在于此。语言、宗教、城市建筑,皆以丰富而复杂的风格烙印在槟城的画布上,营造出一幅充满希望的平衡与彼此包容的画面。
这么说吧,槟城是一个无论东方人或西方人,来了之后,都会产生亲切感与好奇心的地方。尤其对中国内地游客而言,这座城市能够满足人们对南洋风情的所有想象。
下面,再从另一个角度,回望一下槟城的历史风貌。
19世纪初叶,英国有个业余画家,叫查尔斯·戴斯(Charles Dyce)。他在南洋马来群岛一带漫游期间,画了很多风光图画,其中有一些,描绘了这个名叫槟榔屿的海岛。
1840年,另一位也叫查尔斯(Charles Bethune)的英国上尉,看到戴斯的这些画,不由激发了文学灵感,遂写下一段唯美的文字:
你看,将近两百年前,在这些西方人眼里,这座大约300平方公里的岛屿,就是如此诱人。
由此可见,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之美,是吸引人们眼球的首要因素。比如香港和厦门,都是与槟城类似的海岛城市,因此也都举世闻名。
只不过。香港市区太过拥挤,高楼大厦密集得让人窒息,繁华商业气息太浓,物价也贵,普通人在此游玩,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感觉自己太穷。而厦门虽然也好,但岛内发展太快,空间不足(厦门岛面积只有槟城的一半,但是岛外集美所处的大陆地段则远比槟城岛外的北海地区发达先进),这些年,厦门岛一下子长成了内地大城市千篇一律的模样,失去了从前小家碧玉般的清秀和文静,而且多元性的文化也没有槟城这样丰富。
反观槟城,以平民百姓的眼光来看,城市不大不小,街道干净整齐,繁华而不喧嚣,典雅不失朴素,又有历史底蕴,物价也很亲民,居住空间宽松,绿化又好。除了白天天气炎热,公交不甚方便之外,其他没啥毛病。
今天,槟城成为世界著名的度假胜地,不乏文化景点和自然美景。这个“槟榔岛”被金色的海滩和岩石峭壁所环绕,城市郊外,散落着田园诗般的乡村和渔村,高大的椰林、伞状的丹绒树和传统农田随处可见。
众所周知,早期的槟城,是两百多年前由英国人开埠的。当时槟榔屿几乎无人居住。据说,1786年英国的莱特船长带领船队在此登陆时,整个岛上只有58名马来人和中国的渔民。
随着英属东印度公司把槟城发展成转口贸易的海上枢纽,其优越的港口条件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移民。渡海南来的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广东一带,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乘风破浪,来到槟城这片陌生却充满希望的土地。
1910年的槟榔屿乔治城码头。
华人作为勤劳、聪慧的群体,迅速在贸易、农业和手工业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逐渐在经济上取得了重要地位,并在当地社会结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在槟城越聚越多,影响力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还在文化、教育和宗教等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槟城的乔治市,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充满了独特的华人文化氛围。无论是街头巷尾的传统华人美食,还是庙宇林立的宗教场所,都无不彰显着华人在这座城市的深刻烙印。
一百多年后,马来西亚于1957年8月正式脱离英国宣布独立,英国人于是谢幕退场,而落地生根的华人则成为槟城第二大族群。
截至2022年,在槟城177.5万居民中,华人差不多有70多万,占比40%;当地马来人口占44.4%;另有9.4%的印度人后裔。
由于在马来西亚所属13个州的人口中,槟城华人所占比例是最高的,按照不成文的规定,槟州的首席部长(最高行政长官)一直都由华人担任。
这些江湖当家的美食,毕竟属于小吃,所以街边小餐馆店和晚间大排档,一直在槟城餐饮业占据主导地位,朴实无华、味美价廉。通常一盘叉粿条,或一碗福建面,大份的八九块马币,小份六块半,相当于人民币十几二十块,就能吃到心满意足。不像雅加达,大商场内随便一个中盘蛋炒饭,加一杯热茶,就是八九万盾(合人民币40多块),以印尼普通人的工资衡量,贵得有点离谱。
我发现,槟城的餐馆老板和大排档摊主,几乎全都是华人,为何很少马来人和印度人?于是问了临时充当导游的当地人小郑(丘先生公司马来西亚办事处职员),小郑笑道:”对。他们如果来做这种生意,一个月就会倒掉。因为在槟城,餐饮业是我们华人的绝对强项。“
综上所述,槟城以其自然与城市之美,文化与美食之丰,社会种族之包容和谐,当之无愧成为了东南亚热门旅游胜地的一颗明珠。
上篇公号,我已说过,丘昌仁先生带领的我们这伙人,出发之前就被他定义为“榴莲旅行团”。他有一位槟城朋友王德明先生,也是一位经营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华人企业家。王先生生性乐观、豁达豪放,待人热情如火,朋友多得不得了。他告诉丘先生,槟城有一种榴莲,堪称全世界最好吃的品种之一,每年6月上旬到中旬,是采摘这种榴莲的最佳时节。丘先生于是选定了6月6号带团前往。
王先生和丘先生以茶代酒,碰杯合影。
我们一行人当日下午两点抵达槟城,王德明先生已在机场等候。大家把行李集中交给导游小郑拉走,便登上汽车。我原以为要先去酒店休息一下再出来,没曾想,王先生直接把我们带到离机场不远的一个铁皮屋大棚。
这间路边大棚,是个小食餐厅,但王先生带我们来,并非在这里吃饭,而是立刻品尝他所说的那种榴莲。门外大树下面,他已提前准备了几大筐摆放在那里,一颗颗长满尖刺的榴莲,如同橄榄球形状,淡黄带绿、圆润鼓胀,里面饱满的果实,仿佛正急不可待,随时就要破壳而出。
王先生招呼大家在餐厅坐定,然后蹬蹬蹬跑出去,大手一挥,朝几位手执砍刀的精壮汉子喊道:“来呀!快快给我剖开,只管端将上来,我要请印尼朋友吃到饱!哈哈,大家不要客气,榴莲管够,要吃多少都有!“
说时迟那时快,刚剖开的榴莲,卧满了脂膏般金黄的果肉,被戴着防刺手套的伙计一个接一个捧了上来,屋子里顿时散发出奇异浓烈的香甜。
众人惊喜交加,呼地一下围过去,纷纷伸手去抓,将一粒粒肉质滑嫩的果瓣送入口中,美妙的味道无法形容。
“啊!我的天哪!实在太享受了……哎呦!”有人一边狂吃,一边禁不住快活地呻吟起来。
王先生在一旁,看到大家吃得过瘾,高兴得眼睛笑成两道弯月。
他向我们介绍说:
丘先生听罢,精神焕发,红光满面,随手端起一牙“天送”果肉,开心笑道:“拍照、拍照,做个纪念!”同行的印尼退役将军托诺,忙举起手机,拍下这个画面。
华社贤达程福隆和他的“飞鹰岭”
程先生年约60挂零,短发方脸,笑容可掬,气宇轩昂。
但见此山,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更有翱翔的苍鹰不时盘旋而下、飞来飞去。程先生大喜过望,斥资300万美金将其买下,并欣然命名为“飞鹰岭”。
丘先生率团来到,程福隆偕夫人庄女士热情接待。寒暄过后,宾主一同走去立有“飞鹰岭”标志的一个绿坡前合影。就在此时,一棵成熟的榴莲果,从树上落地,沿左侧山坡径直滚下,一直滚到客人的身旁刚好停住。
程先生把这棵榴莲果递给邱先生,朗声说道:“丘总你看,我的榴莲树看见贵客临门,也主动落到你们面前表示欢迎。这才是真正的'天送'榴莲”。
程先生不无自豪地介绍说:槟城是马来西亚最主要的电子工业基地,有美国、欧洲和日本十几家跨国电子公司来这里投资设厂。所以槟城被叫作“东南亚硅谷”,已经成为全世界芯片供应链的另一个重镇。
资料图片:中国中交集团承建的槟城苏丹阿都哈林大桥局部雄姿。
程先生夫妇在草庐大厅,又招待我们饱餐了一顿他庄园的老树榴莲,程太太亲自下厨,为大家制作了丰盛的美食。热忱殷勤,其乐融融,宾主都沉浸在真挚美好的相聚中。
"国外同志捐钱,国内同志捐命!"
——孙中山在槟城的足迹以及当地华人的坚守与传承
同程先生聊天,我提起了来之前在网上看到槟城有一座“孙中山纪念馆”,很想去看看。程先生闻听,眼睛一亮,高兴地说:”太好了!欢迎丁老师去参观。想必丁兄知道,那座纪念馆,原是孙中山先生1908年在海外亲手创办并命名的槟城阅书报社,经几代华人传承,一直延续至今,到现在已经开办了116年。“
接着,程福隆颇为自豪地打开了话匣子:
其实我们槟城与中国近代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孙中山于1905-1911年间“九次革命,五过槟城”,他还把同盟会东南亚总部设在槟城。不仅在槟城创办了“阅书报社”,还创办了《光华日报》。
尤其是1910年2月广州起义失败,已经是孙中山第9次革命失败,他在海外募资遭到极度困难,于是避难来到槟城,然后召开同盟会紧急会议。
孙中山在会上中说:“国外同志捐钱,国内同志捐命,大家并肩作战救国,这是破釜沉舟之役!”
据说在场华侨听了无不动容,当场就募集到8000块大洋,资助孙中山回国发动第10次革命,并在此策划了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接着又在1911年爆发了武昌起义,这是第11次革命,终于推翻满清,获得成功,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程先生又补充说,当年孙中山号召海外华侨捐钱,国内志士捐命。其实有很多南洋华侨同样为祖国献出了身家性命。他的一席话,令我肃然起敬,也多少有些不解:“福隆兄身为做生意的华商,怎会对这段历史知道得如此透彻?”
程福隆微笑作答:“我岳父就是槟城阅书报社社长和孙中山纪念馆长,我本身担任署理社长兼副馆长。“
后来我才从槟城《光华日报》的有关报道中了解到,福隆兄的岳父庄耿康老先生,乃槟城资深华贤和著名教育家,曾执教于多所华校,躬耕杏坛33年,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
早在2001年,庄老便获槟州元首封赐DSPN拿督勋衔。2010年又荣获大马教育局颁发的“全国模范教师奖”。
2008年,拿督庄耿康老先生,被华团推举担任槟城阅书报社第66届社长,之后便与同仁策划募集资金,费尽心力,将阅书报社原址大楼全面复修,筹建了孙中山纪念馆,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尔为该馆主持开幕典礼。
庄老带领阅书报社理事,在金馆内设置了五个展厅。除了专设“中山厅”、“起义厅”介绍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事迹外,还有“海外厅”、“南侨厅”,以及“二战厅”等,形象展现了华侨华人传承的革命精神,以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程福隆作为庄老的贤婿,亦是正当盛年的槟城华社栋梁。他追随岳父脚步,热心社会公益,平时多有善举,不遗余力,协助岳丈大人管理阅书报社和纪念馆具体事务。
2018年12月17日,槟城阅书报社举办成立110周年纪念活动。前排左起为林唐欣、程福隆、庄耿康及彭春松。(大马南洋网图片)
次日上午,我专程访问了位于乔治市中路的槟城孙中山纪念馆。
再看一组纪念馆内的图片。
上图:小橱窗展示的晚清政府腐朽残暴、野蛮统治,衙役们欺压百姓在公堂打板子的情景。
小图: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面对洋枪洋炮的的八国联军,弱小的国人拿着原始的大刀长矛不堪一击。
除了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的历史轮廓,以及百年来南洋华侨忠肝义胆,为支持祖国抵抗外辱奉献的英勇牺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两组数据:
其一,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30位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侨,其中多位烈士来自槟城。
其二,抗日战争时期,有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和修理技术人员,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投入滇缅公路的军用物资运输,并为此付出了1000多人生命的代价。在3000多位“南侨机工”中,仅槟城一地就输送了530多人,共同为祖国抗战与民族解放,建立了不朽的赤子功勋。
自槟城孙中山纪念馆开办以来,不仅有大批本地华人和各国游客前来参观,中国海峡两岸许多重要人物到访槟州时,也都来此参观过。
其中曾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台湾“统派”政治人物洪秀柱,来纪念馆参观时曾沉痛地表示:“看到槟城华人同胞对孙中山先生如此的热爱,以及对两岸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待。相比之下,国民党在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做得太不够了!以至于民进党台独情势愈演愈烈,把台湾人民推到一个兵凶战危的境地!”
洪秀柱还挥笔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发人深省的八个字:
我的感受,正如台湾女诗人古月在一篇记述大马华人的文章里所言:
我们旅行团四天三夜的槟城之旅,即将结束,大家就要返回印尼了。
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王德明先生又匆匆赶来送行。他说,端午节到了,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总得让你们吃了咱们槟城的粽子再走。我婶子86岁了,一辈子的包粽子都特别好吃。昨天我告诉她,印尼的朋友明天要回去,请她给你们包一些,结果老人家昨晚上包到半夜,煮好了,今天上午让我过去拿。
来!也没有多少,一人一个吧!你们不要谢我,要谢就谢老人家,这是她的一片心意。